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五 無情未必真豪傑
關燈
小
中
大
傑出的政治家,卻出人意外地不談政治。
對自己一生的功過得失也隻說了一句話:我在軍中執法,總的來說是對的。
至于發的小脾氣,犯的大錯誤,不值得效法。
餘下的篇幅,就是一些瑣事的安排。
比如婢妾和藝妓們平時都很勤勞辛苦,我死了以後讓她們住銅雀台,不要虧待她們。
餘下的熏香分掉,不要用來祭祀,免得浪費。
各房的女人閑着也是閑着,可以學着編絲帶草鞋賣,等等,等等,頗有些絮絮叨叨、婆婆媽媽。
這就很讓後世的一些人看不起。
陸機是晉人,說得還算委婉,也說得文绉绉的:“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閨房”,“惜内顧之纏綿,恨末命之微詳”(《吊魏武帝文》)。
蘇東坡就不那麼客氣了。
他說不管什麼人,隻有“臨難不懼,談笑就死”,才稱得上是英雄。
像曹操這樣,臨死之前,哭哭啼啼,“留連妾婦,分香賣屦”,算什麼事呢?因此他撇了撇嘴說:“平生奸僞,死見真性。
”(《孔北海贊》)意思也很明顯:别看曹操平時人模狗樣的,裝得一副英雄豪傑氣派,地地道道的一個奸雄,事到臨頭,還是露了馬腳。
蘇東坡是我最喜歡的一位文學家,但對他老先生這番高論,卻實在不敢苟同。
曹操是病死的,不是拉到刑場上去砍頭,你要他如何“臨難不懼”?曹操并沒有呼天搶地哭哭鬧鬧地不肯去死,又怎麼不英雄?老話說:“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曹操雖非就義,但死得還算從容。
能絮絮叨叨地安排這些後事,就是從容的表現。
不錯,與許多英雄人物臨死前的慷慨陳詞、豪言壯語相比,曹操這份《遺令》一點也不英雄,完全上不了台面,和普通老百姓沒什麼兩樣。
但我以為這正是真實的曹操。
他本來就是一個人,不是神。
他本來就是一個普通人,不是(也不想做)什麼超凡脫俗的“聖人”。
而且,以他的身份地位,居然敢于把“凡夫俗子”的一面公開暴露出來,并不遮遮掩掩,裝腔作勢,正是曹操的過人之處和英雄本色:我就是個俗人,你們又能怎麼着?我就是想什麼就說什麼,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你們又能怎麼樣?因此我以為,曹操這份《遺令》,實在比那些充滿了政治口号、寫滿了官腔套話的“遺囑”,要真實得多,也可愛得多。
反倒是了不起的蘇東坡,多少露出了點庸人的尾巴。
當然蘇東坡說得也對:“平生奸僞,死見真性。
”隻不過我們和蘇先生對那“真性”的理解不同,評價也不同。
在我看來,那就是“人性”。
曹操不是殺人機器或政治符号。
他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如果說,平時為了政治鬥争的需要,他不得不把内心世界遮蔽起來(即所謂“平生奸僞”),那麼,臨死之前,就沒什麼顧忌了(即所謂“死見真性”)。
“鳥之将死也,其鳴也哀;人之将死也,其言也善。
”曹操臨終前的“善言”,流露出的是他對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感情。
曹操南征北戰,戎馬一生,享受天倫的時間不多,因此對家人的感情特别珍惜。
他在臨終前還說過這樣的話,他說:我一生所作所為,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也不覺得對不起誰,惟獨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向我要媽媽,我該怎麼回答。
子修就是曹昂,是曹操的長子。
曹昂的生母劉夫人早逝,便由沒有生育的正室丁夫人撫育,丁夫人也視為己出。
後來曹昂陣亡,丁夫人哭得死去活來,又常常哭着罵着數落曹操:把我兒子殺了,你也不管。
曹操一煩,便把她打發回了娘家,因此去世前有這樣的說法。
其實曹操還是作過努力的。
他親自到丁夫人娘家去接她,丁夫人卻坐在織布機前織她的布,動都不動,理都不理。
曹操便撫着她的背,很溫柔地說:我們一起坐車回家去,好不好呀?丁夫人不理他。
曹操走到門外,又回過頭來問:跟我回去,行不行呀?丁夫人還是不理他。
曹操沒有辦法,隻好和她分手。
以曹操脾氣之暴躁,為人之兇狠,做到這一步已很不簡單。
何況曹操還讓丁夫人改嫁,不讓她守活寡,隻是丁夫人不肯,她父母也不敢。
當然不敢的。
就是敢嫁,也沒人敢娶。
曹操臨終前放心不下的,還有小兒子曹幹。
曹幹三歲時,生母陳姬就去世了,這時也才五歲。
于是曹操又專門給曹丕下了一道遺令:“此兒三歲亡母,五歲失父,以累汝也。
”因為有這道遺令,也因為曹幹的生母在立嗣問題上幫過曹丕,所以後來曹丕對曹幹,頗有些“長兄如父”的樣子。
曹丕臨終前,又把他托付給明帝曹睿。
曹睿對他也相當不錯,恩寵有加,一直封到趙王。
陸機對此也有一番議論:“傷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愛子托人。
”一個把天下都背在身上的人,臨死前卻不得不把愛子托給别人(雖然這“别人”也是自己的兒子),說起來是有點令人傷感,但這又确是一個人的真情。
看來,人其實是很脆弱的。
偉人也不例外。
魯迅先生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曹操憐子,項羽别姬,他們都是性情中人,也都是真豪傑,大丈夫。
對自己一生的功過得失也隻說了一句話:我在軍中執法,總的來說是對的。
至于發的小脾氣,犯的大錯誤,不值得效法。
餘下的篇幅,就是一些瑣事的安排。
比如婢妾和藝妓們平時都很勤勞辛苦,我死了以後讓她們住銅雀台,不要虧待她們。
餘下的熏香分掉,不要用來祭祀,免得浪費。
各房的女人閑着也是閑着,可以學着編絲帶草鞋賣,等等,等等,頗有些絮絮叨叨、婆婆媽媽。
這就很讓後世的一些人看不起。
陸機是晉人,說得還算委婉,也說得文绉绉的:“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閨房”,“惜内顧之纏綿,恨末命之微詳”(《吊魏武帝文》)。
蘇東坡就不那麼客氣了。
他說不管什麼人,隻有“臨難不懼,談笑就死”,才稱得上是英雄。
像曹操這樣,臨死之前,哭哭啼啼,“留連妾婦,分香賣屦”,算什麼事呢?因此他撇了撇嘴說:“平生奸僞,死見真性。
”(《孔北海贊》)意思也很明顯:别看曹操平時人模狗樣的,裝得一副英雄豪傑氣派,地地道道的一個奸雄,事到臨頭,還是露了馬腳。
蘇東坡是我最喜歡的一位文學家,但對他老先生這番高論,卻實在不敢苟同。
曹操是病死的,不是拉到刑場上去砍頭,你要他如何“臨難不懼”?曹操并沒有呼天搶地哭哭鬧鬧地不肯去死,又怎麼不英雄?老話說:“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曹操雖非就義,但死得還算從容。
能絮絮叨叨地安排這些後事,就是從容的表現。
不錯,與許多英雄人物臨死前的慷慨陳詞、豪言壯語相比,曹操這份《遺令》一點也不英雄,完全上不了台面,和普通老百姓沒什麼兩樣。
但我以為這正是真實的曹操。
他本來就是一個人,不是神。
他本來就是一個普通人,不是(也不想做)什麼超凡脫俗的“聖人”。
而且,以他的身份地位,居然敢于把“凡夫俗子”的一面公開暴露出來,并不遮遮掩掩,裝腔作勢,正是曹操的過人之處和英雄本色:我就是個俗人,你們又能怎麼着?我就是想什麼就說什麼,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你們又能怎麼樣?因此我以為,曹操這份《遺令》,實在比那些充滿了政治口号、寫滿了官腔套話的“遺囑”,要真實得多,也可愛得多。
反倒是了不起的蘇東坡,多少露出了點庸人的尾巴。
當然蘇東坡說得也對:“平生奸僞,死見真性。
”隻不過我們和蘇先生對那“真性”的理解不同,評價也不同。
在我看來,那就是“人性”。
曹操不是殺人機器或政治符号。
他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如果說,平時為了政治鬥争的需要,他不得不把内心世界遮蔽起來(即所謂“平生奸僞”),那麼,臨死之前,就沒什麼顧忌了(即所謂“死見真性”)。
“鳥之将死也,其鳴也哀;人之将死也,其言也善。
”曹操臨終前的“善言”,流露出的是他對生活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感情。
曹操南征北戰,戎馬一生,享受天倫的時間不多,因此對家人的感情特别珍惜。
他在臨終前還說過這樣的話,他說:我一生所作所為,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也不覺得對不起誰,惟獨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向我要媽媽,我該怎麼回答。
子修就是曹昂,是曹操的長子。
曹昂的生母劉夫人早逝,便由沒有生育的正室丁夫人撫育,丁夫人也視為己出。
後來曹昂陣亡,丁夫人哭得死去活來,又常常哭着罵着數落曹操:把我兒子殺了,你也不管。
曹操一煩,便把她打發回了娘家,因此去世前有這樣的說法。
其實曹操還是作過努力的。
他親自到丁夫人娘家去接她,丁夫人卻坐在織布機前織她的布,動都不動,理都不理。
曹操便撫着她的背,很溫柔地說:我們一起坐車回家去,好不好呀?丁夫人不理他。
曹操走到門外,又回過頭來問:跟我回去,行不行呀?丁夫人還是不理他。
曹操沒有辦法,隻好和她分手。
以曹操脾氣之暴躁,為人之兇狠,做到這一步已很不簡單。
何況曹操還讓丁夫人改嫁,不讓她守活寡,隻是丁夫人不肯,她父母也不敢。
當然不敢的。
就是敢嫁,也沒人敢娶。
曹操臨終前放心不下的,還有小兒子曹幹。
曹幹三歲時,生母陳姬就去世了,這時也才五歲。
于是曹操又專門給曹丕下了一道遺令:“此兒三歲亡母,五歲失父,以累汝也。
”因為有這道遺令,也因為曹幹的生母在立嗣問題上幫過曹丕,所以後來曹丕對曹幹,頗有些“長兄如父”的樣子。
曹丕臨終前,又把他托付給明帝曹睿。
曹睿對他也相當不錯,恩寵有加,一直封到趙王。
陸機對此也有一番議論:“傷哉!曩以天下自任,今以愛子托人。
”一個把天下都背在身上的人,臨死前卻不得不把愛子托給别人(雖然這“别人”也是自己的兒子),說起來是有點令人傷感,但這又确是一個人的真情。
看來,人其實是很脆弱的。
偉人也不例外。
魯迅先生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曹操憐子,項羽别姬,他們都是性情中人,也都是真豪傑,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