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屢被罷官的官
關燈
小
中
大
淳在京彈劾了他。
袁淳也是嚴嵩一黨,和鄢懋卿更是狐朋狗友。
他作為巡鹽禦史出巡浙江時,在海瑞那裡親身領教了簡慢的招待,還和海瑞大吵了一架,于是便彈劾海瑞“倨傲弗恭,不安分守”。
隻是由于曾當過海瑞上司的朱衡已任吏部侍郎,極力向吏部尚書嚴諷推薦,海瑞才在免職後又被調任興國知縣。
按說,像海瑞這樣不會巴結上司,還要老去惹是生非的人,能保住七品縣令的職位,已經是萬幸了。
然而海瑞的運氣出奇的好。
嚴嵩的倒台終于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人們開始對嚴嵩當權時的人和事一一進行清理和甄别。
中國官場曆來就是以人劃線的。
嚴嵩一倒,他所扶植任用的胡宗憲、鄢懋卿之流也得跟着完蛋。
這些人既然被确定為壞人,那麼,當年反對過他們的人也就一律是好人。
這也是中國政治鬥争中最通用的邏輯,曆來如此的。
海瑞以卑微之職公然對抗令人談虎色變的權臣,就不但是大大的好人,而且是大大的英雄了。
于是,在擔任興國知縣一年半後,海瑞被調往北京,任戶部雲南司主事,官階正六品。
戶部主事,是一個不大不小、不上不下的職位。
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言:“大政方針出自堂官尚書侍郎,技術上的細節則為吏員所操縱。
像海瑞這樣的主事,根本不必每日到部辦公,不過隻是日漸一日增積做官的資曆而已。
” 然而海瑞是一個閑不住的人,想做事的人,喜歡琢磨問題的人,對國家對君主認真負責的人,也是個隻知進不知退的人。
既然沒有小事可做,那他就隻好去考慮大事。
他現在已經進入中央政府(盡管職位低得可憐,離所謂中樞還十分遙遠),不再是一個有局限的地方官,很可以站在曆史和全局的高度思考一些問題了。
而且,與那些自命不凡、以天下為己任的儒生一樣,海瑞認為他應該對時局和朝政發布自己高屋建瓴的見解,而國家的現狀又十分地令他不能滿意。
不但離孔夫子他們設計的唐堯虞舜般太平盛世相距甚遠,而且簡直就是危機四伏。
海瑞覺得自己不能沉默。
一股正義感和使命感從他心中升起。
他決定發起進攻。
這一回,他把鬥争的矛頭直接指向了當今皇上。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也就是海瑞進京一年半以後,這位“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六品司員,向嘉靖皇帝呈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海瑞深知當朝的這位皇帝是隻聽得進好話聽不進批評的,因此開宗明義就說一個皇帝是否夠格關鍵就在于能不能讓臣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接下來,他便對嘉靖本人進行誅心剖骨的批評。
他指出,如果拿漢文帝劉恒和當今聖上相比,則聖上的“天資英斷”,要遠遠超過漢文。
然而聖上的仁德政績,比起漢文來,卻差得很遠。
漢文帝創造了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而當今皇帝創造的,卻是“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水旱無時,盜賊滋熾”的局面。
究其所以,就因為他這個皇帝昏聩多疑(心惑)、剛愎殘忍(苛斷)、自私虛榮(情偏),既是昏君,又是暴君。
他還指出,嘉靖不但從政治的角度看不是好皇帝,從倫理的角度看也不是好男人。
難怪普天下的臣民百姓,早就認為你不對了(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也難怪老百姓要以你的年号來表示對你的不滿,說什麼“嘉靖嘉靖”就是“家家皆淨”(一無所有)了!其實,臣民們的要求并不高,無非希望官府的盤剝輕一點,當局的關懷多一點,冤假錯案少一點,社會風氣正一點。
這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而陛下何不為之”? 這樣的奏疏真是史無前例。
正如黃仁宇先生所指出,往常谏臣的批評都是對事,隻有海瑞的批評是對人,更不要說還有那咄咄逼人的口氣了!因此此疏一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海瑞的剛直也名震天下,“上自九重,下及薄海,内外無不知有所謂海主事者”。
嘉靖皇帝倒是看完了奏疏的全文。
這樣的奏疏他從未見過(也不會有人見過),便是出于好奇也會把它看完。
但看完之後的震怒也可想而知。
據說他當場把奏折摔在地下,氣急敗壞地狂喊:馬上把這家夥抓起來,不要讓他跑了!然而海瑞這一回做的事,實在太了不起了,連太監宮女都被他感動,心中很是有些敬佩。
于是宦官黃錦跪下來不慌不忙地奏道:萬歲爺不必動怒。
聽說此人向來就有癡名,上疏前就買好了棺材,訣别了家人,安排了後事。
這個人是不會逃跑的。
嘉靖聽罷,長歎一聲,又從地上揀起奏本一讀再讀。
據說嘉靖私心也認為海瑞所說是實。
他曾多次向首輔徐階
袁淳也是嚴嵩一黨,和鄢懋卿更是狐朋狗友。
他作為巡鹽禦史出巡浙江時,在海瑞那裡親身領教了簡慢的招待,還和海瑞大吵了一架,于是便彈劾海瑞“倨傲弗恭,不安分守”。
隻是由于曾當過海瑞上司的朱衡已任吏部侍郎,極力向吏部尚書嚴諷推薦,海瑞才在免職後又被調任興國知縣。
按說,像海瑞這樣不會巴結上司,還要老去惹是生非的人,能保住七品縣令的職位,已經是萬幸了。
然而海瑞的運氣出奇的好。
嚴嵩的倒台終于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人們開始對嚴嵩當權時的人和事一一進行清理和甄别。
中國官場曆來就是以人劃線的。
嚴嵩一倒,他所扶植任用的胡宗憲、鄢懋卿之流也得跟着完蛋。
這些人既然被确定為壞人,那麼,當年反對過他們的人也就一律是好人。
這也是中國政治鬥争中最通用的邏輯,曆來如此的。
海瑞以卑微之職公然對抗令人談虎色變的權臣,就不但是大大的好人,而且是大大的英雄了。
于是,在擔任興國知縣一年半後,海瑞被調往北京,任戶部雲南司主事,官階正六品。
戶部主事,是一個不大不小、不上不下的職位。
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言:“大政方針出自堂官尚書侍郎,技術上的細節則為吏員所操縱。
像海瑞這樣的主事,根本不必每日到部辦公,不過隻是日漸一日增積做官的資曆而已。
” 然而海瑞是一個閑不住的人,想做事的人,喜歡琢磨問題的人,對國家對君主認真負責的人,也是個隻知進不知退的人。
既然沒有小事可做,那他就隻好去考慮大事。
他現在已經進入中央政府(盡管職位低得可憐,離所謂中樞還十分遙遠),不再是一個有局限的地方官,很可以站在曆史和全局的高度思考一些問題了。
而且,與那些自命不凡、以天下為己任的儒生一樣,海瑞認為他應該對時局和朝政發布自己高屋建瓴的見解,而國家的現狀又十分地令他不能滿意。
不但離孔夫子他們設計的唐堯虞舜般太平盛世相距甚遠,而且簡直就是危機四伏。
海瑞覺得自己不能沉默。
一股正義感和使命感從他心中升起。
他決定發起進攻。
這一回,他把鬥争的矛頭直接指向了當今皇上。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也就是海瑞進京一年半以後,這位“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六品司員,向嘉靖皇帝呈上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海瑞深知當朝的這位皇帝是隻聽得進好話聽不進批評的,因此開宗明義就說一個皇帝是否夠格關鍵就在于能不能讓臣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接下來,他便對嘉靖本人進行誅心剖骨的批評。
他指出,如果拿漢文帝劉恒和當今聖上相比,則聖上的“天資英斷”,要遠遠超過漢文。
然而聖上的仁德政績,比起漢文來,卻差得很遠。
漢文帝創造了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而當今皇帝創造的,卻是“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水旱無時,盜賊滋熾”的局面。
究其所以,就因為他這個皇帝昏聩多疑(心惑)、剛愎殘忍(苛斷)、自私虛榮(情偏),既是昏君,又是暴君。
他還指出,嘉靖不但從政治的角度看不是好皇帝,從倫理的角度看也不是好男人。
難怪普天下的臣民百姓,早就認為你不對了(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也難怪老百姓要以你的年号來表示對你的不滿,說什麼“嘉靖嘉靖”就是“家家皆淨”(一無所有)了!其實,臣民們的要求并不高,無非希望官府的盤剝輕一點,當局的關懷多一點,冤假錯案少一點,社會風氣正一點。
這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而陛下何不為之”? 這樣的奏疏真是史無前例。
正如黃仁宇先生所指出,往常谏臣的批評都是對事,隻有海瑞的批評是對人,更不要說還有那咄咄逼人的口氣了!因此此疏一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海瑞的剛直也名震天下,“上自九重,下及薄海,内外無不知有所謂海主事者”。
嘉靖皇帝倒是看完了奏疏的全文。
這樣的奏疏他從未見過(也不會有人見過),便是出于好奇也會把它看完。
但看完之後的震怒也可想而知。
據說他當場把奏折摔在地下,氣急敗壞地狂喊:馬上把這家夥抓起來,不要讓他跑了!然而海瑞這一回做的事,實在太了不起了,連太監宮女都被他感動,心中很是有些敬佩。
于是宦官黃錦跪下來不慌不忙地奏道:萬歲爺不必動怒。
聽說此人向來就有癡名,上疏前就買好了棺材,訣别了家人,安排了後事。
這個人是不會逃跑的。
嘉靖聽罷,長歎一聲,又從地上揀起奏本一讀再讀。
據說嘉靖私心也認為海瑞所說是實。
他曾多次向首輔徐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