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魏武揮鞭 第二講 真假曹操

關燈
※他曾經叱咤風雲,他死後罵名最多。

    在演義中,為什麼他是白臉的奸臣?在曆史的記載中,為什麼他的所作所為自相矛盾?他是奸賊,是奸雄,還是英雄?衆多說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個是真實的曹操?《易中天品三國之真假曹操》即将播出,敬請關注! ※在上一集中,易中天先生認為,任何曆史人物都有三種形象:曆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

    而三國中,形象最複雜、分歧最多的當屬曹操。

    從北宋的時候,人們談起曹操,就非常痛恨。

    到了《三國演義》裡面,曹操更是被看作是一個謀權篡位的奸臣。

    那麼,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一個什麼形象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用當代視角回顧三國史料,他心目中的曹操究竟是什麼形象呢? 易中天: 今天我們講曹操,講三國是不可能不講曹操的,所謂三國就是魏蜀吳嘛,而魏的開國皇帝實際上是曹操。

    當然曹操在位的時候沒有稱帝,是他死了以後他兒子曹丕才稱帝,追認他為魏武帝,但可以肯定曹操是魏的實際上的開創者。

    曹操這個人在曆史上的名聲不太好,客氣的說法叫奸雄,不客氣的說法叫奸賊,但是魯迅先生說,曹操其實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

    我雖然不是曹操一黨,但非常佩服他。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近代以來第一個為曹操翻案的人,這樣一來對曹操就有了三種評價――英雄、奸雄、奸賊,那麼哪一個評價是準确的呢? 但是當我們弄清楚曹操的曆史形象的時候,我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這個曆史形象它也不是那麼好弄清楚的。

    比方說,民間都說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歡曹操。

    蘇東坡就講到,在北宋的時候,民間有很多講史的,就是說書的,說三國,一說到劉備失敗,聽衆就痛哭流涕;一說到曹操失敗了,大家拍手稱快。

    那麼說明至少在北宋的時候,曹操就是一個不讨人喜歡的人。

    那麼曹操為什麼不讨人喜歡呢?他又幹了些什麼不讨人喜歡的事呢?那麼也無非是三條: 一個是曹操這個人為人奸詐。

    但是這個不能算數,因為兵不厭詐嘛,打仗的人總是要詐它一詐的,不過你說敵人你就說他是奸詐狡猾,說自己就叫足智多謀,實際上一回事,兵不厭詐。

     第二件事情呢說他篡漢。

    這個事情跟我們沒有關系,這個王朝的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姓劉呢,為什麼就不能姓曹呢?說這個姓曹的代替姓劉的就是奸,這個說不過去。

     那麼最為民間所不滿意的是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甯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所以一個人甯肯自己對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太壞了,所以老百姓讨厭曹操。

    那麼我們就要搞清楚這個事情是事實,還是不是事實;如果不是事實,那豈不是一樁冤案嗎;如果是冤案的話,我們豈不是就該給曹操平反嗎。

    那麼這個事情史書上的記載是矛盾的,大體上是這樣一個故事:就是曹操因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從京城裡逃出來,路過了他一個老朋友家,這個老朋友的名字叫呂伯奢,曹操到呂伯奢家裡的時候呂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發生了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慘案。

     ※曹操為什麼不讨人喜歡: 曹操為人奸詐 曹操篡漢 甯肯我負天下人 不可天下人負我 這個故事有三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說的是呂伯奢不在,呂伯奢的兒子和呂伯奢家裡的那些客人看見曹操帶着錢财很多,起了歹心,要搶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馬,這個時候曹操起來拔出劍來把這些人殺了。

    這個叫做正當防衛。

    這個故事記載在什麼史書裡面?在《魏書》裡,《魏書》是他們魏國人寫的史書,所以也不一定靠得住,因為曹操是他們的太祖啊,那他們可能要給曹操打一個圓場,這個也很難講。

     那麼第二個記載是說,曹操住在呂伯奢家裡面聽見呂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鍋碗瓢盆,有聲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緝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圖己”,把呂伯奢一家殺了。

    這個叫做誤殺。

     第三個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說曹操懷疑呂伯奢的家裡人要害自己,然後把他們一家都殺了。

    殺了以後,曹操凄怆曰:甯我負人,毋人負我。

    我們現在來看第三種情況,就算我們相信曹操是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也說了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