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三、韓信的錯誤

關燈
他沒有。

     蒯通早就對韓信說過:“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

    ”也就是說,一個為人之臣的,如果才智、能力和功勞都大到無以複加的地步,他也就性命難保了。

    為什麼呢?因為所謂君臣關系,誠如韓非子所言,是“主賣官爵,臣賣智力”。

    雙方的關系之所以能夠維持,全在于人君手上有足夠用于封賞的官爵,而人臣的智力又總是不夠用,或總是有用武之地。

    如果某個人臣的智力和功勳已大得賞無可賞,這個買賣就做不下去了。

    因為,再下一步,便隻有請人君讓出自己的交椅,這是任何一個稍有頭腦和稍有能力的君主都斷然不能接受的。

    劉邦和韓信的關系便正是這樣。

    所以,劉邦非幹掉韓信不可。

     在變相軟禁韓信的那些日子裡,劉邦經常找韓信聊天,十分優遊從容地和韓信議論諸将的才能,各有不同。

    有一次,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能帶多少兵?韓信說,超不過十萬。

    又問:你呢?韓信說,多多益善。

    劉邦就笑了,好好好,多多益善,怎麼被我抓起來了?韓信說,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善于駕禦将領),這就是我韓信鬥不過陛下的原因。

    再說陛下是天才,哪裡是人才比得上的(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其實,話說到這個份上,韓信就該反思一下了。

     所謂“天授”,是指“天子”(君權神授)還是“天才”(天縱聰明),可以先不管,“将将”一說,則值得琢磨。

    劉邦确實善于将将,也确有領袖的天分。

    但将将之法,其實不難,無非知人善用再加恩威并重而已,也就是大棒加胡蘿蔔。

    所以,既要懂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也要懂得“殺一儆百”。

    反正,賞也好,罰也好,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能小氣,也不能手軟。

    因此,在将将的過程中,殺雞給猴看,總是免不了的。

    韓信就是一隻會打鳴的紅毛大公雞。

    殺與不殺,就看猴子跳不跳,也看公雞乖不乖。

     可惜韓信并沒有想到這些。

    他似乎絲毫也沒有想到,劉邦對他,正處于殺與不殺的兩可兩難之間。

    不殺,留着終是個危險;殺,一時半會還下不了手。

    如果這時韓信收斂一下自己,夾着尾巴做人,甚至幹脆告老還鄉,也許還能全身而退。

    然而韓信一點都不知檢點。

    他常常稱病不朝,住在家裡也沒精打采,日夜怨望,“羞與绛(绛侯周勃)、灌(颍陰侯灌嬰)等列(排在同一位次)”。

     所有這些言行,都表現出韓信對劉邦的處置是不服、不滿、有怨、有恨的。

    這在韓信自己,是因為受了委屈,但在劉邦眼裡,則是“不臣之心”。

     這是不能允許的。

    專制政治的特點,就是不允許任何人有獨立人格。

    既不允許有自己的看法思想,也不允許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倘有,便是“不臣”,就要翦除。

    何況韓信這隻籠中之鼠,還當真起了打貓的心思。

    公元前196年,陳在邊地反漢,劉邦禦駕親征,韓信稱病不從,卻派人送信給陳,準備在京城做内應,結果事不缜密,被手下人舉報。

    呂後接到密告,與蕭何商量,謊稱邊地大捷,陳已死,列侯群臣都要入宮慶賀。

    韓信心中有鬼,不敢不去,何況又是蕭何發的通知!說起來蕭何也是韓信的恩人。

    當年如果不是蕭何月下追韓信,又向劉邦極力推薦,韓信也就當不上大将軍。

    他當然做夢也想不到這次蕭何是要設計捉拿他的,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了。

    結果,韓信一進宮,就被埋藏在兩旁的武士擒拿,而後又被呂氏處死在長樂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