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一 如此父子
關燈
小
中
大
然賊心不死,其他皇子的野心更是大大地膨脹。
這就讓康熙大傷腦筋。
允的鬥争策略是收買人心。
允在皇子中排行第八,爵位卻不算高,是個貝勒。
清制,皇子、皇孫的封爵凡四等,即親王、郡王、貝勒、貝子。
貝勒隻算三等。
允人品出衆,識量不凡,儀表端莊,風度儒雅,他又以仁愛自勵,為人謙和有禮,傾心結交士人。
于是,朝中大臣交口贊譽,說他“極是好學,極是好王子”。
然而這個好人緣卻害苦了他。
康熙在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廢黜太子後,忽然又在十一月下令朝廷滿漢大臣各自舉薦太子,明令除大阿哥允外,諸皇子均可入選。
康熙還表示,大家看中誰,就立誰。
結果不出所料,“得票”最多的是允。
誰知康熙皇帝翻臉不認人,不但沒有立允為太子,反而下令徹查是誰帶頭擁立允的。
群臣開始還互相包庇,但哪裡頂得住康熙的淩厲攻勢?最後都查出來了:為首的是議政大臣、大學士馬齊,次為康熙的舅舅兼嶽丈佟國維,此外還有王鴻緒等人。
康熙毫不客氣,将馬齊奪職拘禁,其弟革退,責令王鴻緒退休。
保舉允的人,全都讨了個沒趣。
現在看來,康熙此舉,是有預謀的,目的則是引蛇出洞。
看看允到底有多大勢力多大能耐。
康熙原本是喜歡允的,後來逐漸對允不滿,尤其不滿其收買人心。
康熙說:“八阿哥到處妄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外,俱歸功于己,人皆稱之。
”這就使得一貫大權獨攬唯我獨尊的康熙極為惱怒,甚至揚言誰再敢說允一個好字,“朕即斬之”,因為“此權豈肯假諸人乎”! 四阿哥胤在這次舉薦太子的活動中得了多少票,我們已不得而知,但肯定很少,也許沒有。
他明白自己現在還排不上号,也不願意去當出頭鳥,而其他野心勃勃的弟兄們又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
所以,到諸王謀儲時,胤便采取了低調的态度,不但不熱衷,甚至不摻和。
他很明白,自己并不具備特别的優勢:論嫡庶,他不如允;論長幼,他不如乃;論學識,他不如允祉;論人望,他不如允。
甚至論才幹,他也未必比得上親弟弟允。
既然如此,争他做甚,不如坐山觀虎鬥,說不定可以坐收漁利。
即便無利可圖,也不會失去什麼。
因此,當允他們為奪嫡而忙得不可開交時,胤卻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第一閑人”,俨然一副超然物外,與世無争的樣子。
胤的這種姿态很得康熙的欣賞。
他表揚胤說,先前拘禁允時,沒有一個人為他說話,“唯四阿哥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屢屢保奏。
“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
”胤聽了,卻表示誠惶誠恐“不敢仰承”。
他心裡很明白,太子是保不住的。
隻不過除太子外,也無人可保,隻好死馬當活馬醫。
但這事又不能張揚,以免攻擊太子的人反感。
因此在康熙面前,極力否認自己保過太子。
這樣一來,他又得了個謙虛的美名。
因此五十一年(1712年)以後,康熙對胤越來越信任,差使也越派越多,甚至在登極六十年大慶時派胤代替自己到盛京三大陵祭祀。
盛京三陵,即愛新覺羅家族遠祖的永陵、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和太宗皇太極的昭陵,是大清王室真正的祖墳。
胤能代父祭祖,可見其在乃父心目中的地位已很不輕。
康熙去世前,他又代父于冬至日到南郊祭天。
這是國家大典。
可以奉派恭代的皇子,差不多已被暗示為儲君了。
這就讓康熙大傷腦筋。
允的鬥争策略是收買人心。
允在皇子中排行第八,爵位卻不算高,是個貝勒。
清制,皇子、皇孫的封爵凡四等,即親王、郡王、貝勒、貝子。
貝勒隻算三等。
允人品出衆,識量不凡,儀表端莊,風度儒雅,他又以仁愛自勵,為人謙和有禮,傾心結交士人。
于是,朝中大臣交口贊譽,說他“極是好學,極是好王子”。
然而這個好人緣卻害苦了他。
康熙在四十七年九月初四廢黜太子後,忽然又在十一月下令朝廷滿漢大臣各自舉薦太子,明令除大阿哥允外,諸皇子均可入選。
康熙還表示,大家看中誰,就立誰。
結果不出所料,“得票”最多的是允。
誰知康熙皇帝翻臉不認人,不但沒有立允為太子,反而下令徹查是誰帶頭擁立允的。
群臣開始還互相包庇,但哪裡頂得住康熙的淩厲攻勢?最後都查出來了:為首的是議政大臣、大學士馬齊,次為康熙的舅舅兼嶽丈佟國維,此外還有王鴻緒等人。
康熙毫不客氣,将馬齊奪職拘禁,其弟革退,責令王鴻緒退休。
保舉允的人,全都讨了個沒趣。
現在看來,康熙此舉,是有預謀的,目的則是引蛇出洞。
看看允到底有多大勢力多大能耐。
康熙原本是喜歡允的,後來逐漸對允不滿,尤其不滿其收買人心。
康熙說:“八阿哥到處妄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外,俱歸功于己,人皆稱之。
”這就使得一貫大權獨攬唯我獨尊的康熙極為惱怒,甚至揚言誰再敢說允一個好字,“朕即斬之”,因為“此權豈肯假諸人乎”! 四阿哥胤在這次舉薦太子的活動中得了多少票,我們已不得而知,但肯定很少,也許沒有。
他明白自己現在還排不上号,也不願意去當出頭鳥,而其他野心勃勃的弟兄們又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
所以,到諸王謀儲時,胤便采取了低調的态度,不但不熱衷,甚至不摻和。
他很明白,自己并不具備特别的優勢:論嫡庶,他不如允;論長幼,他不如乃;論學識,他不如允祉;論人望,他不如允。
甚至論才幹,他也未必比得上親弟弟允。
既然如此,争他做甚,不如坐山觀虎鬥,說不定可以坐收漁利。
即便無利可圖,也不會失去什麼。
因此,當允他們為奪嫡而忙得不可開交時,胤卻把自己打扮成“天下第一閑人”,俨然一副超然物外,與世無争的樣子。
胤的這種姿态很得康熙的欣賞。
他表揚胤說,先前拘禁允時,沒有一個人為他說話,“唯四阿哥性量過人,深知大義”,屢屢保奏。
“似此居心行事,洵是偉人。
”胤聽了,卻表示誠惶誠恐“不敢仰承”。
他心裡很明白,太子是保不住的。
隻不過除太子外,也無人可保,隻好死馬當活馬醫。
但這事又不能張揚,以免攻擊太子的人反感。
因此在康熙面前,極力否認自己保過太子。
這樣一來,他又得了個謙虛的美名。
因此五十一年(1712年)以後,康熙對胤越來越信任,差使也越派越多,甚至在登極六十年大慶時派胤代替自己到盛京三大陵祭祀。
盛京三陵,即愛新覺羅家族遠祖的永陵、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和太宗皇太極的昭陵,是大清王室真正的祖墳。
胤能代父祭祖,可見其在乃父心目中的地位已很不輕。
康熙去世前,他又代父于冬至日到南郊祭天。
這是國家大典。
可以奉派恭代的皇子,差不多已被暗示為儲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