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 曆史回眸 第四十九講 天下大勢

關燈
在嚴格的邦國時代,它的卿、大夫都是世襲的。

    秦漢呢,秦漢開始實行任命制,那麼秦漢的這個人事制度是什麼呢?叫做察舉制。

    察舉,舉是什麼意思呢?舉就是提拔,提拔官員,通過什麼樣的辦法來提拔官員呢或者選拔官員呢?組織考察,所以叫察舉,從漢武帝開始由地方官負責在自己的那個管理範圍内發現人才向中央報告,我發現一個,我發現一個,進行一些考察,考察有些條件,比方說孝廉、秀才,孝廉就是孝子,是個廉士,品德高尚,是個秀才,學問好,文筆好,有能力,德才兼備,報告給中央,然後中央來任命他做一個官員,叫做察舉。

    那麼這個察舉制呢它到了東漢末年,它就出了問題了,出了什麼問題呢?一些人為了走仕途,開始做政治秀,做道德秀,你不是要孝廉嗎,你不是要我道德品質好嗎,這個道德品質好它怎麼講呢?這個話,它得有些表現,那麼他們就開始表現,比方說有一個人,他的父親去世了,按照中國傳統的喪禮制度他應該守孝三年,一般地說就是披麻戴孝三年就可以了,但是他為了表示他非常地孝,他不住家裡了,住到他父親的墓道裡面,因為中國古人這個墓,如果家庭比較富裕的話,他墓是做得是很大的,除了墓以外,前面還有一個墓道,帝邊還有一個廬,可以搭一個草棚,在那兒守墓,他住那兒,不回家住,孝,後來被人揭發出來,三年工夫就在那墓道裡生倆兒子,那本來這個事也不能做的,不能吃細糧,不能穿綢緞,當然也不能夠有生兒子的那個事,揭發出來了,假的。

    還有一個人,兄弟三個都想當官,老大就把大家叫過來說,我們分家吧,我們弄個假分家,我得一大堆,你們兩個得一點點,然後開新聞發布會說我們分家了,老大得了一大堆,大部分,兩個弟弟得了一點點,大家就問了,說你們兩個弟弟為什麼分家的時候分得這麼不勻呢,弟弟說:哎呀,兄長嘛,長兄如父嘛,孝悌嘛,我們讓,于是這兩個弟弟得了美名,讓,謙讓,禮讓,好,品德高尚,推薦他們兩個做官,等他們兩個做官以後,哥仨又開新聞發布會重新分家,每人三分之一,大家說你這是什麼名堂?哥哥說我就是想讓弟弟當官,所以我先犧牲我自己的名譽,背一個黑鍋,現在我弟弟已經當了官,我們重新分,于是大家又說這個哥哥不錯,這哥哥也是好哥哥,道德高尚,為了弟弟的前途甯肯背黑鍋了,哥哥也當官,做秀嘛,非常虛僞,所以當時民謠的說法就是舉孝廉,父别居,推薦這個人做孝子,他跟爸爸不住在一塊兒,不贍養父母,舉秀才,不識書,說他這個人有學問,他字都認識,假,這才有後來曹操惟才是舉,如何發現人才是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真正得到解決是在隋唐,是從隋以後,通過什麼制度來解決呢?科舉。

    “舉”我剛才已經解釋過了就是選擇官吏,“科”是什麼呢?設科考試,通過考試的辦法來發現人才。

     畫外音:現在我們知道了秦漢貴族地主階級時代采取的人事制度是察舉,而隋唐庶族地主階級時代采取的人事制度是科舉,在秦漢和隋唐之間就是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采取的人事制度是什麼呢? 那麼在這個秦漢的察舉和隋唐的科舉之間的魏晉是個什麼制度呢?薦舉。

    什麼叫做薦舉呢?就是由朝廷專門設置的九品中正官來負責推薦官員,這個九品中正官幹一個什麼事呢?把所有的人才分為三六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中下又分上中下,叫做三六九等,叫做九品,說這個人才是上上等的,馬上朝廷給個大官做,這個人才是下下等的,給個小吏做,這個叫薦舉。

    這個薦舉制度又叫九品官人法,又叫做九品中正制,誰發明的呢?就是曹操旁邊的那個謀士叫做陳群的人發明的,然後把這個推薦給曹丕,曹丕接受了開始實行,那麼曹丕為什麼要實行呢?我前面講過了就是為了和士族地主階級做個政治交易,你擁戴我取代東漢,我保證你們士族地主階級做官的特權。

    所以魏晉南北朝這個士族地主階級做統治階級的時代我們可以說是曆史的必然,就是由貴族轉化為庶族的時候要經過士族這個中間環節,因為士族他是一半象貴族,一半象庶族,為什麼說他象庶族呢?因為他歸根結底是平民,他不是貴族,這個象庶族。

    為什麼說象貴族呢?因為他實際上世襲和壟斷了仕途,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啊,魏晉南北朝這個曆史階段的出現是必然的,何況到了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已經壟斷了仕途,這就是占領了上層建築,已經控制了輿論,這就是掌握了意識形态,已經成為了豪強,這就是把握了經濟基礎,這個階級遲早要登上曆史舞台,但是三國插進來了,三國是什麼?我們前面講過了,魏、蜀、吳三家建立的都是非士族政權,這我們前面已經交待過了,所以三國是插曲中的插曲,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段曆史呢?請看下集《曆史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