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魏武揮鞭 第四講 能臣之路
關燈
小
中
大
謂形勢所迫,因為當時是一個亂世,亂世用重典,亂世就得嚴,這是形勢所迫。
另外曹操這個人哪,他也是很嚴肅的。
曹操生活上确實很随便,吃不講究,穿不講究,長期在外行軍打仗對于女人估計也不能講究隻能将就。
但是他的這種性格并不意味着他輕浮,很多人認為曹操是個輕浮的人這是看錯人了,曹操确實是說笑話、聽音樂、穿便服、作詩詞,那是他緊張工作之餘的一種放松,也是他内心世界豐富的表現,說不定還是他迷惑敵人的煙霧彈,你要把曹操當做輕浮的人那你就錯了。
曹操其實是很深沉的人,曹操身上也是有殺氣的,這種殺氣就在這一棒就體現出來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碰巧,這個時候的曹操因為剛剛出道,二十歲還不太懂得官場,是個生瓜蛋子。
以為他當了一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就怎麼了不起了,他放出話來誰敢違令格殺勿論,結果蹇圖這個大尾巴狼撞上來了,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隻好硬着頭皮把他打死。
但是不管哪一種猜測,我們可以肯定,我們無法準确知道曹操當時的想法,但是可以準确知道的是曹操這一下把權貴是得罪了,把宦官集團也得罪了。
但是宦官集團拿他沒有辦法,因為第一,曹操是對的,執法如山嘛,你有什麼話說。
第二,曹操有後台。
那麼宦官集團想了一個什麼辦法呢,就跟皇帝說,皇上,曹操可是個人才,執法如山啊,讓他當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委屈了,應該升為正縣級,但是調到邊遠地區。
升你一級你給我滾,别在我跟前晃。
于是曹操就擔任了頓丘令,沒過多久曹操又被朝廷調回來,擔任議郎,議郎是什麼概念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調研員,是個閑差;然後後來又派到地方上,又調回來當議郎。
曹操想了,議郎就議郎吧,我就好好調研吧,到地方上就到地方上吧,我就好好執政吧,可是怎麼樣呢?曹操把他治國的方略,以及對當前政治的一些建議寫成文章交上去,泥牛入海無消息,根本沒人搭理。
他在地方上打擊豪強,整頓秩序,如以卵擊石,蚍蜉撼樹,根本沒有什麼大的效果。
曹操到地方上執政也是很嚴厲的,據說是給曹操的調令一下,比方說把曹操調到去當濟南相,當地大大小小的權貴聞風遁逃啊,說曹操來了我們在這個地方還能呆啊?竄入他郡,都跑别的地方去了。
小報告一封一封地送達禦前,不停地有人去告曹操的刁狀。
這個時候曹操感到,他在官場上恐怕是混不下去了,他感覺到大漢王朝已江河日下,這個政權也行将就木,他做的任何努力都無濟于事,隻會給自己招來禍災。
之所以沒有惹出殺身之禍來,是因為他有曹嵩這個大後台,他的父親官居太尉,也就是當時名義上的三軍總司令,權貴還不敢把他怎麼樣。
但是長此以往,是肯定沒有好果子吃的,于是曹操謝絕了朝廷的再一次任命,這次是任命他做兩千石,級别兩千石的東郡太守,曹操辭掉了這個任務,借口自己有病,然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閉門讀書,閑暇的時候打打獵來娛樂自己。
但是曹操并沒有忘記國家大事,他仍然關心着自己的國家和民族。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年輕的曹操的确是個“治世能臣”,不管是做擁有實權的洛陽北部尉,還是做虛職的議郎,曹操都盡職盡責。
然而當時權歸當道,使他空有以腔報國熱情卻難以施展,最終曹操托病辭官。
曹操難道不想做能臣了嗎?做能臣究竟需要什麼條件呢? 實際上呢,年輕的曹操可能還不懂得一個道理,就是做一個能臣是要有條件的,什麼條件呢?第一,要看時世,隻有在治世才可能做能臣,如果在亂世,那恐怕就隻能像諸葛亮《出師表》說的那樣,“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第二呢,要看政局,政局如果混亂那也是做不成能臣的,連孔子都說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什麼叫愚呢,就是裝傻,比裝瘋含蓄一點;第三要看人主,就是這個皇帝是個昏君呢還是個明君,如果是昏君你也做不成能臣;第四,即便是治世、是明君、是一個好的政局,那你還要看皇帝的心情和興趣。
比方說漢文帝,那不是昏君,漢文帝的時代也是西漢王朝最好的時代,号稱文景之治,漢文帝也非常欣賞賈誼這個人,應該說是賈誼做能臣的條件都具備了,但是怎麼樣了最後?“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還是不用他,最後把他打發到長沙,害得賈誼終日以淚洗面哭死在那裡。
所以做能臣是要有條件的,而曹操所處的那個時代不具備這個條件。
曹操出仕的時候,還不能算是亂世,但已經是亂世的前夜。
曹操這個出仕是在漢靈帝時期,而靈帝和桓帝,和他的叔叔桓帝,這兩朝是政治最黑暗腐敗的代名詞,一提起最壞的時代:桓、靈兩朝。
所以諸葛亮最後的《出師表》不是說嘛,未嘗不歎息痛恨
另外曹操這個人哪,他也是很嚴肅的。
曹操生活上确實很随便,吃不講究,穿不講究,長期在外行軍打仗對于女人估計也不能講究隻能将就。
但是他的這種性格并不意味着他輕浮,很多人認為曹操是個輕浮的人這是看錯人了,曹操确實是說笑話、聽音樂、穿便服、作詩詞,那是他緊張工作之餘的一種放松,也是他内心世界豐富的表現,說不定還是他迷惑敵人的煙霧彈,你要把曹操當做輕浮的人那你就錯了。
曹操其實是很深沉的人,曹操身上也是有殺氣的,這種殺氣就在這一棒就體現出來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碰巧,這個時候的曹操因為剛剛出道,二十歲還不太懂得官場,是個生瓜蛋子。
以為他當了一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就怎麼了不起了,他放出話來誰敢違令格殺勿論,結果蹇圖這個大尾巴狼撞上來了,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隻好硬着頭皮把他打死。
但是不管哪一種猜測,我們可以肯定,我們無法準确知道曹操當時的想法,但是可以準确知道的是曹操這一下把權貴是得罪了,把宦官集團也得罪了。
但是宦官集團拿他沒有辦法,因為第一,曹操是對的,執法如山嘛,你有什麼話說。
第二,曹操有後台。
那麼宦官集團想了一個什麼辦法呢,就跟皇帝說,皇上,曹操可是個人才,執法如山啊,讓他當個副縣級的公安局長委屈了,應該升為正縣級,但是調到邊遠地區。
升你一級你給我滾,别在我跟前晃。
于是曹操就擔任了頓丘令,沒過多久曹操又被朝廷調回來,擔任議郎,議郎是什麼概念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調研員,是個閑差;然後後來又派到地方上,又調回來當議郎。
曹操想了,議郎就議郎吧,我就好好調研吧,到地方上就到地方上吧,我就好好執政吧,可是怎麼樣呢?曹操把他治國的方略,以及對當前政治的一些建議寫成文章交上去,泥牛入海無消息,根本沒人搭理。
他在地方上打擊豪強,整頓秩序,如以卵擊石,蚍蜉撼樹,根本沒有什麼大的效果。
曹操到地方上執政也是很嚴厲的,據說是給曹操的調令一下,比方說把曹操調到去當濟南相,當地大大小小的權貴聞風遁逃啊,說曹操來了我們在這個地方還能呆啊?竄入他郡,都跑别的地方去了。
小報告一封一封地送達禦前,不停地有人去告曹操的刁狀。
這個時候曹操感到,他在官場上恐怕是混不下去了,他感覺到大漢王朝已江河日下,這個政權也行将就木,他做的任何努力都無濟于事,隻會給自己招來禍災。
之所以沒有惹出殺身之禍來,是因為他有曹嵩這個大後台,他的父親官居太尉,也就是當時名義上的三軍總司令,權貴還不敢把他怎麼樣。
但是長此以往,是肯定沒有好果子吃的,于是曹操謝絕了朝廷的再一次任命,這次是任命他做兩千石,級别兩千石的東郡太守,曹操辭掉了這個任務,借口自己有病,然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閉門讀書,閑暇的時候打打獵來娛樂自己。
但是曹操并沒有忘記國家大事,他仍然關心着自己的國家和民族。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年輕的曹操的确是個“治世能臣”,不管是做擁有實權的洛陽北部尉,還是做虛職的議郎,曹操都盡職盡責。
然而當時權歸當道,使他空有以腔報國熱情卻難以施展,最終曹操托病辭官。
曹操難道不想做能臣了嗎?做能臣究竟需要什麼條件呢? 實際上呢,年輕的曹操可能還不懂得一個道理,就是做一個能臣是要有條件的,什麼條件呢?第一,要看時世,隻有在治世才可能做能臣,如果在亂世,那恐怕就隻能像諸葛亮《出師表》說的那樣,“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第二呢,要看政局,政局如果混亂那也是做不成能臣的,連孔子都說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什麼叫愚呢,就是裝傻,比裝瘋含蓄一點;第三要看人主,就是這個皇帝是個昏君呢還是個明君,如果是昏君你也做不成能臣;第四,即便是治世、是明君、是一個好的政局,那你還要看皇帝的心情和興趣。
比方說漢文帝,那不是昏君,漢文帝的時代也是西漢王朝最好的時代,号稱文景之治,漢文帝也非常欣賞賈誼這個人,應該說是賈誼做能臣的條件都具備了,但是怎麼樣了最後?“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還是不用他,最後把他打發到長沙,害得賈誼終日以淚洗面哭死在那裡。
所以做能臣是要有條件的,而曹操所處的那個時代不具備這個條件。
曹操出仕的時候,還不能算是亂世,但已經是亂世的前夜。
曹操這個出仕是在漢靈帝時期,而靈帝和桓帝,和他的叔叔桓帝,這兩朝是政治最黑暗腐敗的代名詞,一提起最壞的時代:桓、靈兩朝。
所以諸葛亮最後的《出師表》不是說嘛,未嘗不歎息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