第三節

關燈
門聲很急,心裡先就着慌,大聲問道:“誰啊?” 這一聲藹如警覺了,“是我!娘。

    ”她放緩了聲音回答。

     “什麼事?”李婆婆匆匆下床。

     門一開,藹如擦身而入,雙手扶着李婆婆的左臂,長長地喘了一口氣。

     “怎麼啦?愛珠!”李婆婆一面說,一面伸手去摸她的額頭,失驚而呼:“冰涼!你病了?” “沒有!”藹如的心開始定了下來,“我做了個惡夢。

    ” “吓我一大跳。

    ”李婆婆如釋重負,不免埋怨,“這又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何至于吓得這樣子?” 藹如不辯。

    隻扶着李婆婆坐到床沿上,拿床薄羅夾被,将她自己和李婆婆裹在一起,将臉一偏偎靠在她母親肩k,似乎很舒服的樣子。

     李婆婆又好氣,又好笑,而更多的是憐愛!伸手捏捏她的膀子,輕輕說道:“你瘦了點。

    ” “瘦有什麼不好?” “你的骨架子大,太瘦了像根青竹竿似地,那才難看。

    ” “又何緻于瘦得那樣子?”藹如忽然問道:“娘,如果南邊平靖了,我們怎麼辦?” 李婆婆沉默着。

    不是無話可答,而是話大多了,她得想一想,該從哪裡說起? “娘!”藹如問道:“隻怕你還沒有打算?” “哪裡是沒有打算?隻不過打算不好!”說到這裡,李婆婆突然一陣煩躁:“你冷就加件衣服,這樣裹緊了,悟出我一身汗。

    ” “我不冷了。

    ”藹如将夾被松開,剔亮了油燈,倒一杯金銀花泡的涼茶,慢慢啜飲着,靜等她母親再說下去。

     “落葉歸根,自然是回老家――” 一句話不曾完,藹如脫口說道:“我不回徐州!”語聲既尖且促,就像一把小刀在李婆婆心頭劃了一條口子。

     “我又何嘗願意回徐州?人要臉,樹要皮,回徐州進不得祠堂,不如不回去。

    不過,你年紀輕,不懂上了年紀的人的心。

    能夠想出一條不大傷面子的路來,就稍微委屈些,也還是回家鄉的好。

    ” 藹如不答,她不以她母親的話為然,但卻不忍再峻拒了。

    想一想問道:“哪裡有什麼不傷面子的路?” “從良啊!”李婆婆不暇思索地答說:“我一直在想,洪三爺如果是徐州人,或者雖不是徐州人,肯在徐州安家就好了。

    ” 藹如的心跳得很厲害,又驚又喜,思緒極亂,将杯涼茶一口氣喝幹,長長地喘了口氣。

     “這一陣子,我冷眼在看,好像覺得以前看得不大對。

    ” “什麼看得不大對?說了半天,倒是說的什麼呀?” “洪三爺。

    ”李婆婆說:“我總當蘇州人浮滑,好虛面子,欠剛強,這趟看洪三爺為萬家的事,倒真虧他!頂難得的是,有血性。

    ” “是啊!”一句話說到藹如心坎裡,痛快無比,不由得拍手跳腳地失聲而呼。

    聲音高得她自己都發覺失态,不好意思地笑一笑,放低了聲音說:“娘也看出他是個有血性、講義氣的?” “這一說,你也看出來了。

    可惜――”李婆婆沒有再說下去。

     做女兒的懂她未說出口的話,可惜洪鈞有了妻室,而她又不肯做偏房。

    話頭已接上了,此時不說,更待何時?藹如便從容問道:“娘,你還記得不記得跟我說過一句話:人生在世,不是圖名,就是圖利;如果兩樣都落空,就是自己對不起自己?” “怎麼不記得!” “原來娘記得!那就好說了。

    我倒要請問你老人家,像我圖名怎麼個圖法?” 一句話将李婆婆問住了,“我亦不過随口一句,作個譬仿。

    ”她說:“三绺梳頭、兩截穿衣的人,談得到什麼名?” “娘,你說話不算話,賴皮!” 聽她這撒嬌的口吻,李婆婆啼笑皆非,門外卻“噗哧”一聲,忍俊不禁地在笑。

     母女倆都聽出來了,是小王媽的聲音。

    藹如先當她有意“聽壁腳”,轉念一想,正好拉她作個幫手,便即喊道:“小王媽,你進來!” 小王媽看看躲不過,提着一塊抹布,帶着一臉窘笑,推門而入,不等她母女開口,先自表白:“我剛好在抹窗子,聽見――” “好了!”藹如搖着手打斷她的話,“沒有人說你在偷聽什麼,而且也不怕偷聽。

    ” “原是。

    ”小王媽一面回答,一面抹桌子。

     看她在做事,藹如便先拿她丢開,轉臉向李婆婆說道:“娘,我不知道想過多少遍了,圖利容易圖名難!如今積蓄雖不多,想來供養你老人家下半輩子總夠了?” “話不是這麼說。

    我總想有個半子之靠。

    光是吃老本,不說坐吃山空,就算吃不窮,凄凄涼涼的,也沒有什麼味道。

    ” 這幾句話,未在藹如計算之中;而說來卻是老年人情理之中必有的想法。

    她覺得不能推卻、也不能閃避,細想了一下,這樣答說:“我又不是生來做尼姑的命!隻要娘讓我辦一件對得起自己,對得起我家的姓的事,以後我聽娘作主就是。

    ” “這就沒話說了!”小王媽插嘴幫腔,“婆婆一定答允的。

    ” 李婆婆沒有理她,平靜地說道:“你且說來看!” “我要幫一個人的忙!幫這個人‘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也替我揚一揚眉,吐一吐氣!” 李婆婆和小王媽的表情都沒有什麼變化,仿佛早就意料到她會這麼說。

     “你怎麼揚眉,怎麼吐氣?”李婆婆用很冷靜的聲音答說:“他就是中了狀元,不見得你就是狀元娘子!” “正為的不是我,人家才會佩服。

    ”藹如答得很快,“為了想做狀元娘子,去造就一個狀元出來,無非為的自己,這是私心!沒有什麼了不起。

    ” “你的口氣倒真不小!”李婆婆忽然笑了,“狀元!談何容易?文曲星下凡,百神呵護;皇帝都沒有一定把握,說能造就哪個中狀元。

    你就敢說這話了?” “我沒有說一定可以造就他中狀元,原是娘這麼說,我才以話答話,作個譬仿。

    不過,幫他圖個兩榜出身,我是有把握的。

    ”藹如怕自己的話說得狂了,又惹母親起反感,所以緊接着補了一句:“他的筆下、人品,原就是一定能中進士的。

    不過要讓他肯下苦功,肯上進而已。

    ” “那麼,你打算怎麼個幫他的忙?” 當着小王媽的面,藹如不願明說;而談到緊要關節上,卻又不能不說,想了好半天,總算想到了一句小王媽不懂,而愛聽昆腔的李婆婆一定會懂的話。

     “娘總聽過‘繡襦記’?” 李婆婆自然聽過,知道藹如是拿李亞仙資助鄭元和的故事,表示要接濟洪鈞。

    提到這一層,她覺得不能随便許諾,因而保持着沉默。

     藹如不怕她母親反對,因為她自信能夠說服。

    就怕她母親沉默,說不進話去。

    為了打破僵局,她向小王媽問道:“你看洪三爺為人怎麼樣?” “她自然說他好!”李婆婆插進來說,“阿培要人家照應,哪會不好?” 這話出于李婆婆之口,格外有諷刺的意味。

    因為當時她從成山回來,正逢洪鈞大醉,初次留宿望海閣的那天,小王媽對洪鈞并不見得恭維;如今要說他是怎麼、怎麼好,豈非前後不符。

     小王媽自然能辨别她話中的味道,不便多說,但也不能不說,“洪三爺的為人,大家都看得出來的。

    ”她說,“行得好心有好報!隻看他待萬大爺的義氣,将來不會不好。

    不然,世界上還有哪個肯做好人。

    ” 真是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那一句“行得好心有好報”,恰好打入李婆婆的心坎,默然不語,表示不反對藹如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