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二十五講 半途而廢

關燈
?曹操的手下又是如何建議的呢? 很多人主張這個時候應該一鼓作氣,乘勝追擊,拿下蜀郡。

    提出這個建議的有兩個人,一個就是劉晔,還有一個司馬懿,這兩個人當時都擔任曹操軍隊裡的高級幕僚。

    那麼劉晔就跟曹操說,說劉備這個人是個英雄,但是劉備有一個小缺點,就是他的反應總是比我們慢半拍,現在他還沒反應過來,而且他依靠巧取豪奪的手段從劉璋的手上奪得了蜀郡,人心不服,腳跟不穩,這個時候去打他最是時候;一旦他站穩了腳跟就不好對付了,為什麼呢,他文有諸葛亮善于治國,武有關羽、張飛百戰百勝,那個時候我們就搞不掂了呀,這是劉晔的說法。

    司馬懿怎麼說的呢?司馬懿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做“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

    就是一個聰明人,你不能跟這個天時、機遇擰着幹,時機不成熟的時候你硬要幹,這個是不可以的;但是也不可以說時機、機遇來了以後你不做,你放過它,也是不可以的。

    這些話應該說都說得非常有道理,而且非常的到位,但是曹操沒有接受。

    根據《晉書?宣帝紀》,就是根據司馬懿的傳記裡面記載的,說是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人苦無足,既得隴右,複欲得蜀。

    ”他說人哪,唉,就是貪心不足啊,得隴望蜀,已經得了隴,還想要蜀。

    他的意思就是說哎呀,人何比那麼貪心不足呢?得隴了就不要望蜀了吧!他決定撤軍,不再往前進了。

     *從曹操最初的設想來看,他伐張魯的戰争是取得了勝利,張魯投降了,漢中也到了曹操的手裡。

    雖然這個時候再去打劉備應該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但曹操是得隴不望蜀,打下了漢中就不想再去進攻蜀郡了,于是曹操撤兵。

    易中天先生認為,曹操不去打劉備而撤兵,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遺憾之一,他因此永遠地失去了統一中國的可能性,這是為什麼呢? 曹操一走劉備就牛起來了,因為劉備這一輩子他隻怕一個人,曹操,劉備當年在徐州的時候,曹操去征讨他,他說曹操不會來的,沒事兒,大家在這兒坐着,後來人家說你看曹操來了,旗子都看見了,劉備一看見曹操的旗幟掉頭就跑,他就怕曹操。

    但是他不怕别人,曹操手下人他不怕。

     這個時候劉備本來在前線,在荊州前線,他在和孫權因為争奪荊州而戰。

    為什麼劉晔和司馬懿都說這是個最好的時機,這也是原因之一,因為劉備不在成都。

    那麼劉備一得到漢中被曹操平定的消息以後,立即和孫權講和,平分荊州,這個事情我們以後也要交待。

    平分了荊州,然後急急忙忙帶着部隊就回來了,結果完了一步,張魯已經投降曹操了。

    但是當曹操自己離開戰場以後,劉備就覺得可以動作了,這個時候劉備手下的二号謀士法正提出來,這是一個最好的時機。

     這裡稍微交待一下法正,這個法正是劉備得了蜀以後得到的一個重要的謀士。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當時劉備到了成都以後,以“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劉備集團,治理國家、主管軍政大事的是諸葛亮,出謀劃策的,運籌帷幄的時法正,行軍打仗、攻城略地的是關羽、張飛這些武将。

     那麼法正就向劉備提出來說:“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

    ”這一次可是老天爺把漢中這個地方給我們了,這個機會是不可以錯過的。

    那麼劉備采納了法正的建議,親自帶兵征關中,留諸葛亮守成都,法正随行。

    但是曹操的部将也還是很厲害的,所以劉備去攻打漢中的時候開始也并不順利,遭到了曹操留下的部将的頑強的抵抗,所以劉備馬上寫了一封急信回成都,請諸葛亮趕緊調兵增援。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諸葛亮這個人做事情确實是比較謹慎,很猶豫,于是拿了這個信去請教蜀中的舊臣楊洪,說主公讓我們發兵增援,我們該不該發兵呢?楊洪說當然該發兵了!楊洪說了這樣的一句有名的話,他說:“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漢中丢了蜀就保不住了,這是我們家門口的災難啊,這個時候男的就應該去當兵,女的就應該去搞後勤。

    他說軍師――因為諸葛亮現在的職務是軍師将軍――軍師速速發兵,軍師發兵何疑?趕快發兵吧,還有什麼可猶豫的?這諸葛亮把軍隊派到了前線。

    派到前線以後,劉備就掌握了戰争的主動權,這個時候等到曹操再趕來增援的時候局面已經不可收拾。

    僵持了一段時間以後,在有一天,曹操發出了一道口令,就是這個軍隊晚上查哨時候的口令,雞肋,然後就撤軍了。

    從此漢中歸劉備,再也沒有落到過曹操的手上。

     劉備得了漢中以後他又得到了蜀,就是整個益州他得到了,于是,劉備也不客氣,就在這個地方自稱漢中王,就稱起王來了,而曹操永遠地失去了統一中國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就有了一個疑問,那就是破馬、韓,征孫權,伐張魯,這三件事情成敗不一,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沒有把事情完全做完,那麼我們就很想知道這是為什麼,法正說“内有憂逼”,一定是他的大後方有更嚴重的問題,必須他回去解決。

    那麼我們就要問,是這樣嗎?請看下集――得寸進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