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二、不合時宜的人
關燈
小
中
大
以完成征收賦稅的任務。
無法忍受的農民走投無路,又隻好把土地抵押甚至奉獻給徐家,以換取保護。
如此惡性循環,結果是:天怒人怨,民不聊生。
徐階一家這種損公(國家)又損人(農民)的利己行為,使清廉、正直的海瑞十分震驚,而徐階的形象,在他心目中也一落千丈。
當然,上述不法行為,主要是徐階的弟弟和子侄們幹的,徐階也曾有所勸阻,但勸阻并不得力,實際上睜眼閉眼,默許放縱,姑息養奸。
海瑞眼裡是揉不得沙子的,何況此事與他的原則抵觸太大:既不符合他均貧富、一天下的社會理想,又不符合他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政治标準,當然不能容忍和姑息。
事情最後的結果是:徐階的長子、次子和十多個豪奴被判充軍,三子被革去官職,數千家奴被遣散十之八九,掠奪的民田至少退還了一半。
對徐家的這一處分究竟是出自何人之手,史家尚有不同說法。
有人認為主要是高拱和蔡國熙所為,也有人認為應該歸功于海瑞。
海瑞當時内心可能是希望徐階能主動退田,民田一退,民憤便可平息。
那時要幫徐階一把,也就比較容易說話。
可惜徐階很不自覺,僅僅象征性地退了些許,便想敷衍了事,蒙混過關。
海瑞是個認真的人,便去催。
徐階卻推诿說這些田地都是兒子的,不好做主。
海瑞隻好再次去信催促,說最近查閱退田名冊,得知閣下的盛德出人意表,可惜退數不多,希望再加清理。
過去一些做兒子的,連父親的錯誤都可以改正,現在閣老以父親的身份,來改正兒子的過錯,應該無所不可。
同時,海瑞又給首輔李春芳寫信,說徐階為小人所蒙蔽,産業之多,令人駭異。
如今“民風刁險”,徐階退田如不過半,隻怕對他自己不利。
可見海瑞還是想維護徐階的,隻是不肯犧牲原則而已。
看來,退田一事,主要功在海瑞;而充軍罷官的處分,則多半出自高、蔡二人之手,并且是在海瑞罷官之後。
不管海瑞如何用心良苦,力圖在不犧牲原則的前提下保全徐階,他都等于同徐階翻了臉。
官場中人依照他們以人劃線的邏輯,都已派定海瑞是背叛了徐階,變成了高拱同夥。
因此這一回,海瑞已把徐階集團的人得罪了個幹淨。
然而高拱集團也不領情。
因為海瑞早就得罪了高拱。
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時,徐、高二人勾心鬥角。
高拱的黨羽齊康彈劾徐階,說他的兒子和家人橫行鄉裡為非作歹。
這是事實,因此徐階也就隻好請求退休。
這時,朝中負責監察的官員都是徐階的親信,便群起反攻。
鬧得不可開交之際,海瑞說話了。
他上了奏疏,說齊康之所以彈劾徐階,目的是讓高拱掌權。
海瑞當時聲望正隆,如日中天。
他的奏疏,當時是對高拱的沉重打擊。
結果高拱辭職,齊康罷官。
高拱東山再起後,當然要報複海瑞。
他可不會因海瑞要徐階退田就放過海瑞的。
海瑞這一回還把張居正也得罪了。
張居正原本是徐階一黨。
他能夠成為閣臣,全因徐階的引薦。
入閣以後,也一直與徐階站在一邊。
徐階退休後,害怕高拱報複,也一直與張居正保持聯系,這回當然也要拜托張居正從中斡旋。
張居正認為這件事很簡單:蘇州知府雖然是蔡國熙,可應天巡撫是海瑞呀!徐階于海瑞有恩,哪有不關照之理?頂多也就再打個招呼就行了。
于是張居正給海瑞去了一封信,很滑頭地要他兼顧一下“存老之體面,玄翁之美意”。
存老就是徐階。
徐階字存齋,所以稱他存老。
玄翁就是高拱。
高拱字中玄,所以稱他玄翁。
當時高拱是首輔,張居正是次輔。
張居正要幫徐階,又不想得罪高拱,所以這麼說。
他沒有想到海瑞原則性極強而高拱報複心極重,結果不但徐階的體面未能保存,自己的面子也掃了地,因此對海瑞極為不滿。
海瑞罷官後,曆次有人保薦海瑞,均因張居正從中作梗,一直沒能起複。
張居正不肯讓海瑞複職,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覺得像海瑞這樣什麼事情都不肯通融的人,留在官場是個禍害。
反正,海瑞現在算是把徐階、高拱、張居正都得罪了。
這三個人,在當時官場中勢力極大。
得罪了他們三個,也就差不多得罪了整個官場。
海瑞善良、正直、剛毅、果敢,勇于負責,不怕困難,甯折不彎,決不妥協,意志堅定,勇往直前。
但正是這些優秀的品格使他四處碰壁,走投無路。
真心擁護海瑞的,大約隻有貧苦的農民和百姓吧!但,在海瑞的時代,他們的擁護又頂什麼用!
無法忍受的農民走投無路,又隻好把土地抵押甚至奉獻給徐家,以換取保護。
如此惡性循環,結果是:天怒人怨,民不聊生。
徐階一家這種損公(國家)又損人(農民)的利己行為,使清廉、正直的海瑞十分震驚,而徐階的形象,在他心目中也一落千丈。
當然,上述不法行為,主要是徐階的弟弟和子侄們幹的,徐階也曾有所勸阻,但勸阻并不得力,實際上睜眼閉眼,默許放縱,姑息養奸。
海瑞眼裡是揉不得沙子的,何況此事與他的原則抵觸太大:既不符合他均貧富、一天下的社會理想,又不符合他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政治标準,當然不能容忍和姑息。
事情最後的結果是:徐階的長子、次子和十多個豪奴被判充軍,三子被革去官職,數千家奴被遣散十之八九,掠奪的民田至少退還了一半。
對徐家的這一處分究竟是出自何人之手,史家尚有不同說法。
有人認為主要是高拱和蔡國熙所為,也有人認為應該歸功于海瑞。
海瑞當時内心可能是希望徐階能主動退田,民田一退,民憤便可平息。
那時要幫徐階一把,也就比較容易說話。
可惜徐階很不自覺,僅僅象征性地退了些許,便想敷衍了事,蒙混過關。
海瑞是個認真的人,便去催。
徐階卻推诿說這些田地都是兒子的,不好做主。
海瑞隻好再次去信催促,說最近查閱退田名冊,得知閣下的盛德出人意表,可惜退數不多,希望再加清理。
過去一些做兒子的,連父親的錯誤都可以改正,現在閣老以父親的身份,來改正兒子的過錯,應該無所不可。
同時,海瑞又給首輔李春芳寫信,說徐階為小人所蒙蔽,産業之多,令人駭異。
如今“民風刁險”,徐階退田如不過半,隻怕對他自己不利。
可見海瑞還是想維護徐階的,隻是不肯犧牲原則而已。
看來,退田一事,主要功在海瑞;而充軍罷官的處分,則多半出自高、蔡二人之手,并且是在海瑞罷官之後。
不管海瑞如何用心良苦,力圖在不犧牲原則的前提下保全徐階,他都等于同徐階翻了臉。
官場中人依照他們以人劃線的邏輯,都已派定海瑞是背叛了徐階,變成了高拱同夥。
因此這一回,海瑞已把徐階集團的人得罪了個幹淨。
然而高拱集團也不領情。
因為海瑞早就得罪了高拱。
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時,徐、高二人勾心鬥角。
高拱的黨羽齊康彈劾徐階,說他的兒子和家人橫行鄉裡為非作歹。
這是事實,因此徐階也就隻好請求退休。
這時,朝中負責監察的官員都是徐階的親信,便群起反攻。
鬧得不可開交之際,海瑞說話了。
他上了奏疏,說齊康之所以彈劾徐階,目的是讓高拱掌權。
海瑞當時聲望正隆,如日中天。
他的奏疏,當時是對高拱的沉重打擊。
結果高拱辭職,齊康罷官。
高拱東山再起後,當然要報複海瑞。
他可不會因海瑞要徐階退田就放過海瑞的。
海瑞這一回還把張居正也得罪了。
張居正原本是徐階一黨。
他能夠成為閣臣,全因徐階的引薦。
入閣以後,也一直與徐階站在一邊。
徐階退休後,害怕高拱報複,也一直與張居正保持聯系,這回當然也要拜托張居正從中斡旋。
張居正認為這件事很簡單:蘇州知府雖然是蔡國熙,可應天巡撫是海瑞呀!徐階于海瑞有恩,哪有不關照之理?頂多也就再打個招呼就行了。
于是張居正給海瑞去了一封信,很滑頭地要他兼顧一下“存老之體面,玄翁之美意”。
存老就是徐階。
徐階字存齋,所以稱他存老。
玄翁就是高拱。
高拱字中玄,所以稱他玄翁。
當時高拱是首輔,張居正是次輔。
張居正要幫徐階,又不想得罪高拱,所以這麼說。
他沒有想到海瑞原則性極強而高拱報複心極重,結果不但徐階的體面未能保存,自己的面子也掃了地,因此對海瑞極為不滿。
海瑞罷官後,曆次有人保薦海瑞,均因張居正從中作梗,一直沒能起複。
張居正不肯讓海瑞複職,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覺得像海瑞這樣什麼事情都不肯通融的人,留在官場是個禍害。
反正,海瑞現在算是把徐階、高拱、張居正都得罪了。
這三個人,在當時官場中勢力極大。
得罪了他們三個,也就差不多得罪了整個官場。
海瑞善良、正直、剛毅、果敢,勇于負責,不怕困難,甯折不彎,決不妥協,意志堅定,勇往直前。
但正是這些優秀的品格使他四處碰壁,走投無路。
真心擁護海瑞的,大約隻有貧苦的農民和百姓吧!但,在海瑞的時代,他們的擁護又頂什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