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 做能臣,還是做奸雄
關燈
小
中
大
歡惡作劇的孩子,大約并不讨人喜歡,許多人也沒把他放在眼裡(世人未之奇也)。
然而太尉橋玄卻認為曹操是“命世之才”,将來平定天下,非曹操莫屬。
因為曹操雖然調皮搗蛋,不守規矩,卻并非一般的流氓地痞或纨绔子弟。
他“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正是亂世需要的人才。
所以橋玄十分看好曹操,竟以妻子相托,還建議他去結交許劭,看許劭怎麼說。
許劭,字子将,汝南平輿(今河南省平輿)人,是當時最有名的鑒賞家和評論家。
他常在每個月的初一,發表對當時人物的品評,叫“月旦評”,又叫“汝南月旦評”。
無論是誰,一經品題,身價百倍,世俗流傳,以為美談。
我們要知道,在漢魏六朝,品評人物是社會中的一件大事。
任何人要進入上層社會,都必須經過權威批評家的鑒定,由此決定自己的身價,就像當今歐美藝術市場上,隻有權威批評家叫好的藝術品才能賣大價錢一樣。
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許劭的好評。
但不知是曹操太不好評,而曹操得到的評語則是人所共知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據說,為了得到許劭的評語,曹操很費了些心思,很下了些功夫,而且無論曹操怎樣請求,許劭都不肯發話。
最後,許劭被曹操逼得沒有辦法,才冒出這麼一句。
但這樣一來,則曹操的一生,便雖未蓋棺,卻已論定。
顯然,許劭也看出曹操是個人物。
至于是成為能臣還是成為奸雄,則要看他是處在治世還是亂世。
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可以理解為治理天下的能臣,擾亂天下的奸雄。
如此,則奸能與否,在于曹操的主觀願望。
這裡姑不讨論。
成為人物,素質所然;處于何世,則是運氣。
曹操運氣不好,他遇到了亂世,當奸雄隻怕是當定了。
其實曹操一開始也是想做能臣的。
公元174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
孝是孝子,廉是廉士,有了這個稱号,就向仕途邁出了第一步,就像現在有了學曆,便可以報考公務員一樣。
不久,曹操便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負責洛陽北部的治安。
這個差使,官不大(俸祿四百石),權不多,責任卻很重大,麻煩也很不少。
因為天子腳下,權貴甚多,沒有哪個是惹得起的。
然而首都地面的治安又不能不維持。
于是曹操一到任,就把官署衙門修繕一新,又造五色大棒,每張大門旁邊各挂十來根,“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
幾個月後,果然來了個找死的。
靈帝寵信的宦官蹇碩的叔叔,依仗侄子炙手可熱的權勢,不把曹操的禁令放在眼裡,公然違禁夜行。
曹操也不含糊,立即将這家夥用五色棒打死。
這一下殺一儆百,從此“京師斂迹,莫敢犯者”,治安情況大為好轉,曹操也因此名震朝野。
大約從174年出山,到189年起兵,這十五年間,曹操還是想當能臣的。
他曆任洛陽北部尉、濟南相(故城在今山東省曆城縣東)、典軍校尉等職。
其間,一次被免,兩次辭官,三次被征召議郎。
就在這宦海沉浮之中,他把朝廷和官場都看透了。
他清楚地看出,東漢王朝已不可救藥,天下大亂已不可逆轉。
即便不亂,腐朽的朝廷和官場也不需要什麼“治世之能臣”。
曹操曾上書朝廷,力陳時弊,卻泥牛入海無消息。
任洛陽尉,他執法如山,打擊豪強;任濟南相,他肅清吏治,安定地方。
所有這一切,都未能整頓朝綱扭轉時局,也沒能産生多大的影響。
他做的種種努力,對于江河日下的王朝,都如杯水車薪,已無濟于事;對于橫行霸道的權臣,則如蚍蜉撼樹,無異以卵擊石。
之所以尚未招緻殺身之禍,隻不過有曹嵩這個大後台罷了。
但朝廷借口他“能明古學”,多次打發他去當有職無權的閑官議郎,則已不難看出其用心。
曹操素以“任俠放蕩”聞名,此刻卻以“能明古學”應召,似頗具諷刺意義。
曹操的學問固然不錯,卻更長于治世。
不用其長而用其短,其實就是不?
然而太尉橋玄卻認為曹操是“命世之才”,将來平定天下,非曹操莫屬。
因為曹操雖然調皮搗蛋,不守規矩,卻并非一般的流氓地痞或纨绔子弟。
他“才武絕人,莫之能害,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正是亂世需要的人才。
所以橋玄十分看好曹操,竟以妻子相托,還建議他去結交許劭,看許劭怎麼說。
許劭,字子将,汝南平輿(今河南省平輿)人,是當時最有名的鑒賞家和評論家。
他常在每個月的初一,發表對當時人物的品評,叫“月旦評”,又叫“汝南月旦評”。
無論是誰,一經品題,身價百倍,世俗流傳,以為美談。
我們要知道,在漢魏六朝,品評人物是社會中的一件大事。
任何人要進入上層社會,都必須經過權威批評家的鑒定,由此決定自己的身價,就像當今歐美藝術市場上,隻有權威批評家叫好的藝術品才能賣大價錢一樣。
曹操自然也希望得到許劭的好評。
但不知是曹操太不好評,而曹操得到的評語則是人所共知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據說,為了得到許劭的評語,曹操很費了些心思,很下了些功夫,而且無論曹操怎樣請求,許劭都不肯發話。
最後,許劭被曹操逼得沒有辦法,才冒出這麼一句。
但這樣一來,則曹操的一生,便雖未蓋棺,卻已論定。
顯然,許劭也看出曹操是個人物。
至于是成為能臣還是成為奸雄,則要看他是處在治世還是亂世。
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可以理解為治理天下的能臣,擾亂天下的奸雄。
如此,則奸能與否,在于曹操的主觀願望。
這裡姑不讨論。
成為人物,素質所然;處于何世,則是運氣。
曹操運氣不好,他遇到了亂世,當奸雄隻怕是當定了。
其實曹操一開始也是想做能臣的。
公元174年,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
孝是孝子,廉是廉士,有了這個稱号,就向仕途邁出了第一步,就像現在有了學曆,便可以報考公務員一樣。
不久,曹操便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負責洛陽北部的治安。
這個差使,官不大(俸祿四百石),權不多,責任卻很重大,麻煩也很不少。
因為天子腳下,權貴甚多,沒有哪個是惹得起的。
然而首都地面的治安又不能不維持。
于是曹操一到任,就把官署衙門修繕一新,又造五色大棒,每張大門旁邊各挂十來根,“有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
幾個月後,果然來了個找死的。
靈帝寵信的宦官蹇碩的叔叔,依仗侄子炙手可熱的權勢,不把曹操的禁令放在眼裡,公然違禁夜行。
曹操也不含糊,立即将這家夥用五色棒打死。
這一下殺一儆百,從此“京師斂迹,莫敢犯者”,治安情況大為好轉,曹操也因此名震朝野。
大約從174年出山,到189年起兵,這十五年間,曹操還是想當能臣的。
他曆任洛陽北部尉、濟南相(故城在今山東省曆城縣東)、典軍校尉等職。
其間,一次被免,兩次辭官,三次被征召議郎。
就在這宦海沉浮之中,他把朝廷和官場都看透了。
他清楚地看出,東漢王朝已不可救藥,天下大亂已不可逆轉。
即便不亂,腐朽的朝廷和官場也不需要什麼“治世之能臣”。
曹操曾上書朝廷,力陳時弊,卻泥牛入海無消息。
任洛陽尉,他執法如山,打擊豪強;任濟南相,他肅清吏治,安定地方。
所有這一切,都未能整頓朝綱扭轉時局,也沒能産生多大的影響。
他做的種種努力,對于江河日下的王朝,都如杯水車薪,已無濟于事;對于橫行霸道的權臣,則如蚍蜉撼樹,無異以卵擊石。
之所以尚未招緻殺身之禍,隻不過有曹嵩這個大後台罷了。
但朝廷借口他“能明古學”,多次打發他去當有職無權的閑官議郎,則已不難看出其用心。
曹操素以“任俠放蕩”聞名,此刻卻以“能明古學”應召,似頗具諷刺意義。
曹操的學問固然不錯,卻更長于治世。
不用其長而用其短,其實就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