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四 如此朋友

關燈
,很晚才吃點東西。

    這兩個詞,原本是舊時頌揚帝王勤政的套話,雍正卻很認真地做到了。

    别的不說,光是他批的公文就印行了《上谕内閣》一百五十九卷,《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均成巨帙,未刊者還不知幾何。

    此外,還有大量的其他工作。

    他的這種敬業精神和勤政精神,幾乎所有曆史學家都不否認。

     雍正的個人生活也很簡單,沒什麼嗜好和娛樂,不愛遊獵,也不算好色。

    他也喜歡一些小玩藝,但不玩物喪志。

    有些東西為他所喜愛,還是因為有用,比如眼鏡。

    雍正因為眼力不好,特别喜歡眼鏡。

    他曾命令工匠制作了多副眼鏡,各處安放,以便他辦公時随時取用。

    他還賜給王公大臣眼鏡,目的是要他們勤勞公事。

    他甚至下令給揚灰處的工人發放眼鏡,以為勞保用品。

    在“以天下為己任”方面,雍正确實做到了以身作則。

     雍正也不是糊塗皇帝。

    他曾對群臣說:朕在藩邸四十餘年,于人情物理熟悉周知,不是那種沒有閱曆的娃娃皇帝,也不是那種隻知享樂的纨绔阿哥。

    所以他自認為有資格也有能力嚴格要求臣下。

    而且,他認為,隻要君臣雙方都相待以誠,臣下不挖空心思讨好皇上或欺瞞皇上,皇上也用不着猜忌臣下、防範臣下,則雙方完全可以建立起一種朋友式的關系。

     雍正自己心裡也應該有數。

    他對群臣說:“君臣之間唯以推誠為貴,朕與卿等期共勉之。

    ”但他自己,能對臣下不猜忌、不防範、不整治嗎?比如雍正暗示大家起來揭批年羹堯時,大家都不揣摩,都不動作,或者傻乎乎地說年羹堯這個人多少還有些功勞,雍正能滿意嗎?顯然,不揣摩是不可能的。

    而且,說句不好聽的話,揣摩不到位才是糟糕。

    四年(公元1726年)底五年(公元1727年)初,兩總督三巡撫報告黃河水清。

    古人雲:“黃河清,聖人出。

    ”當然是祥瑞。

    雍正大喜,給文武百官每人加了一級。

    這時,有個大理寺卿名叫鄒汝魯的,寫了篇《河清頌》來拍馬屁,内有“舊染維新,風移俗易”兩句,意思是說正因為皇上搞改革,實行新政,黃河才變清了。

    誰知卻使雍正大為惱怒,質問鄒汝魯“所移者何風?所易者何俗?舊染者何事?維新者何政?”一怒之下,将他革職,罰到荊江工程去修水利。

    你想,馬屁拍不好都要倒血黴,把真話都講出來豈不更是冒傻氣? 看來,在雍正手下,拍馬屁也不容易。

    說得好聽一點,得像一個很有鑒賞力的批評家,由衷地為雍正的領導藝術叫好。

    這就一要誠心,二要懂行,沒有幾個人做得到。

    雍正當然也明白這一點。

    所以心情好的時候,對那些言不由衷的馬屁也就不太計較(心情不好時就該對方倒黴)。

    因為拍馬屁至少沒有什麼惡意,粉飾太平也總是政治所需。

    對于批評,雍正的态度就要認真得多。

    雍正并不是一個批評不得的人。

    他接受過批評,也獎勵過批評他的人。

    甚至有時雖然并不接受批評,卻獎勵批評者。

    比如大學士朱轼一貫是批評雍正的。

    耗羨歸公、西北用兵這些事,他都不贊成,雍正卻請他給弘曆當老師。

    後來連朱轼自己也覺得老提意見不是個事,便請求病退。

    雍正說:“爾病如不可醫,朕何忍留;如尚可醫,爾亦何忍言去。

    ”朱轼感動,再不提退休的事。

     雍正還有一個邏輯,即任何人都不可能真正獨立。

    如果對君主鬧獨立,那就一定在私下裡結為朋黨。

    因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麼!雍正整治楊名時、李绂等人,就因為視其為朋黨領袖之故。

    他曾對鄂爾泰說:“朕整理科甲積習(因師生或同年關系結成朋黨的習氣),伊(指楊名時)挺身樂為領袖。

    ”審理謝濟世時,也嚴刑逼供,要他招認是李绂指使(謝濟世的供詞則是“受孔孟指使”)。

    可見,雍正打擊楊名時等,是一箭雙雕;不準臣下搞獨立,更不許他們結黨。

    他最欣賞的是這樣一種人:和誰都沒有私人關系,隻和他一人“結黨”,比如田文鏡、李衛都是。

     當然有一種情況是允許并鼓勵的,那就是“奉旨結交”。

    比如雍正三令五申不準大臣結交王公,卻又指示寵臣們結交怡親王允祥,因為他需要允祥來充當他與臣下溝通私人感情的渠道。

    他又說,做人臣的,按道理是不能有私交的。

    但如果“同心體國,互相敬愛”,則朕又唯恐你們不能這樣。

    這就矛盾。

    到底是該交朋友還是不該交朋友呢?說穿了,就是不準别人交朋友,隻準他一個人交朋友;也不準對别人有感情,隻準對他一個人獻忠心。

    換句話說,他是要和每個臣子單獨“交朋友”。

     阿彌陀佛!這樣的朋友,如何交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