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三十五講 夷陵之戰

關燈
帝城。

    這個時候,劉備仰天長歎說,我真沒有想到會被陸遜這小子給打擊和羞辱。

    看來劉備是太小看陸遜了,劉備和關羽都以為陸遜是個書生,他們不知道,陸遜不是書生,是儒将。

    劉備仰天長歎說,我敗在陸遜手下,恐怕是天意吧。

     *數萬蜀軍在這場戰争中基本上是傷亡殆盡,損失慘重,劉備靠着衆将領的死保,才勉強逃入白帝城。

    蜀國經曆了這次災難性的打擊之後,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和魏吳争奪天下的能力。

    一生征戰的劉備,在六十歲的時候卻輸給了不到四十歲的後生陸遜,劉備的一世英名從此付之東水;而陸遜,則是靠着火燒七百裡的戰績而美名揚。

    那麼,在這場決定蜀國命運的戰争中,陸遜究竟是勝在哪裡呢? 陸遜的勝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謀。

    在我看來,陸遜能夠取得勝利,至少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是高度重視,志在必得。

    在猇亭前線,陸遜給孫權寫過一封信,信裡面一開始就說,夷陵、猇亭這兩個地方是國之咽喉,是我們東吳的門戶,這個地方是不能丢的;丢掉了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個荊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所以,這場戰争隻許勝,不許敗,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知己知彼,胸有成竹。

    陸遜在給孫權的信裡面分析了劉備必定失敗的三個原因,第一點是劉備勞師遠征,遠離自己的大本營到我們的地盤裡來打仗,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他說,縱觀劉備一生,雖然經曆了很多次戰争,但是總的來說勝少敗多,不是個會打仗的人。

    第三點就是劉備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舍船就步,本來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水陸并進,但是他放棄了。

    所以陸遜對孫權說,我有把握戰勝劉備,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就是沉着應戰,後發制人。

    我覺得在夷陵、猇亭之戰裡面,心理戰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浮躁、陸遜沉着。

    劉備初戰告捷以後,他曾經派一支軍隊把孫桓将軍團團圍在夷道這個地方。

    孫桓是什麼人呢?是孫權同族的侄輩。

    這個孫桓就向陸遜求援了,陸遜說不去,用不着去,為什麼呢?第一,安東中郞将威望很高,他的手下的将士都擁戴他;第二,夷道這個地方金城湯池,守得住,我們不用去救援。

    等到我這裡我的計謀成功之後,他那邊的圍你不救自解。

    果然,陸遜這邊一放火,夷道那邊的圍就解了。

    事後孫桓還特地對陸遜說,當時将軍不來救我我确實是很有怨言,很埋怨的,現在才覺得大帥真是指揮若定啊。

    那麼陸遜做這樣一個決策他是冒風險的,萬一把孫權一侄子弄沒了呢?你開得玩笑的?他真是沉得住氣,那麼這是第三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忍辱負重,一心為公。

    我剛才講了陸遜做這樣一些決策是有風險的,他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有底氣。

    陸遜本人,我們上一集講過,未有遠名,不是一個名氣很大的人,不是一個元老宿将。

    而他率領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戰功的老将軍,要麼就是親貴,這些人開始不大聽他指揮,叫誰誰不動。

    陸遜有一次召開會議,把所有的将領都找來,手按着寶劍,站起來說:諸位注意,劉備,天下枭雄,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

    現在主公把這樣一副重任托付給了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團結起來,都應該振奮自己的士氣,來對付這個厲害的、狡猾的敵人。

    在軍言軍,令行禁止,請大家好自為之,本帥可是有言在先了。

    一番義正詞嚴,這些人就開始聽他的話。

    事後,孫權曾經問過陸遜,說你手下那些将領不聽你指揮,你怎麼不向寡人報告呢?陸遜他說:這些将軍們都是我們國家的棟梁,都是主公今後要依仗的人。

    陸遜自己也确實沒有什麼本事,隻有一條優點,就是忍辱負重。

    再說了,陸遜雖然愚鈍,但蔺相如的故事還是聽過的。

    就知道大局為重,團隊同志。

     所以這就是夷陵、猇亭之戰,陸遜取得勝利,而劉備失敗的原因。

    那麼這場戰争形勢的逆轉,也是可以說是在轉眼之間。

    劉備從猇亭逃到馬鞍山,又從馬鞍山逃到巫縣,最後又從巫縣到了被他改名為永安的魚複縣,也就是現在重慶的奉節。

    到了這個地方以後,遭受沉重打擊的劉備心力交瘁,一病不起。

    劉備很清楚,他這一生的英雄生涯很快就要結束了,他将不久于人世,而他開創的蜀漢政權還必須延續下去。

    他心裡也很明白,接替他皇位的将是他的長子劉禅,而劉禅現在隻有十七歲,還是未成年人,他必須找到得力的人來輔佐他。

    問題是,這個得力的人能夠不負他的厚望嗎?他應該怎樣做一個交待,才能夠保證劉禅得到最好的輔佐,蜀漢政權能夠延續下去呢?請看下集——永安托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