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十三講 青梅煮酒
關燈
小
中
大
雷,劉備說哎呀,你看這打雷啊,這雷把我吓的。
那麼劉備回到住處以後就跟關羽和張飛說,這地方咱不能待了,因為曹操這句話等于說将來和他争天下的就是我啊,他能容得下我嗎?我們得找個機會走。
那麼正好曹操需要有人去攔截袁術,劉備就去了。
這就是“青梅煮酒論英雄”大概的故事情節,《三國演義》這一段從文學的角度講寫得非常精彩,從曆史的角度講大體真實,因為它的所有的這些說法都是有來曆的,比方說曹操說的那句話這個是《三國志》裡面有記載的,董承受獻帝的衣帶密诏《三國志》和《後漢書》都有記載。
*《三國演義》裡寫青梅煮酒論英雄,其中寫到,劉備因為秘密參加了推翻曹操的衣帶诏事件,所以心裡有鬼,聽到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後,以為曹操知道了内幕,吓得筷子掉到了地上,一回家就要開溜。
衣帶诏事件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它還隻是在密謀階段,劉備為什麼就要慌慌張張地逃跑呢?對于這件事情,易中天先生是怎麼認為的呢? 我的看法是這樣,衣帶诏這個事情是《三國志》和《後漢書》都記錄在案的,估計可能有,我們來看看《三國志》是怎麼記載的。
《三國志》的記載是這樣: “車騎将軍董承受獻帝衣帶中秘诏,當誅曹公,先主未發。
” 就是劉備開始的時候沒攙和這件事。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 碰巧這個時候曹操不知道發了什麼神經,莫名其妙跟劉備說了這句話,于是劉備怎麼樣呢? “遂與承等同謀。
” 它有“遂與”兩個字,也就是說于是劉備才和董承結盟了。
碰巧劉備又被曹操派出去打袁紹,“未發”,所以又沒有攙和進去。
這兩個碰巧,太巧了,邏輯上有問題,所以《三國演義》就把這個次序颠倒了,是劉備先參加了董承的密謀,然後曹操又說了那句話,所以劉備就跑了。
這樣一來從邏輯上講是通了,但是劉備的人品就可疑了,你不是和董承賭咒發誓歃血會盟立券書名鐵了心要幹掉那操賊嗎?怎麼事情還沒開始,你才見了一根井繩就像見了蛇一樣的就溜之大吉了呢?你應該留在京城觀望一會兒,看看有沒有機會下手啊。
那麼對于劉備來說是萬歲爺的性命重要,還是你劉備的性命重要呢?你就是這樣做忠臣的嗎?忠臣不是應該為國獻身嗎,為國捐軀嗎,為皇上分憂嗎?你怎麼拔腿就跑了呢?又有了問題。
那這樣一來問題就集中在一個問題上,就是劉備去攔截袁術,是他自己主動要求的,還是曹操派他去的? 《三國志·先主傳》的說法讓我們感覺到是曹操派他去的,叫做“會見使”,這個“會”就是碰巧被派出去了,所以劉備不是貪生怕死,不是背信棄義,是身不由己,這是為劉備做了一個掩飾。
但是《三國志·程昱傳》的記載不一樣,《程昱傳》怎麼記載呢?就是劉備帶兵去攔截袁術以後,程昱和郭嘉得到消息,馬上去找曹操,然後程昱說了一句話,程昱說什麼呢, “公前日不圖備,昱等誠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異心。
” “借之以兵,必有異心”。
這句話怎麼理解?就是劉備不但主動地要求出去截攔袁術——因為當時袁術準備和袁紹會合,而且還向曹操借了兵,曹操還借了軍隊給他,程昱說這就是劉備有異心的證據。
曹操聽了以後後悔,派人再去追,追不回來了。
然後劉備一到徐州就把徐州刺史車胄殺了,自己占了徐州,當然他運氣出奇地好,碰巧這個時候袁術又死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來,劉備是主動要求去攔截袁術的,而他去攔截袁術是一個借口,實際上是要逃離曹操的控制。
劉備這樣做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是一個英雄,既然是英雄,他就不會心甘情願地寄人籬下,他遲早要走。
直接原因則是曹操說了那句話,戳穿了他的心思,他覺得自己不可能再韬晦下去了。
那麼由此推出來的結論,應該是曹操說了這句話。
但是曹操又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呢?曹操說這句話等于挑明了,争奪天下地就是我們倆,既然曹操是這樣認為的他就應該把劉備殺了,不是少一個争天下的嗎?即便他不把劉備殺了,他也至少要把劉備扣起來軟禁起來,怎麼把他放
那麼劉備回到住處以後就跟關羽和張飛說,這地方咱不能待了,因為曹操這句話等于說将來和他争天下的就是我啊,他能容得下我嗎?我們得找個機會走。
那麼正好曹操需要有人去攔截袁術,劉備就去了。
這就是“青梅煮酒論英雄”大概的故事情節,《三國演義》這一段從文學的角度講寫得非常精彩,從曆史的角度講大體真實,因為它的所有的這些說法都是有來曆的,比方說曹操說的那句話這個是《三國志》裡面有記載的,董承受獻帝的衣帶密诏《三國志》和《後漢書》都有記載。
*《三國演義》裡寫青梅煮酒論英雄,其中寫到,劉備因為秘密參加了推翻曹操的衣帶诏事件,所以心裡有鬼,聽到曹操說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後,以為曹操知道了内幕,吓得筷子掉到了地上,一回家就要開溜。
衣帶诏事件真的存在嗎?如果存在,它還隻是在密謀階段,劉備為什麼就要慌慌張張地逃跑呢?對于這件事情,易中天先生是怎麼認為的呢? 我的看法是這樣,衣帶诏這個事情是《三國志》和《後漢書》都記錄在案的,估計可能有,我們來看看《三國志》是怎麼記載的。
《三國志》的記載是這樣: “車騎将軍董承受獻帝衣帶中秘诏,當誅曹公,先主未發。
” 就是劉備開始的時候沒攙和這件事。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 碰巧這個時候曹操不知道發了什麼神經,莫名其妙跟劉備說了這句話,于是劉備怎麼樣呢? “遂與承等同謀。
” 它有“遂與”兩個字,也就是說于是劉備才和董承結盟了。
碰巧劉備又被曹操派出去打袁紹,“未發”,所以又沒有攙和進去。
這兩個碰巧,太巧了,邏輯上有問題,所以《三國演義》就把這個次序颠倒了,是劉備先參加了董承的密謀,然後曹操又說了那句話,所以劉備就跑了。
這樣一來從邏輯上講是通了,但是劉備的人品就可疑了,你不是和董承賭咒發誓歃血會盟立券書名鐵了心要幹掉那操賊嗎?怎麼事情還沒開始,你才見了一根井繩就像見了蛇一樣的就溜之大吉了呢?你應該留在京城觀望一會兒,看看有沒有機會下手啊。
那麼對于劉備來說是萬歲爺的性命重要,還是你劉備的性命重要呢?你就是這樣做忠臣的嗎?忠臣不是應該為國獻身嗎,為國捐軀嗎,為皇上分憂嗎?你怎麼拔腿就跑了呢?又有了問題。
那這樣一來問題就集中在一個問題上,就是劉備去攔截袁術,是他自己主動要求的,還是曹操派他去的? 《三國志·先主傳》的說法讓我們感覺到是曹操派他去的,叫做“會見使”,這個“會”就是碰巧被派出去了,所以劉備不是貪生怕死,不是背信棄義,是身不由己,這是為劉備做了一個掩飾。
但是《三國志·程昱傳》的記載不一樣,《程昱傳》怎麼記載呢?就是劉備帶兵去攔截袁術以後,程昱和郭嘉得到消息,馬上去找曹操,然後程昱說了一句話,程昱說什麼呢, “公前日不圖備,昱等誠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異心。
” “借之以兵,必有異心”。
這句話怎麼理解?就是劉備不但主動地要求出去截攔袁術——因為當時袁術準備和袁紹會合,而且還向曹操借了兵,曹操還借了軍隊給他,程昱說這就是劉備有異心的證據。
曹操聽了以後後悔,派人再去追,追不回來了。
然後劉備一到徐州就把徐州刺史車胄殺了,自己占了徐州,當然他運氣出奇地好,碰巧這個時候袁術又死了。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來,劉備是主動要求去攔截袁術的,而他去攔截袁術是一個借口,實際上是要逃離曹操的控制。
劉備這樣做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是一個英雄,既然是英雄,他就不會心甘情願地寄人籬下,他遲早要走。
直接原因則是曹操說了那句話,戳穿了他的心思,他覺得自己不可能再韬晦下去了。
那麼由此推出來的結論,應該是曹操說了這句話。
但是曹操又為什麼要說這句話呢?曹操說這句話等于挑明了,争奪天下地就是我們倆,既然曹操是這樣認為的他就應該把劉備殺了,不是少一個争天下的嗎?即便他不把劉備殺了,他也至少要把劉備扣起來軟禁起來,怎麼把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