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魏武揮鞭 第九講 一決雌雄
關燈
小
中
大
陣以後都抵擋不住誘惑,全部都下馬來去撿那些東西,搶那些寶貝,這個時候曹操一聲令下,上馬!沖鋒号吹起來,戰鼓擂起來,殺聲喊起來,六百鐵騎從高坡上傾斜而下,頓時打得袁軍滿地找牙,文醜也被立斬馬下。
誰殺的?不知道,《三國演義》說是關羽,正史無記載,估計可能也是關羽,因為就是這次戰争以後,關羽就留下了一封書信,一封感謝信,封存了曹操給他所有的賞賜,騎上他的赤兔馬去尋找那個比兔子跑得還快的哥哥去了。
而且文醜被殺了以後劉備是掉頭就跑,劉備這人這個本事還是比較大的。
這就是官渡戰争的第一個階段。
*在官渡之戰的交鋒階段,曹操聲東擊西,攻其不備,打了袁紹一個措手不及,不僅解了白馬之圍,還折了袁紹兩員大将,曹軍可以說是初戰告捷。
然而袁紹雖然初戰失利,但卻在兵力上仍然占有優勢,曹軍想徹底取勝還需時日,那麼接下來的雙方較量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官渡之戰的第二個階段相持階段 這個戰争打完了以後,曹操心裡很明白,自己其實不是袁紹的對手,因為袁紹當時号稱是十萬精銳部隊,曹操呢,按照《三國志》的說法,不足一萬。
當然,給《三國志》做注的裴松之認為這個數字是不準确的,曹操的軍隊怎麼算也不隻一萬人,估計也就是兩三萬,肯定是以少勝多,以寡敵衆啦。
所以曹操明白,延津、白馬不可守,于是曹操雖然打勝了仗,退軍官渡。
而袁紹呢,他覺得他牛啊,曹操打勝了仗還往回跑肯定是膽怯,是打不赢嘛,我們就應該前進,于是袁紹就進軍官渡。
但是袁紹不知道曹操這個決策是很務實的,曹操知道這個時候我如果在白馬和延津和袁紹對抗的話我是不合算的,我甯肯往後退一步,退一步有什麼好處呢?拉長了敵方的補給線。
我們看一下地圖就知道,許都在這兒,官渡在這兒,邺城在這兒,黎陽在這兒,白馬在這兒,在白馬打仗曹操的補給線長,在官渡進行戰争袁紹的補給線長,所以曹操叫做敵進我退。
但是退到官渡呢,曹操也無路可退了,于是袁紹就在官渡這個地方紮起了營壘,曹操也相應地紮起了營壘,戰争進入第二個階段:“相持階段”。
這個階段的戰争技術含量很高,袁紹先是在自己的營壘裡邊壘高丘,他把土弄來做成一個小山,上面再蓋樓,然後派他的弓箭手居高臨下地對着曹營射箭。
這個厲害,好像現在的火箭炮似的,曹操(的軍隊)死傷很重。
那麼曹操想怎麼對付他,于是他制造了一個機器,叫做發石機,這個機器什麼樣子我現在也描繪不出來,反正它能夠把這麼大一顆石頭像炮一樣地打過去,發明了這麼一個機器,做了一批這個機器,然後把大石頭一個石頭一個石頭地往袁營裡面發射。
這樣相持了幾個月,雙方是不分勝負,但是都很疲勞 有一天從許都運軍糧的車子開進了曹操的軍營,曹操去勞軍。
曹操這個人對士兵還是很好的,他看見運糧的那些運輸隊非常辛苦,面黃肌瘦,有些運夫穿不起鞋,是光着腳趕路的,滿腳都是老繭,甚至磨破,流血。
曹操看了以後非常難過,曹操就走過去和他們問長問短,問寒問暖,然後拉着他們的手說:弟兄們辛苦了,請大家再給我十五天的時間,隻要十五天,十五天以後我再也不讓你們這麼辛苦了。
也就是說,十五日之内要結束戰争。
曹操他有這個把握嗎?沒有,實際想法是曹操不想打了,他準備在十五日之内撤軍,不打了,太累了,受不了了,他寫了一封信給留守在許都的荀彧,但是荀彧反對。
荀彧說,明公啊,這一仗咱們打也得打,不想打、不能打也得打,請明公想一想,袁紹這一回是傾巢而出,十萬精兵全部拿出來了,就是要和我們決一死戰,他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你退他還要進,你沒有退路了,隻能頂住。
那麼曹操又去征求賈诩的意見,賈诩說,曹公啊,你有四個方面比袁紹強:你的智慧超過袁紹,勇敢超過袁紹,用人超過袁紹,決斷超過袁紹,你有四個方面超過袁紹,為什麼打了半年還不能勝利呢?根本原因是你總想萬無一失,你顧慮太多了,隻要你下定決心,集中兵力,一定能夠勝利。
賈诩和荀彧的意見是對的,戰争是一種風險極大的事情,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在戰争中做到萬無一失是很困難的,這就需要主帥的意志,在這種情況下,戰争的勝負往往決定于主帥的意志是否堅強,而最後的勝利也往往存在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在官渡之戰的第二個階段,曹袁雙方相持不下,各有損耗。
曹軍糧草将盡,士卒疲乏,曹操幾乎失去了堅守的信心,他開始頂不住了,心生撤軍的想法。
那
誰殺的?不知道,《三國演義》說是關羽,正史無記載,估計可能也是關羽,因為就是這次戰争以後,關羽就留下了一封書信,一封感謝信,封存了曹操給他所有的賞賜,騎上他的赤兔馬去尋找那個比兔子跑得還快的哥哥去了。
而且文醜被殺了以後劉備是掉頭就跑,劉備這人這個本事還是比較大的。
這就是官渡戰争的第一個階段。
*在官渡之戰的交鋒階段,曹操聲東擊西,攻其不備,打了袁紹一個措手不及,不僅解了白馬之圍,還折了袁紹兩員大将,曹軍可以說是初戰告捷。
然而袁紹雖然初戰失利,但卻在兵力上仍然占有優勢,曹軍想徹底取勝還需時日,那麼接下來的雙方較量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官渡之戰的第二個階段相持階段 這個戰争打完了以後,曹操心裡很明白,自己其實不是袁紹的對手,因為袁紹當時号稱是十萬精銳部隊,曹操呢,按照《三國志》的說法,不足一萬。
當然,給《三國志》做注的裴松之認為這個數字是不準确的,曹操的軍隊怎麼算也不隻一萬人,估計也就是兩三萬,肯定是以少勝多,以寡敵衆啦。
所以曹操明白,延津、白馬不可守,于是曹操雖然打勝了仗,退軍官渡。
而袁紹呢,他覺得他牛啊,曹操打勝了仗還往回跑肯定是膽怯,是打不赢嘛,我們就應該前進,于是袁紹就進軍官渡。
但是袁紹不知道曹操這個決策是很務實的,曹操知道這個時候我如果在白馬和延津和袁紹對抗的話我是不合算的,我甯肯往後退一步,退一步有什麼好處呢?拉長了敵方的補給線。
我們看一下地圖就知道,許都在這兒,官渡在這兒,邺城在這兒,黎陽在這兒,白馬在這兒,在白馬打仗曹操的補給線長,在官渡進行戰争袁紹的補給線長,所以曹操叫做敵進我退。
但是退到官渡呢,曹操也無路可退了,于是袁紹就在官渡這個地方紮起了營壘,曹操也相應地紮起了營壘,戰争進入第二個階段:“相持階段”。
這個階段的戰争技術含量很高,袁紹先是在自己的營壘裡邊壘高丘,他把土弄來做成一個小山,上面再蓋樓,然後派他的弓箭手居高臨下地對着曹營射箭。
這個厲害,好像現在的火箭炮似的,曹操(的軍隊)死傷很重。
那麼曹操想怎麼對付他,于是他制造了一個機器,叫做發石機,這個機器什麼樣子我現在也描繪不出來,反正它能夠把這麼大一顆石頭像炮一樣地打過去,發明了這麼一個機器,做了一批這個機器,然後把大石頭一個石頭一個石頭地往袁營裡面發射。
這樣相持了幾個月,雙方是不分勝負,但是都很疲勞 有一天從許都運軍糧的車子開進了曹操的軍營,曹操去勞軍。
曹操這個人對士兵還是很好的,他看見運糧的那些運輸隊非常辛苦,面黃肌瘦,有些運夫穿不起鞋,是光着腳趕路的,滿腳都是老繭,甚至磨破,流血。
曹操看了以後非常難過,曹操就走過去和他們問長問短,問寒問暖,然後拉着他們的手說:弟兄們辛苦了,請大家再給我十五天的時間,隻要十五天,十五天以後我再也不讓你們這麼辛苦了。
也就是說,十五日之内要結束戰争。
曹操他有這個把握嗎?沒有,實際想法是曹操不想打了,他準備在十五日之内撤軍,不打了,太累了,受不了了,他寫了一封信給留守在許都的荀彧,但是荀彧反對。
荀彧說,明公啊,這一仗咱們打也得打,不想打、不能打也得打,請明公想一想,袁紹這一回是傾巢而出,十萬精兵全部拿出來了,就是要和我們決一死戰,他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你退他還要進,你沒有退路了,隻能頂住。
那麼曹操又去征求賈诩的意見,賈诩說,曹公啊,你有四個方面比袁紹強:你的智慧超過袁紹,勇敢超過袁紹,用人超過袁紹,決斷超過袁紹,你有四個方面超過袁紹,為什麼打了半年還不能勝利呢?根本原因是你總想萬無一失,你顧慮太多了,隻要你下定決心,集中兵力,一定能夠勝利。
賈诩和荀彧的意見是對的,戰争是一種風險極大的事情,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在戰争中做到萬無一失是很困難的,這就需要主帥的意志,在這種情況下,戰争的勝負往往決定于主帥的意志是否堅強,而最後的勝利也往往存在于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在官渡之戰的第二個階段,曹袁雙方相持不下,各有損耗。
曹軍糧草将盡,士卒疲乏,曹操幾乎失去了堅守的信心,他開始頂不住了,心生撤軍的想法。
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