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關燈
小
中
大
登萊青道的轄區甚廣,西起益都,東迄榮城,北自蓬萊,南至崂山,這三面環海的整個山東半島,也就是當年齊桓公稱霸的大部分地區,都歸登菜青道潘霨所管。
道台衙門一向設在登州府治的蓬萊。
在明朝,這裡是防倭的要地;倭寇的克星戚繼光,便生長在蓬萊。
入清以來,蓬萊帆牆雲集,商務極盛。
因此,鹹豐十年的《天津條約》,迫于英國的城下之盟,在原定的“五口通商”之外,南北加開十三個“口岸”,其中便有登州的蓬萊——北方新開口岸三個,是牛莊、天津、登州;特設“三口通商大臣”,專責管理這三個地方與洋人通商的事務。
哪知到了同治元年,勘察新開口岸之時,洋人對蓬萊忽有異議,認為港口太淺,巨舶出入不便,要求另換一處。
這另換的一處,也在登州,屬于登州府福山縣管轄,土名叫做“煙台”。
而“大清一統志”不載其名,洋人就隻好以山為名,管它叫芝罘。
芝罘卻是個大有來曆的古名,秦始皇二十八年登芝罘立石;二十九年登芝罘刻石;三十七年至芝罘射巨魚。
封禅書所記八神,第五位名叫“陽主”,杞于芝罘,都是這個地方。
到了漢朝,武帝太始三年登芝罘,浮大海而還,亦就是這個地方。
這曾為千乘萬騎的帝輿大駕之所集的芝罘,在明朝淪為濱海的一個荒涼的漁村。
由于在此曾設烽火了望台備倭,所以土著稱這個漁村為煙台。
如今,盛極而衰、沒沒無聞達千餘年之久的芝罘,終于沾了洋人的光,又大交鴻運了! 煙台三面負山,一面臨海;芝罘山環抱于西北,煙台山兀峙于東南,崆峒島屏障于東方海面,港灣内水深風靜,是栖泊巨舟的上佳地點。
所以,一向是苦力“下關東”或者飄洋過海去闖天下的這個出口,随着艨艨巨舶的不遠千裡而來,一下子變成商賈雲集、五方雜處的大地方。
不過兩年的功夫,市面繁榮得非蓬萊所可望其項背了。
煙台的風水一轉,也為登萊奇道潘霨帶來了好運。
因為煙台新設一個海關,稱為東海關,歸登萊奇道所管。
這個缺雖不比管江海關的蘇松大道以及管津海關的天津道那樣日進鬥金,卻也算是一個肥缺,有足夠的力量,在幕府中養幾個吃閑飯的門客。
※※※ 潘霨的門客,大都是他的蘇州同鄉。
其中之一,名叫洪鈞。
洪鈞字文卿,原籍安徽歙縣東鄉人,是宋朝名臣洪皓的後裔。
到了洪鈞的父親,遷居蘇州,賣酒為業,早就下世。
洪楊造反,洪鈞奉着寡母輾轉流離,最後到了山東。
山東的市面,相當安定,不必擔心“長毛”會打過來。
隻是洪家母子倆有限的資斧,已經花得差不多了,必得想個謀生的法子,才不緻流落他鄉。
洪鈞的書讀得很好,而且已“進學”成了秀才。
“秀才乃宰相之根苗”,這話一點不假,所以洪鈞恥于繼承父業;再說賣酒要本錢,亦是一大難事。
想來想去,隻有走一條讀書人不得意時常走的路子:遊幕。
讀書人的得意,自是從科場中直上青雲。
頭一年秋天鄉試中了舉人;第二年春天會試中式,便是兩榜進士出身,稱為“聯捷”。
等殿試下來,發榜授職,至不濟也是個“遇缺即補”的“老虎班”的州縣“大老爺”。
不足周年的功夫,一名白丁可以一躍而為傲視“風塵俗吏”的新貴。
無奈江南為“長毛”所“蹂躏”,鹹豐十一年辛酉正科、同治元年壬戌恩科的鄉試,都不曾舉行。
洪鈞自知秋風得意的日子,為時尚遠;死心塌地作不得意的打算。
想起同住在客棧中的一位同鄉,老于世故,正好請教。
他這位同鄉姓朱,是個捐班的縣丞,分發在山東候補,缺未補上,卻派了兩回“河工”上的差使,狠摟了幾文。
單身一個人住在這隆發客棧,夜夜有流莺相伴。
洪鈞去得太早些了,驚動了雙宿的野鴛鴦,不免抱歉。
“不相幹,不相幹!”朱縣丞是很放得開的性情,居然将洪鈞延入寝室,而且喚起“姑娘”來見客:“金鳳,你總說我生得又黑又胖,不像蘇州人。
喏,現在你來看看,蘇州的白面書生是啥樣子。
” 那金鳳嬌小玲戲,一張臉生得極甜,與人高馬大的北地胭脂,風緻大不相同。
此時嫣然一笑,向客人問道:“貴姓?” “我姓洪。
” “洪少爺請用茶!” “算了,算了!”朱縣丞攔她倒茶,“你不想想,你那雙手幹淨不幹淨?” “缺德!”金鳳笑着罵了一句,扭轉腰肢,轉到床背後去了。
“今兒這麼早!”朱縣丞定睛看了洪鈞一眼,又說:“我猜你必有心事。
” “是的。
”洪鈞答說:“想請朱大哥指點迷津。
” 朱縣丞将洪鈞從頭到底打量了一遍,點點頭說:“走!我們上大明湖喝茶細談。
” ※※※ 濟南号稱“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城中七十二泉,都彙集于城北的大明湖。
湖上古迹甚多,頂有名的是湖西的“曆下亭”,辟為茶座,最直清談。
聽知洪鈞所要指點的迷津,朱縣丞連連搖頭,一口氣說了三個字:“難,難,難!” 洪鈞不但失望,而且頗為反感;但想到朱縣丞的心腸很直,也就沉着了,“難在哪裡?”他問,“是做幕友難,還是我洪某人想做幕友難?” “兩者都難!”朱縣丞答說,“文卿兄,聽你的話,好像對遊幕一道,隔閡得很?” 接下來,朱縣丞便細談“幕内”。
這一行推浙江紹興人為首,蘇州府屬人氏的勢力也不小。
師弟相傳,秘授心法,其間關系“東家”前程的重重奧妙,非局外人所能窺測。
一旦“學幕”藝成,師父推薦,同門照應,才能上下相孚,得心應手。
否則,孤立無援,哪怕有通天的本領,依然處處扌幹格,事事棘手。
“原來遊幕也是有幫口的!”洪鈞想了一下,試探着問道:“朱大哥可有路子,領我入門?反正我也随波逐流,跟他們‘混’就是。
” “路子倒有,隻怕你不肯。
第一,要大禮拜師。
跟在老師身邊,‘有事弟子服其勞’,雖不會像商店裡的學徒那樣,替師父倒溺壺,為師娘抱孩子,不過奔走之勞是免不了的。
第二,要想入這一行,就要死心塌地幹一輩子,絕了功名之念。
我看你的志氣,在這一層上頭,先就辦不到。
” 洪鈞默然。
認真思量,果如所言,大禮拜師,奔走之勞,都可委屈一時;要他絕了功名之念,一輩子依人作嫁,實在于心不甘。
“是不是?”朱縣丞很起勁兒地說,“我就知道你一腦門的金殿射策,平步青雲的念頭。
眼前隻是想混一混,守時待勢,是嗎?” 洪鈞老實答道:“是!” “那得另想别法,遊幕一道,其路不通。
你倒設身處地替人家想一想,辛辛苦苦教出一個學生來,原就是為了替自己添一條臂膀;如果勞而無功,又何必當初?” “想想也是!不過。
”洪鈞嚅嗫着說不下去了。
朱縣丞人情通達,深知他的難言之苦,一面“噗噜噜,噗噜噜”地不斷吸水煙,一面替他細細籌劃,由省城想到外縣,終于想起來一個人。
“你跟潘觀察可有淵源?”他問。
道員别稱“觀察”;山東官場中,姓潘的候補道好幾個,洪鈞不知他指的是誰?所以茫然無以為答。
“我是說登菜青道潘霨。
” “喔,他!”洪鈞搖搖頭:“素無淵源。
” “那也不礙,我替你找人出一封八行,你去碰碰看。
此人倒是肯照應同鄉的,而且兼管海關,不至于無可位置。
”朱縣丞很懇切地說:“老兄儀表堂堂,筆底下更沒有話說。
隻要稍微收斂收斂傲氣,不愁潘觀察不賞識。
” “仰面求人,哪裡談得到傲氣?”洪鈞苦笑着答道:“多承朱大哥指教,我決定去走一趟,那封八行,還要仰仗大力。
” “包在我身上,明天就有!” 朱縣丞說到做到,果然去弄了一封引薦的信來。
出信的人不過與潘霨認識而已,并無深交,亦不渲赫,所以這封信無非作個谒見的因由,謀事能成與否,完全要看洪鈞自己。
甚至能不能見得着潘霨,亦要看他的運氣。
運氣總算不錯,洪鈞不但見着了潘霨,而且談得頗為投機。
這潘霨又号葦如,雖是捐班出身,卻非胸無點墨;精于鑒賞,深通醫道,亦谙禅理,裝了一肚子的雜學,而洪鈞都還能對付得下來。
再一談到本地風光,就更顯洪鈞的長處了。
一部“綱鑒”他讀得滾瓜爛熟,而且最好輿地之學,對這登菜青道前一年所移駐的煙台形勝,竟比到任已經兩三個月的潘霨還熟悉些。
“老兄淵博之至,佩服,佩服!”潘霨這才提到洪鈞一直在等待的答複:“既然是同鄉,我沒有不盡力幫忙的道理。
不過,我這個缺,也是虛好看。
煙台雖設了海關,權柄都在洋人手裡,稅務司由京裡總稅務司派遣,我這個‘監督’,連每月洋稅實收數目都不知道,逞論其他?文卿兄,我不是推辭,你不妨到外頭打聽打聽,就知道我說的是實話。
” 所得的答複是如此,洪鈞涼了半截,勉強答一聲:“我哪有不相信老前輩的話的道理?” “你相信就好。
說實話我是怕你所望太奢,所以預先聲明。
”潘霨忽然又拿話扯了開去:“文卿兄老母在堂?” “是!” “昆仲幾位?” “四個。
”洪鈞又補了一句:“晚生行三。
” “喔,都住在一起?” “不!大二家兄回蘇州去了;隻晚生帶着幼弟,奉母流寓在濟南。
” “不如歸去!”潘霨說,“蘇州克複以後,李中丞撫緝流亡,百廢俱興,市面很好。
老人家總以回老家為宜。
” “是,無奈——”洪鈞欲言又止。
潘霨點點頭,喚來一個聽差,低低囑咐了幾句,然後又轉臉跟客人不着邊際地談蘇州的近事。
洪鈞口中唯唯否否地應付着,心裡七上八下,始終摸不透潘霨打的是什麼主意。
也不過一盞茶的功夫,洪鈞如坐針氈,隻覺辰光過得好慢;正想告辭,好歹先出去透一透氣時,一眼瞥見那聽差捧了個拜匣出來,不免暗暗氣惱,“當我是來告幫的!”他在心裡對自己說:“三、五兩銀子一個紅包,打發走路。
哼!看我給他個難堪。
” 他隻猜中了一小半。
拜匣裡倒是有個紅包,内中二十兩銀子一張“莊票”;再有一個紅封套,封面正楷寫着“關書”二字,内有一份全帖,聘他為“東海關文案委員”,月緻薪水關平五十兩。
“這是我的一點微意,莫嫌菲薄。
”潘霨先遞紅包,後送關書:“薪水定得少了些,委屈,委屈!” 洪鈞真有喜出望外之感,起座長揖,等擡起臉來時,眼角已見淚珠。
※※※ 回到濟南,說知此行的結果,合家又喜又憂又悲,憂的是二十兩銀子還賬都不夠,更何來還鄉的盤纏?悲的是洪老太太所生四子,最愛的便是這個頂有出息的老三,二十六年來像這樣去一趟煙台,十日不見,還是第一遭;往後千裡睽隔,牽腸挂肚,如何得了? 洪鈞的妻子自也是割舍不下。
不過他這位何氏夫人,貌遜于才,才又遜于德;強為歡笑,多方勸慰,總算哄得老太太收住了涕淚。
又拿出嫁妝中最後一樣值錢的東西——一對金镯子,變換了作盤纏,才能動身。
動身前夕,夫婦倆說了半夜的話。
洪太太不放心的是丈夫的起居飲食,乏人照料;洪鈞所不放心的,除了老母,便是幼子。
他的幼子,也是眼前的獨子;五行缺水,取一個水傍的單名為洛,小名就叫洛兒。
年方兩歲,而又多病,如果夭折,對洪家的關系不淺。
因為洪鈞弟兄四個,除洛兒以外,就别無下一代,所以洪太太一提到洛兒,心頭便像拴了個結似地,擰緊了痛。
“喂!”洪
道台衙門一向設在登州府治的蓬萊。
在明朝,這裡是防倭的要地;倭寇的克星戚繼光,便生長在蓬萊。
入清以來,蓬萊帆牆雲集,商務極盛。
因此,鹹豐十年的《天津條約》,迫于英國的城下之盟,在原定的“五口通商”之外,南北加開十三個“口岸”,其中便有登州的蓬萊——北方新開口岸三個,是牛莊、天津、登州;特設“三口通商大臣”,專責管理這三個地方與洋人通商的事務。
哪知到了同治元年,勘察新開口岸之時,洋人對蓬萊忽有異議,認為港口太淺,巨舶出入不便,要求另換一處。
這另換的一處,也在登州,屬于登州府福山縣管轄,土名叫做“煙台”。
而“大清一統志”不載其名,洋人就隻好以山為名,管它叫芝罘。
芝罘卻是個大有來曆的古名,秦始皇二十八年登芝罘立石;二十九年登芝罘刻石;三十七年至芝罘射巨魚。
封禅書所記八神,第五位名叫“陽主”,杞于芝罘,都是這個地方。
到了漢朝,武帝太始三年登芝罘,浮大海而還,亦就是這個地方。
這曾為千乘萬騎的帝輿大駕之所集的芝罘,在明朝淪為濱海的一個荒涼的漁村。
由于在此曾設烽火了望台備倭,所以土著稱這個漁村為煙台。
如今,盛極而衰、沒沒無聞達千餘年之久的芝罘,終于沾了洋人的光,又大交鴻運了! 煙台三面負山,一面臨海;芝罘山環抱于西北,煙台山兀峙于東南,崆峒島屏障于東方海面,港灣内水深風靜,是栖泊巨舟的上佳地點。
所以,一向是苦力“下關東”或者飄洋過海去闖天下的這個出口,随着艨艨巨舶的不遠千裡而來,一下子變成商賈雲集、五方雜處的大地方。
不過兩年的功夫,市面繁榮得非蓬萊所可望其項背了。
煙台的風水一轉,也為登萊奇道潘霨帶來了好運。
因為煙台新設一個海關,稱為東海關,歸登萊奇道所管。
這個缺雖不比管江海關的蘇松大道以及管津海關的天津道那樣日進鬥金,卻也算是一個肥缺,有足夠的力量,在幕府中養幾個吃閑飯的門客。
※※※ 潘霨的門客,大都是他的蘇州同鄉。
其中之一,名叫洪鈞。
洪鈞字文卿,原籍安徽歙縣東鄉人,是宋朝名臣洪皓的後裔。
到了洪鈞的父親,遷居蘇州,賣酒為業,早就下世。
洪楊造反,洪鈞奉着寡母輾轉流離,最後到了山東。
山東的市面,相當安定,不必擔心“長毛”會打過來。
隻是洪家母子倆有限的資斧,已經花得差不多了,必得想個謀生的法子,才不緻流落他鄉。
洪鈞的書讀得很好,而且已“進學”成了秀才。
“秀才乃宰相之根苗”,這話一點不假,所以洪鈞恥于繼承父業;再說賣酒要本錢,亦是一大難事。
想來想去,隻有走一條讀書人不得意時常走的路子:遊幕。
讀書人的得意,自是從科場中直上青雲。
頭一年秋天鄉試中了舉人;第二年春天會試中式,便是兩榜進士出身,稱為“聯捷”。
等殿試下來,發榜授職,至不濟也是個“遇缺即補”的“老虎班”的州縣“大老爺”。
不足周年的功夫,一名白丁可以一躍而為傲視“風塵俗吏”的新貴。
無奈江南為“長毛”所“蹂躏”,鹹豐十一年辛酉正科、同治元年壬戌恩科的鄉試,都不曾舉行。
洪鈞自知秋風得意的日子,為時尚遠;死心塌地作不得意的打算。
想起同住在客棧中的一位同鄉,老于世故,正好請教。
他這位同鄉姓朱,是個捐班的縣丞,分發在山東候補,缺未補上,卻派了兩回“河工”上的差使,狠摟了幾文。
單身一個人住在這隆發客棧,夜夜有流莺相伴。
洪鈞去得太早些了,驚動了雙宿的野鴛鴦,不免抱歉。
“不相幹,不相幹!”朱縣丞是很放得開的性情,居然将洪鈞延入寝室,而且喚起“姑娘”來見客:“金鳳,你總說我生得又黑又胖,不像蘇州人。
喏,現在你來看看,蘇州的白面書生是啥樣子。
” 那金鳳嬌小玲戲,一張臉生得極甜,與人高馬大的北地胭脂,風緻大不相同。
此時嫣然一笑,向客人問道:“貴姓?” “我姓洪。
” “洪少爺請用茶!” “算了,算了!”朱縣丞攔她倒茶,“你不想想,你那雙手幹淨不幹淨?” “缺德!”金鳳笑着罵了一句,扭轉腰肢,轉到床背後去了。
“今兒這麼早!”朱縣丞定睛看了洪鈞一眼,又說:“我猜你必有心事。
” “是的。
”洪鈞答說:“想請朱大哥指點迷津。
” 朱縣丞将洪鈞從頭到底打量了一遍,點點頭說:“走!我們上大明湖喝茶細談。
” ※※※ 濟南号稱“家家泉水,戶戶垂楊”,城中七十二泉,都彙集于城北的大明湖。
湖上古迹甚多,頂有名的是湖西的“曆下亭”,辟為茶座,最直清談。
聽知洪鈞所要指點的迷津,朱縣丞連連搖頭,一口氣說了三個字:“難,難,難!” 洪鈞不但失望,而且頗為反感;但想到朱縣丞的心腸很直,也就沉着了,“難在哪裡?”他問,“是做幕友難,還是我洪某人想做幕友難?” “兩者都難!”朱縣丞答說,“文卿兄,聽你的話,好像對遊幕一道,隔閡得很?” 接下來,朱縣丞便細談“幕内”。
這一行推浙江紹興人為首,蘇州府屬人氏的勢力也不小。
師弟相傳,秘授心法,其間關系“東家”前程的重重奧妙,非局外人所能窺測。
一旦“學幕”藝成,師父推薦,同門照應,才能上下相孚,得心應手。
否則,孤立無援,哪怕有通天的本領,依然處處扌幹格,事事棘手。
“原來遊幕也是有幫口的!”洪鈞想了一下,試探着問道:“朱大哥可有路子,領我入門?反正我也随波逐流,跟他們‘混’就是。
” “路子倒有,隻怕你不肯。
第一,要大禮拜師。
跟在老師身邊,‘有事弟子服其勞’,雖不會像商店裡的學徒那樣,替師父倒溺壺,為師娘抱孩子,不過奔走之勞是免不了的。
第二,要想入這一行,就要死心塌地幹一輩子,絕了功名之念。
我看你的志氣,在這一層上頭,先就辦不到。
” 洪鈞默然。
認真思量,果如所言,大禮拜師,奔走之勞,都可委屈一時;要他絕了功名之念,一輩子依人作嫁,實在于心不甘。
“是不是?”朱縣丞很起勁兒地說,“我就知道你一腦門的金殿射策,平步青雲的念頭。
眼前隻是想混一混,守時待勢,是嗎?” 洪鈞老實答道:“是!” “那得另想别法,遊幕一道,其路不通。
你倒設身處地替人家想一想,辛辛苦苦教出一個學生來,原就是為了替自己添一條臂膀;如果勞而無功,又何必當初?” “想想也是!不過。
”洪鈞嚅嗫着說不下去了。
朱縣丞人情通達,深知他的難言之苦,一面“噗噜噜,噗噜噜”地不斷吸水煙,一面替他細細籌劃,由省城想到外縣,終于想起來一個人。
“你跟潘觀察可有淵源?”他問。
道員别稱“觀察”;山東官場中,姓潘的候補道好幾個,洪鈞不知他指的是誰?所以茫然無以為答。
“我是說登菜青道潘霨。
” “喔,他!”洪鈞搖搖頭:“素無淵源。
” “那也不礙,我替你找人出一封八行,你去碰碰看。
此人倒是肯照應同鄉的,而且兼管海關,不至于無可位置。
”朱縣丞很懇切地說:“老兄儀表堂堂,筆底下更沒有話說。
隻要稍微收斂收斂傲氣,不愁潘觀察不賞識。
” “仰面求人,哪裡談得到傲氣?”洪鈞苦笑着答道:“多承朱大哥指教,我決定去走一趟,那封八行,還要仰仗大力。
” “包在我身上,明天就有!” 朱縣丞說到做到,果然去弄了一封引薦的信來。
出信的人不過與潘霨認識而已,并無深交,亦不渲赫,所以這封信無非作個谒見的因由,謀事能成與否,完全要看洪鈞自己。
甚至能不能見得着潘霨,亦要看他的運氣。
運氣總算不錯,洪鈞不但見着了潘霨,而且談得頗為投機。
這潘霨又号葦如,雖是捐班出身,卻非胸無點墨;精于鑒賞,深通醫道,亦谙禅理,裝了一肚子的雜學,而洪鈞都還能對付得下來。
再一談到本地風光,就更顯洪鈞的長處了。
一部“綱鑒”他讀得滾瓜爛熟,而且最好輿地之學,對這登菜青道前一年所移駐的煙台形勝,竟比到任已經兩三個月的潘霨還熟悉些。
“老兄淵博之至,佩服,佩服!”潘霨這才提到洪鈞一直在等待的答複:“既然是同鄉,我沒有不盡力幫忙的道理。
不過,我這個缺,也是虛好看。
煙台雖設了海關,權柄都在洋人手裡,稅務司由京裡總稅務司派遣,我這個‘監督’,連每月洋稅實收數目都不知道,逞論其他?文卿兄,我不是推辭,你不妨到外頭打聽打聽,就知道我說的是實話。
” 所得的答複是如此,洪鈞涼了半截,勉強答一聲:“我哪有不相信老前輩的話的道理?” “你相信就好。
說實話我是怕你所望太奢,所以預先聲明。
”潘霨忽然又拿話扯了開去:“文卿兄老母在堂?” “是!” “昆仲幾位?” “四個。
”洪鈞又補了一句:“晚生行三。
” “喔,都住在一起?” “不!大二家兄回蘇州去了;隻晚生帶着幼弟,奉母流寓在濟南。
” “不如歸去!”潘霨說,“蘇州克複以後,李中丞撫緝流亡,百廢俱興,市面很好。
老人家總以回老家為宜。
” “是,無奈——”洪鈞欲言又止。
潘霨點點頭,喚來一個聽差,低低囑咐了幾句,然後又轉臉跟客人不着邊際地談蘇州的近事。
洪鈞口中唯唯否否地應付着,心裡七上八下,始終摸不透潘霨打的是什麼主意。
也不過一盞茶的功夫,洪鈞如坐針氈,隻覺辰光過得好慢;正想告辭,好歹先出去透一透氣時,一眼瞥見那聽差捧了個拜匣出來,不免暗暗氣惱,“當我是來告幫的!”他在心裡對自己說:“三、五兩銀子一個紅包,打發走路。
哼!看我給他個難堪。
” 他隻猜中了一小半。
拜匣裡倒是有個紅包,内中二十兩銀子一張“莊票”;再有一個紅封套,封面正楷寫着“關書”二字,内有一份全帖,聘他為“東海關文案委員”,月緻薪水關平五十兩。
“這是我的一點微意,莫嫌菲薄。
”潘霨先遞紅包,後送關書:“薪水定得少了些,委屈,委屈!” 洪鈞真有喜出望外之感,起座長揖,等擡起臉來時,眼角已見淚珠。
※※※ 回到濟南,說知此行的結果,合家又喜又憂又悲,憂的是二十兩銀子還賬都不夠,更何來還鄉的盤纏?悲的是洪老太太所生四子,最愛的便是這個頂有出息的老三,二十六年來像這樣去一趟煙台,十日不見,還是第一遭;往後千裡睽隔,牽腸挂肚,如何得了? 洪鈞的妻子自也是割舍不下。
不過他這位何氏夫人,貌遜于才,才又遜于德;強為歡笑,多方勸慰,總算哄得老太太收住了涕淚。
又拿出嫁妝中最後一樣值錢的東西——一對金镯子,變換了作盤纏,才能動身。
動身前夕,夫婦倆說了半夜的話。
洪太太不放心的是丈夫的起居飲食,乏人照料;洪鈞所不放心的,除了老母,便是幼子。
他的幼子,也是眼前的獨子;五行缺水,取一個水傍的單名為洛,小名就叫洛兒。
年方兩歲,而又多病,如果夭折,對洪家的關系不淺。
因為洪鈞弟兄四個,除洛兒以外,就别無下一代,所以洪太太一提到洛兒,心頭便像拴了個結似地,擰緊了痛。
“喂!”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