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宿命 第三章 天變(三)

關燈
是南方的事态發展逼得他不得不破釜沉舟。

    熟悉商業運作的杜規說得好,金銀可以流轉,而糧食用後卻不可重使用。

    隻要破虜軍能與忽必烈在長江一線對峙幾個月,沒有足夠糧草供應的元軍要麼加大從民間的劫掠力度,逼得百姓無法繼續生存,揭竿而起,要麼退兵北返,承認南征失敗。

    無論上述哪一種情況發生,北元各地必然會淹沒在農民起義的怒火中。

     參謀們誰也不說話了,紛紛将目光着向文天祥。

    杜規所說的戰争手段已經突破了大都督府的道德底限。

    拉高北方糧價,破壞春耕,最先影響到的肯定是北方百姓,可以預見,一旦戰事拖延到秋後,北方将餓殍遍地。

     然而,不這樣做,一旦忽必烈大軍過江,整個江南必然白骨累累。

     一直到衆人散去,文天祥依然沒從迷茫中緩過神來。

    “我今天所做的決定到底對還是不對?”他一遍一遍地問着自己,卻沒有人能給他答案。

     “即便文忠本人親臨,也想不出更好辦法吧!”文天祥歎了一聲,默默地想。

    六年半前的一段記憶完全改變了整個大宋,在最初的時候,他可以憑借文忠對曆史的回記,對預計發生的事情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如今,整個世界早己脫離了文忠記憶的軌道,到底駛向哪個方向,誰也說不清楚。

     按照原來的曆史,五年前,鄒洬兵敗自殺,自己被俘。

    接着,陸秀夫跳海,現在處處與自己作對的宋帝趙昺已經死去。

     在原來的曆史軌迹中,如今的水師統領杜浒絕食身亡,炮師首領吳希奭力戰而死。

    接着,大元朝在出征安南時,喪盡了陸上精銳。

    出征倭國時,二十萬新附軍被台風卷走。

    失去了兩大武力支柱的北元被迫放棄了繼續擴張。

     在原來的曆史軌迹中,搶劫完大宋的北元再無目标可搶,由劫掠為支柱的經濟旋即崩潰,物價飛漲,百官無傣。

    忽必烈父子相疑,真金病死。

     而由于文忠的一段記憶,所有曆史上發生的大事都偏離了軌道。

    大元朝的精銳還在,正于破虜軍糾纏不休。

    由于南方貨币制度的啟發,忽必烈毅然廢除了紙鈔,從崩潰的邊緣拯救了大元經擠。

    就連本來該在憂慮中病死的真金,也因為大元朝面臨的外部壓力,穩固地坐牢了繼承人之位。

     一切都變了,華夏走到這一階段,已經沒有任何可預知的東西供自己參考。

    所有的策略都要憑自己去摸索,并且摸索的結果往往與自己的初衷背離。

    在一次次無奈的選揮中,看着自己慢慢變得冷酷無情,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

     今天的會議中,年青的參謀宋清濁主動承擔了組織人手秘密北上,聯絡陝甘豪傑,破壞北元糧食生産的任務。

    當這個真名叫趙刑的皇室成員主動提出隐瞞身份北上時,文天祥甚至能感覺到自己内心深處刹那間的輕松。

    大都督府一緻決定,今天的議事内容絕不外瀉,一旦宋清濁任務失敗,大都督府為了占據道義的制高點,絕對不會承認他的作為受大都督府委派。

    這意味着其任務九死一生,弄不好還會身敗名裂。

    但宋參謀還是甘之如饴地接受了這個條件。

     “這是華夏複興必然要付出的代價!”宋清濁當時的話至今依然在文天祥耳邊回蕩。

    其他參與此項行動的年青人也這麼認為。

    抱着對大都督府的無限信住,他們去籌備北上事宜。

    所有的年青人都相信,他們的大都督可以在關鍵時刻像過去一樣,力挽狂瀾,擊潰忽必烈。

    而在這個時候,文天祥卻知道自己對即将到來的決戰沒任何把握。

     “有人說為政者無私德!”文天祥喃喃自語,聲音細得像蚊呐。

    背後,燈光漂白他瘦削的影子。

     “丞相,吏部侍郎卓可求見!”侍衛長完顔靖遠在門外低聲報告。

    作為文天祥身邊的親信,玻璃窗上那個孤單的背影讓他心痛。

    但武夫出身的他卻不知道如何為大人分優,隻能盡量找一些事情來分散文天祥的注意力。

     老天可能聽見了完顔靖遠的祈禱,正在他絞盡腦汁想着如何給文天祥找些事情做時,衛兵彙報,吏部侍郎卓可來到了大都督府門口。

     “讓他有事明天在議事廳說吧,今天我很倦!”文天祥從沉思中回過神,有些不高興地回答。

     吏部尚書卓可如今是行朝諸臣中最讓大都督府最頭疼的一個。

    當初明知道此人與刺殺事件脫不開幹系,為了避免内部動蕩,文天祥還是命令監察部門放過了他。

    結果,逃過一劫的卓可偏偏不知悔改,每天公務之餘,把全部精力都花在了給大都督府每一項政策挑毛病上。

    并且還不以儒家經典,而是代之以《臨時約法》為依據千方百計找大都督府的茬兒。

     依照卓可的看法,臨時約法既然規定了人人平等為治政目标,大都督府就不該參與商業運作。

    按儒家角度,這是不折不扣的與民争利。

    參照臨時約法,此種舉措也與約法精神背道而馳。

     一旦官員參與商業,則商業就涉及了官員的切身利益。

    涉及到切身利益時,官員就免不了利用手中的權力謀私。

    到頭來官商勾結,帶來的是更大的不平等和欺詐,受損的則是大多數百姓。

     “丞相的本意是好的,最初也的确起到了好的效果。

    但發展到今天,官府必須從軍械之外的各項産業中退出,專心做官府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