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宿命 第三章 天變(三)
關燈
小
中
大
生了些芥蒂。
自己也覺得與文天祥的關系沒有原來那樣近,日日受到冷落。
此刻乍聞丞相大人向自己問計,激動得無以複加。
文天祥回過頭,很給了杜規一個包容的微笑:“當然是你,難道這裡有人比你會做生意麼。
” “唉,唉,我想想,我想想!”杜規覺得自己在做夢,偷偷掐了自己一把。
劇烈的疼痛讓他立刻清醒,皺了會兒眉頭,低聲說道:“隻,隻能買了。
他在民間征集什麼,咱們就暗中高價收購什麼!但忽必烈既然對自己的臣民也搶,價格拉得再高也未必有用。
其實買物資不如買人,如果咱們出錢武裝兩淮那些草頭王……” 杜規想出了一個龐大的扶植計劃。
兩淮各地在去年冬天崛起了很多王爺,打着漢、唐、周、楚等旗号四下劫掠。
這些土匪對大都督府不買帳,曾琴從兩浙派了幾波使者過去,都被王爺們趕了回來。
但如果不惜重金武裝這些不可控制的力量,短時間之内也許可能遲滞忽必烈南下的腳步。
“隻怕到頭來咱們養虎為患!”參謀宋清濁強烈反對杜規的建議。
在他看來,那些草頭王爺們根本沒有國家觀念,被武裝起來後,可能對抗忽必烈,也可能成為忽必烈對付破虜軍的得力助手。
“忽必烈比咱們想象得聰明!”正當衆人争執不下的時候,陳子敬把另一份北方細作冒死傳回來的報告放在了大夥的眼前。
在那份諜報上,忽必烈充分表現出了他寬宏大度的一面。
幾個盤踞在衰州、開封一帶,去年冬天剛剛稱王,今年春天又匆匆放棄“王位”的土匪迫于兵勢向忽必烈輸誠,忽必烈答應可以不計較他們的造反行為。
前提是,這幾個“王爺”接受朝廷的招安,自各糧草、器械協同官軍去登州“剿匪”。
“既然如此,随他們去吧!”文天祥搖頭,話語裡多少有些無奈。
對于北方的草頭“王爺”,他本來就沒抱什麼過高期望。
與當年的陳吊眼和現在的張一行等綠林豪傑不同,這些人起兵反元根本不是為了反抗暴政與奴役,而是看到破虜軍節節勝利,以為北元氣數己盡所以想趁亂撈取好處。
這些投機者和文忠記憶裡元末的一些農民武裝一樣,心中沒有任何國家民族觀念,也沒有任何做人的底限,蒙古人占上風時他們接受招安,反元力量占上風時他們再起“起義”,根本不在乎自己對大局的影響和世人的評價。
由于文忠的記憶來到了現世,破虜軍頂住了蒙古族力量爆發期所帶來的毀滅。
“朝秦暮楚”的投機者本也比曆史上早了數十年開始了他們的表演。
但是,忽必烈征調他們協助剿滅陳吊眼,表面上看去驅虎吞狼,實際效果卻未必如他想象般樂觀。
一旦元軍的主力受挫,這些的人臨陣倒戈時也不會有一絲猶豫。
“我提議把新編的四個火槍營從海路調往登州,支援陳将軍!”參謀趙刑指點着膠州一線建議。
地圖上,快速南下的元軍前鋒己經迫近濟南,以目前這種推進速度,不出一個月,忽必烈就能親臨山東東路,與北伐先遣師決戰。
陳吊眼北上時隻帶了七千兵馬,算上臨時在膠州灣停靠的水師和被陳吊眼收編的部分紅襖軍殘部,破虜軍在山東的總兵力不超過兩萬人。
而擺在陳吊眼面前的元軍,現在己經超過了十萬。
蒙古人從會走路起就開始學習騎馬,從能拿起弓時開始學習射箭,幾乎是天生的戰鬥民族。
如果把未經訓練的江南農民武裝起來驅趕到戰場,那等于驅羊吞虎,起不到任何效果。
職業農民的職業強盜之間的戰鬥力差距,決定了戰役的結果。
所以,長期以來,大都督府堅持實行的是一種精兵政策。
通過指揮學院、邵武軍校和警備軍制度,逐級完成将領、士官和士兵的培訓。
隻有通過這種嚴格标淮培養出來的破虜軍才有與相同數量的蒙古軍一戰的實力。
這種精兵政策存在着一個巨大缺陷,就是無法短時間内提供大量士兵。
在江南,這種缺陷可以通過各地義軍來彌補,習慣了宋代相對舒适的生活條件的大宋百姓與掠奪其财産、屠殺其同胞的蒙古人之間的仇恨不共戴天,破虜軍在江南的每場戰争中,都能得到數倍于自己的民間武裝和青壯百姓的支持。
戰場一旦轉移到江北,百姓的支持度就快速下降。
越往北方,破虜軍能在民間獲得的支持力量越小,大宋這面旗幟的影響力越弱。
自從康王南渡後,北方士地已經被放棄了一百六十多年,近四代人的血脈更替,讓大部分北方百姓失去了對大宋的認同感。
包括一些以忠義為名的儒士,眼中的故國都是元而不是宋。
所以,隻帶了七千精銳北上的陳吊眼,在忽必烈的幾十萬大軍面前絕對沒有獲勝的可能。
以兩萬對五十萬,即使神仙在場也創造了不了勝利的奇迹。
“把新編的四個火槍營調往江南西路!”文天祥反複考慮後,否決了宋清濁的建議。
與其讓三個整編營的火槍手去陳吊眼那裡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如把他們補充到江西戰場。
畢竟在那裡大宋和北元還維持着不勝不負的局面,多投入一份力量,就多一份取勝的希望。
“大人,咱們連續四個月的新兵都投放到了江南西路,這種添油戰術是兵家大忌!”宋清濁有些急切地建議道。
自從江南
自己也覺得與文天祥的關系沒有原來那樣近,日日受到冷落。
此刻乍聞丞相大人向自己問計,激動得無以複加。
文天祥回過頭,很給了杜規一個包容的微笑:“當然是你,難道這裡有人比你會做生意麼。
” “唉,唉,我想想,我想想!”杜規覺得自己在做夢,偷偷掐了自己一把。
劇烈的疼痛讓他立刻清醒,皺了會兒眉頭,低聲說道:“隻,隻能買了。
他在民間征集什麼,咱們就暗中高價收購什麼!但忽必烈既然對自己的臣民也搶,價格拉得再高也未必有用。
其實買物資不如買人,如果咱們出錢武裝兩淮那些草頭王……” 杜規想出了一個龐大的扶植計劃。
兩淮各地在去年冬天崛起了很多王爺,打着漢、唐、周、楚等旗号四下劫掠。
這些土匪對大都督府不買帳,曾琴從兩浙派了幾波使者過去,都被王爺們趕了回來。
但如果不惜重金武裝這些不可控制的力量,短時間之内也許可能遲滞忽必烈南下的腳步。
“隻怕到頭來咱們養虎為患!”參謀宋清濁強烈反對杜規的建議。
在他看來,那些草頭王爺們根本沒有國家觀念,被武裝起來後,可能對抗忽必烈,也可能成為忽必烈對付破虜軍的得力助手。
“忽必烈比咱們想象得聰明!”正當衆人争執不下的時候,陳子敬把另一份北方細作冒死傳回來的報告放在了大夥的眼前。
在那份諜報上,忽必烈充分表現出了他寬宏大度的一面。
幾個盤踞在衰州、開封一帶,去年冬天剛剛稱王,今年春天又匆匆放棄“王位”的土匪迫于兵勢向忽必烈輸誠,忽必烈答應可以不計較他們的造反行為。
前提是,這幾個“王爺”接受朝廷的招安,自各糧草、器械協同官軍去登州“剿匪”。
“既然如此,随他們去吧!”文天祥搖頭,話語裡多少有些無奈。
對于北方的草頭“王爺”,他本來就沒抱什麼過高期望。
與當年的陳吊眼和現在的張一行等綠林豪傑不同,這些人起兵反元根本不是為了反抗暴政與奴役,而是看到破虜軍節節勝利,以為北元氣數己盡所以想趁亂撈取好處。
這些投機者和文忠記憶裡元末的一些農民武裝一樣,心中沒有任何國家民族觀念,也沒有任何做人的底限,蒙古人占上風時他們接受招安,反元力量占上風時他們再起“起義”,根本不在乎自己對大局的影響和世人的評價。
由于文忠的記憶來到了現世,破虜軍頂住了蒙古族力量爆發期所帶來的毀滅。
“朝秦暮楚”的投機者本也比曆史上早了數十年開始了他們的表演。
但是,忽必烈征調他們協助剿滅陳吊眼,表面上看去驅虎吞狼,實際效果卻未必如他想象般樂觀。
一旦元軍的主力受挫,這些的人臨陣倒戈時也不會有一絲猶豫。
“我提議把新編的四個火槍營從海路調往登州,支援陳将軍!”參謀趙刑指點着膠州一線建議。
地圖上,快速南下的元軍前鋒己經迫近濟南,以目前這種推進速度,不出一個月,忽必烈就能親臨山東東路,與北伐先遣師決戰。
陳吊眼北上時隻帶了七千兵馬,算上臨時在膠州灣停靠的水師和被陳吊眼收編的部分紅襖軍殘部,破虜軍在山東的總兵力不超過兩萬人。
而擺在陳吊眼面前的元軍,現在己經超過了十萬。
蒙古人從會走路起就開始學習騎馬,從能拿起弓時開始學習射箭,幾乎是天生的戰鬥民族。
如果把未經訓練的江南農民武裝起來驅趕到戰場,那等于驅羊吞虎,起不到任何效果。
職業農民的職業強盜之間的戰鬥力差距,決定了戰役的結果。
所以,長期以來,大都督府堅持實行的是一種精兵政策。
通過指揮學院、邵武軍校和警備軍制度,逐級完成将領、士官和士兵的培訓。
隻有通過這種嚴格标淮培養出來的破虜軍才有與相同數量的蒙古軍一戰的實力。
這種精兵政策存在着一個巨大缺陷,就是無法短時間内提供大量士兵。
在江南,這種缺陷可以通過各地義軍來彌補,習慣了宋代相對舒适的生活條件的大宋百姓與掠奪其财産、屠殺其同胞的蒙古人之間的仇恨不共戴天,破虜軍在江南的每場戰争中,都能得到數倍于自己的民間武裝和青壯百姓的支持。
戰場一旦轉移到江北,百姓的支持度就快速下降。
越往北方,破虜軍能在民間獲得的支持力量越小,大宋這面旗幟的影響力越弱。
自從康王南渡後,北方士地已經被放棄了一百六十多年,近四代人的血脈更替,讓大部分北方百姓失去了對大宋的認同感。
包括一些以忠義為名的儒士,眼中的故國都是元而不是宋。
所以,隻帶了七千精銳北上的陳吊眼,在忽必烈的幾十萬大軍面前絕對沒有獲勝的可能。
以兩萬對五十萬,即使神仙在場也創造了不了勝利的奇迹。
“把新編的四個火槍營調往江南西路!”文天祥反複考慮後,否決了宋清濁的建議。
與其讓三個整編營的火槍手去陳吊眼那裡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如把他們補充到江西戰場。
畢竟在那裡大宋和北元還維持着不勝不負的局面,多投入一份力量,就多一份取勝的希望。
“大人,咱們連續四個月的新兵都投放到了江南西路,這種添油戰術是兵家大忌!”宋清濁有些急切地建議道。
自從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