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二、不合時宜的人

關燈
與前兩次罷官不同,海瑞這一回似乎很少得到同情。

     道理很簡單:上兩次海瑞反對的是個人(胡宗憲、鄢懋卿或者嘉靖皇帝),這一回他反對的是整個官場。

    這個強勁的對手不論由誰出面來和海瑞對抗,都有兩個堅強的後盾:一是根深蒂固、積重難返的官場傳統,二是盤根錯節、人數衆多的文官集團。

    海瑞卻隻有一個人。

    他的武器,隻不過是些空洞的道德信條,早就被人束之高閣,或視為粉飾。

    他的資本,也隻是靠不怕死掙來的名聲,一旦得罪了全體官僚,也就變得一文不值。

    所以,海瑞向整個官場發起的進攻,就隻能是以卵擊石,不碰得頭破血流才是怪事! 顯然,海瑞同整個官場是格格不入的。

    這使得他在第三次鬥争中極為孤立,就連過去大力支持他的人和享有聲譽清名的人都站到了他的敵對方面。

    那麼,海瑞為什麼會是這樣一個人,他又為什麼要同整個官場過不去呢? 看來,我們還必須從頭說起。

     海瑞,字汝賢,一字國開,自号剛峰,正德九年(公元1515年)十二月生于海南,祖籍卻是福建。

    海瑞的曾祖父海答兒,洪武年間從廣州從軍到海南,就在瓊山縣左所落了籍。

    有學者認為海答兒可能是少數民族,甚至可能是外國人。

    因為元代好幾個海答兒,都是回族,而波斯十四世紀的一個地方長官,也叫海答兒。

    不管怎麼說,海這個姓和答兒這個名,都有些怪異。

    海瑞身上這些怪異的脾氣,不知和他特殊的遺傳因素有沒有關系。

     海瑞的童年貧窮而不幸。

    父親海翰在他四歲時即已去世,留下母親謝氏(時年二十八歲)和他孤兒寡母兩人相依為命,靠着幾畝薄田和謝氏做些針線女紅維持生計。

    他的生存環境很差,海南曆來就是我們帝國天荒地遠的邊鄙,瓊山也是一個窮困的縣份。

    文人墨客望而生畏談虎色變,曆代皇帝則把它看作流放犯人以示懲罰的好地方。

    海瑞童年的生存環境一定是荒涼、貧窮而乏味,同時也很閉塞的。

    沒有京都的恢宏氣勢,市井的繁華景象,古城的人文荟萃,水鄉的悠長韻味。

    因此海瑞身上,也沒有與之對應的東西,比方說,沒有一個高級官員應有的雍容華貴,似乎也沒有什麼靈秀之氣和人情味兒,反倒顯得有些吝啬、瑣屑和小氣。

    他的政敵攻擊他“不識大體”,倒并非誣蔑不實之詞。

    因為他曾規定下屬隻有先交上一張謄正的公文,才能在他那裡再領一張空白的公文紙。

     海瑞的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中國人心目中最不幸的三件事:幼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他都有份。

    他曾結過三次婚,又有兩個小妾。

    前兩位夫人都因與婆母不和而被休去,其中第二位夫人過門才剛剛一個月。

    第三位夫人則在他五十五歲時可疑地死去。

    第三位夫人和一位小妾先後生過三個兒子,但都不幸夭折。

    不孝有三,斷後為大,何況海瑞還是獨子,就更是不幸之至了。

     如此算下來,同海瑞一起生活時間最長的人,大約就是他的母親謝老夫人。

    謝氏是一個堅強的女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把海瑞撫養成人,可謂嘔心瀝血,甘苦備嘗。

    她既是慈母,又是嚴父,曾向海瑞口授經書,後來為他擇師也謹慎而嚴格。

    海瑞對母親,既感謝又孝順,在南平、淳安、興國和蘇州時,都把母親接到任上一起生活。

    母親對他的影響也極深。

    史家多以為海瑞的善良、忠誠、剛毅和正直,就有他母親的影子。

     不過年輕時守寡帶大兒子的老太太,心理上多少會有些問題,與兒媳的關系也不容易搞好;而一個家庭生活不幸的人,人際關系也往往緊張。

    史料證明,海瑞的家庭糾紛,不僅已成為政敵攻擊的口實,也為時論所不滿,謂其“笃于行誼,薄于閨閣”。

    其實這八字評語是海瑞祭文中的話,已經很客氣了,政敵們嘴裡說的肯定要難聽得多。

    中國人是十分看重家庭生活的。

    家倫理也就是國倫理。

    人們相信,一個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能忠于國君(所以海瑞的忠誠無人懷疑),而一個夫妻關系不好的人也一定很難和同僚和睦相處(這是海瑞遭受攻擊最多之處)。

    許多中國人都認為,正如一個不會品嘗食物滋味的人也一定沒有藝術鑒賞力,一個沒有男女之情的人也一定不通人情。

    因此海瑞的政敵們都以幸災樂禍的口吻談論他家庭關系的緊張,并以此作為他不好合作的一個證據。

     海瑞的童年生活既如此單調,家庭生活又那樣不幸,則他唯一的樂趣就隻有工作。

    隻有瘋狂的工作才能填補他心靈的缺憾。

    海瑞确實是個工作狂。

    隻要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