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魏武揮鞭 第十二講 天下歸心
關燈
小
中
大
,一仗打下來以後,這仗打赢了,來,來,來,哥幾個,分了,這個給你,這個給你,這個給你,随便拿,好像很豪爽,其實沒道理。
曹操如果要獎賞一個人,肯定有兩條,第一,這個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勞;第二,曹操的獎勵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給你的獎勵一定超過你希望的那個份額,他加碼,他在獎勵你的時候他考慮得周到,可能周到得連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個非常會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則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
曹操作為一個統帥,他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從來不和部下争風頭、争面子、搶功勞,他所有的功勞都歸于部下;第二個,他的獎勵絕不走過場,一定讓你實實在在地得到好處,曹操是一個非常非常實在的人,正是這種實在的作風使得大家覺得跟着曹操确實是跟對了。
第四個特點是:虛懷若谷,見賢思齊。
曹操不和部下争風頭、争面子、搶功勞,這且不說,而且部下給他提意見,如果他沒有采納,犯了錯誤他一定檢讨,他一定把過錯都攬到自己身上。
當然在很多情況下曹操是虛心納谏的,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作為一個人才來說他固然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勞、智慧換取他應得的報酬,這是他的一個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夠施展才華,自己的建議、策劃能得到采納。
我們讀史書可以看到,大量的這樣的記載,太祖聽之,從之,善之,當然也有不聽的時候,也有太祖不聽,如果不聽而決策錯誤,曹操一定檢讨。
有一次曹操打孫權的時候,曹操就做了一個決定,就準備把淮南的老百姓都遷移到北方去,當時有個叫蔣濟的人就不贊成。
曹操說你看上次我跟袁紹官渡之戰的時候我就把白馬的老百姓遷移到延津,蔣濟說,曹公,現在這個情況和你跟袁紹打白馬的時候不一樣了,再說老百姓他都是戀土的,戀家的,誰願意搬來搬去,不要遷移他們。
曹操不聽,不聽以後這些老百姓一聽曹操要把他們遷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孫權那兒去了。
所以後來蔣濟去見曹操,曹操聽說蔣濟來了以後馬上出門迎接,然後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蔣濟的手說,哎呀蔣濟,你看你看這事我弄得,我本來是想讓他們躲避一下孫賊的,誰知道把他們都趕到孫賊那去了,你看我幹的這事,檢讨。
而且我們還要學他一點,就是檢讨也用不着總是哭喪着臉,我們現在一些當領導的犯了錯誤不願意檢讨就是因為一檢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檢讨也有各種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檢讨,笑着檢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檢讨的人他也還是覺得你是有誠意的。
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個特點,根據這四個特點我們可以總結出八句話: 真心誠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誠待人;開誠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緻,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設身處地,以寬容人;揚人責己,以功歸人;論功行賞,以獎勵人。
*曹操作為一個好老闆,是非常會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
可是身處亂世,老伴選擇人才,人才也選擇老闆,這就類似于今天的雙向選擇,因此争取人才必須先征服人才的心。
而易中天先生認為曹操能夠恩威并舉,并善于自我批評和将心比心,這難道就是曹操争取人心的獨家秘訣嗎?那麼,曹操那麼多用人之術的背後究竟隐藏着怎樣的玄機呢? 其實重要的不是曹操怎麼做,而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也就是說重要的不是用人之術,而是用人之道。
“道”是什麼呢?道就是人性,就是人心。
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
他太了解人是怎麼回事了,他知道他的将士們跟着他出生入死是為了什麼,因此有“以功歸人,以獎勵人”。
他知道人都是有弱點的,也都是有缺點的,因此有“以法治人,以寬容人”。
他也知道人是理性的動物,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通情達理的,因此有“以理服人,以信取人”。
他還知道人是有感情的,有時候感情的維系比利益的維系更重要,更起作用,因此有“以誠待人,以情感人”。
所以曹操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他的術,那些具體的做法,而在于他的道,而在于他對人心、人性的透徹地理解和把握。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就是官渡之戰之後,曹操繳獲了袁紹大量的圖書、資料、文件、書信,就發現其中有自己的人寫給袁紹的信。
按照一般人的反應,這是通敵的證據,這是背叛的證據,應該把這些信都拿出來一個一個地按圖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有二心的,把那些動搖分子,都給我揪出來,曹操沒有,曹操發現有這麼一堆書信以後,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燒毀。
曹操這個事情做的是太漂亮了,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就問曹操,你為什麼要把這麼重要的證據都毀掉了?曹操說,哎呀,算了吧,說老實話我和袁紹作戰是以弱勝強,袁紹是強勢,我是弱勢,那個時候連我曹操自己老實說心裡都沒底,我都沒有把握能不能打勝這一仗,何況大家呢?很正常嘛!曹操這手做得實在是聰明,聰明在什麼地方呢?他很清楚,當時的形勢就是他說的那個情況,那麼既然是那樣一個情
曹操如果要獎賞一個人,肯定有兩條,第一,這個人一定是立下了赫赫的功勞;第二,曹操的獎勵一定十分到位,就是曹操給你的獎勵一定超過你希望的那個份額,他加碼,他在獎勵你的時候他考慮得周到,可能周到得連你自己都想不到,曹操是一個非常會做人情的人,他不做則矣,人情一定是做得足足的。
曹操作為一個統帥,他有一個過人之處,就是從來不和部下争風頭、争面子、搶功勞,他所有的功勞都歸于部下;第二個,他的獎勵絕不走過場,一定讓你實實在在地得到好處,曹操是一個非常非常實在的人,正是這種實在的作風使得大家覺得跟着曹操确實是跟對了。
第四個特點是:虛懷若谷,見賢思齊。
曹操不和部下争風頭、争面子、搶功勞,這且不說,而且部下給他提意見,如果他沒有采納,犯了錯誤他一定檢讨,他一定把過錯都攬到自己身上。
當然在很多情況下曹操是虛心納谏的,這也是吸引人才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作為一個人才來說他固然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勞、智慧換取他應得的報酬,這是他的一個希望,但是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夠施展才華,自己的建議、策劃能得到采納。
我們讀史書可以看到,大量的這樣的記載,太祖聽之,從之,善之,當然也有不聽的時候,也有太祖不聽,如果不聽而決策錯誤,曹操一定檢讨。
有一次曹操打孫權的時候,曹操就做了一個決定,就準備把淮南的老百姓都遷移到北方去,當時有個叫蔣濟的人就不贊成。
曹操說你看上次我跟袁紹官渡之戰的時候我就把白馬的老百姓遷移到延津,蔣濟說,曹公,現在這個情況和你跟袁紹打白馬的時候不一樣了,再說老百姓他都是戀土的,戀家的,誰願意搬來搬去,不要遷移他們。
曹操不聽,不聽以後這些老百姓一聽曹操要把他們遷移到北方去,呼啦啦都跑到孫權那兒去了。
所以後來蔣濟去見曹操,曹操聽說蔣濟來了以後馬上出門迎接,然後呵呵呵地笑着,拉着蔣濟的手說,哎呀蔣濟,你看你看這事我弄得,我本來是想讓他們躲避一下孫賊的,誰知道把他們都趕到孫賊那去了,你看我幹的這事,檢讨。
而且我們還要學他一點,就是檢讨也用不着總是哭喪着臉,我們現在一些當領導的犯了錯誤不願意檢讨就是因為一檢讨好像就要痛哭流涕,深刻解剖自己,檢讨也有各種感情,你也可以笑着檢讨,笑着檢讨你也不丢面子,接受你檢讨的人他也還是覺得你是有誠意的。
這就是曹操在用人方面的四個特點,根據這四個特點我們可以總結出八句話: 真心誠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誠待人;開誠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緻,以信取人; 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設身處地,以寬容人;揚人責己,以功歸人;論功行賞,以獎勵人。
*曹操作為一個好老闆,是非常會用人的,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
可是身處亂世,老伴選擇人才,人才也選擇老闆,這就類似于今天的雙向選擇,因此争取人才必須先征服人才的心。
而易中天先生認為曹操能夠恩威并舉,并善于自我批評和将心比心,這難道就是曹操争取人心的獨家秘訣嗎?那麼,曹操那麼多用人之術的背後究竟隐藏着怎樣的玄機呢? 其實重要的不是曹操怎麼做,而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也就是說重要的不是用人之術,而是用人之道。
“道”是什麼呢?道就是人性,就是人心。
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洞察人性,洞悉人心。
他太了解人是怎麼回事了,他知道他的将士們跟着他出生入死是為了什麼,因此有“以功歸人,以獎勵人”。
他知道人都是有弱點的,也都是有缺點的,因此有“以法治人,以寬容人”。
他也知道人是理性的動物,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通情達理的,因此有“以理服人,以信取人”。
他還知道人是有感情的,有時候感情的維系比利益的維系更重要,更起作用,因此有“以誠待人,以情感人”。
所以曹操了不起的地方,不在于他的術,那些具體的做法,而在于他的道,而在于他對人心、人性的透徹地理解和把握。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就是官渡之戰之後,曹操繳獲了袁紹大量的圖書、資料、文件、書信,就發現其中有自己的人寫給袁紹的信。
按照一般人的反應,這是通敵的證據,這是背叛的證據,應該把這些信都拿出來一個一個地按圖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有二心的,把那些動搖分子,都給我揪出來,曹操沒有,曹操發現有這麼一堆書信以後,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燒毀。
曹操這個事情做的是太漂亮了,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就問曹操,你為什麼要把這麼重要的證據都毀掉了?曹操說,哎呀,算了吧,說老實話我和袁紹作戰是以弱勝強,袁紹是強勢,我是弱勢,那個時候連我曹操自己老實說心裡都沒底,我都沒有把握能不能打勝這一仗,何況大家呢?很正常嘛!曹操這手做得實在是聰明,聰明在什麼地方呢?他很清楚,當時的形勢就是他說的那個情況,那麼既然是那樣一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