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 寬容與報複

關燈
在同類問題上,曹操的想法、做法,總是和袁紹相反。

     公元197年,盤踞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的張繡向曹操投降。

    曹操兵不血刃,就獲得了南征的勝利,不免有些飄飄然,行為也不檢點,舉措也不推敲。

    他強納張繡的嬸嬸(張濟之妻)為妾,讓張繡感到屈辱;拉攏張繡的貼身部将胡車兒,使張繡感到威脅。

    于是,張繡用謀士賈诩之計,突然反叛,在曹操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長子曹昂(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猛将典韋(曹操最貼心的親兵隊長),還有一個侄子曹安民,均在戰鬥中身亡,曹操自己也中了箭傷。

    面對這次慘敗,曹操并未委過于人,更沒有追究主張接受張繡投降的人,而是自己承擔了責任。

    他對諸将說,我已經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我下回再也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

    199年,曹操再次南征張繡,出師不利,困于穰城(今河南省鄧縣),他又對軍師荀攸說,不聽先生的話,以至于此。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大獲全勝。

    回師的路上,走到冀州時,天寒地凍,荒無人煙,連續行軍二百裡不見滴水,軍糧也所剩無幾,“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

    回到邺城後,曹操下令徹查當初勸谏他不要征讨烏桓的人,并一一予以封賞。

    曹操說,我這場勝利,完全是僥幸。

    諸君的勸阻,才是萬全之策。

    因此我要感謝諸位,懇請諸位以後還是有什麼說什麼,該怎麼講還是怎麼講。

    也就是在這一年,曹操發布《封功臣令》,說我起義兵,誅暴亂,于今已十九年了,戰必勝,攻必克,征必服,難道是我的功勞?全仗各位賢士大夫之力啊! 打了敗仗檢讨自己(盡管檢讨得并不到位,失敗的原因也沒有真正找到),打了勝仗感謝别人,而且感謝那些勸他不要打這一仗的人,這種胸襟與情懷,與袁紹打了勝仗歸功于自己,打了敗仗殺勸自己不要盲動的人,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正是這種非凡的氣度和超人的膽識,使他戰勝了一個又一個敵人和對手,凝聚了一個又一個勇将和謀臣,就連曾經背叛過他的張繡,也于199年再次向他投降。

     張繡的第二次投降,也是賈诩的主意。

    賈诩,字文和,武威人,據說有張良、陳平的奇才。

    袁紹派人來招納張繡,賈诩卻力主去投靠曹操。

    賈诩對袁紹的使者說,麻煩足下回去告訴袁本初,他們兄弟尚且不能相容,還容得下天下國士麼?一點面子都不講地就把袁紹的使者打發了。

    賈诩的理由是: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政治上占有優勢,投靠曹操名正言順,此為有理。

    第二,袁紹人多勢衆,曹操人少勢弱,我們這點人馬,在袁紹那裡微不足道,對于曹操卻是雪裡送炭,必被看重,此為有利。

    第三,但凡有志于王霸之業者,一定不會斤斤計較個人恩怨,反倒會拿我們做個榜樣,向天下人表示他的寬宏大度和以德服人,此為有安全。

    因此,盡管袁紹強大,曹操弱小,同我們又有前嫌,我們還是要拒絕袁紹,投奔曹操。

     賈诩的估計完全不差。

    張繡一到,曹操就親親熱熱地拉着他的手,為他設宴洗塵,并立即任命張繡為揚武将軍,封列侯。

    為了進一步表示自己的誠意,曹操還為自己的兒子曹均娶張繡的女兒為妻,兩人成了兒女親家,同當年劉邦在鴻門宴之前對待項伯一樣,極盡籠絡之能事。

    至于過去的恩恩怨怨,當然也半個字不提,從此,張繡成為曹操麾下一員勇武的戰将,賈诩則成為曹操身邊一個重要的謀臣。

     曹操和賈诩都實在是太懂政治了。

    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天下的争奪,歸根結蒂是人心的争奪。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而要争取人心,就必須有一個寬宏大量的氣度和一個既往不咎的政策,哪怕是裝,也要裝得像回事。

    這就需要有一個典型,一個樣闆,一個榜樣。

    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它比說多少好話都管用。

    張繡就恰恰是一個做榜樣當典型的最好材料。

    他和曹操有過多次交手,而且每次都把曹操打得落荒而逃。

    他同曹操有着深仇大恨,而且是投降了又叛變的人。

    這樣的人,都能為曹操所容,還有什麼人不能容呢?這樣的人,都能為曹操所信任,還有什麼人不能信任呢?相比較而言,袁紹連自己的弟弟都不能信任,還能指望天下人歸順依附于他嗎? 張繡來得也很是時候。

    曹操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才剛剛三年,天下不服的人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