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宿命 第三章 天變(一)
關燈
小
中
大
“唉,又變天了!”徐州城最有名的大善人劉文忠撣了撣水貂皮袍子上的雪花,晃晃悠悠地向内宅走。
聰明的管家劉黑鐵點頭哈腰地跟在旁邊,兩隻母雞爪子般的手抄在衣袖裡,仿佛一伸出來,就會被北風像亂樹枝一樣吹折掉。
“黑子,給佃戶做的鞋都發下去了麼?”劉大善人感覺不到天氣的寒冷,無論風多大,步伐總是有條不紊。
“回老爺的話,己經發下去了。
照您說的,每雙鞋裡塞了半兩羊毛。
這幫佃戶跟了您可算祖上積德,要是跟了蒙古老爺,還發鞋呢,有片破布裹蹄子就不錯了!”劉黑鐵上前一步,話語裡充滿了獻媚的味道。
“唉,把他們當牛當馬使喚了一年了,冬天時也得加碗黑豆補補膘。
兵荒馬亂的,能給行善就少造孽!”劉大善人瞪了管家一眼,低聲教誨。
“是,是,老爺英明,如果這樣他們不好好幹活,真是給狗吃了良心。
” “東門外的粥棚呢,安排好了麼。
天冷了,每天多加一鬥米到粥裡去。
家裡發了黴的幹菜葉子不要扔,一并熬到粥裡給苦哈哈們補身!”劉文忠想了想,又發出一道命令。
“小人這就去安排,老爺德被四海,前世一定是位菩薩!連俺這無頭小鬼,跟着您也能修成正果!”管家口中,馬屁之詞有如泉湧。
“滾吧,順便把二爺、三爺喊進來,讓他們到我書房議事!”劉文忠擡腿照着管家屁股上踢了一腳,笑罵。
一直佝偻着身子的管家屁颠屁颠地跑遠了,大善人劉文忠望着他的背影搖了搖頭,伸手挑開了門簾。
提起劉大善人,方圓百裡家喻戶曉。
他祖父曾經是一個屠戶,在北元第一次南下時不小心救了一名宋将。
劉家人精明,把這名宋将的傷養好後,以三百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蒙古人。
憑着這三百兩銀子的本錢和蒙古人的支持,劉家從此在徐州混得風聲水起,沒幾年就成了城内數一數二的富戶。
到了劉文忠這輩兒,劉家基業更大。
包娼庇賭、販賣私鹽、勾結色目轉運使搜刮民财,大鬥進小鬥出倒騰糧食,凡是人能想出的賺錢手段,沒有劉文忠不敢做的。
即便如此,他依然混出了個大善人的名号,黑白兩道通吃。
非但官府的老爺要給他劉大善人面皮,就連往來的鹽幫、附近聲勢浩大的紅襖軍,都不會打劉家産業的主意。
劉文忠會賺錢,也懂得花錢。
賺錢時心狠手黑,花錢時卻慈眉善目。
劉府名下的佃戶、長随的待遇一直比其他大戶人家好,逢年過節,丫鬓們縫制的衣服、鞋襪總是按時發到每個佃戶手裡。
水旱災年,劉老爺就會主動給佃戶們減租。
在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劉府還會在東門外的漢王廟中支開大鍋,無論是乞丐、流民還是吃不飽飯的莊戶人家,每天早上都可以去劉家粥棚領一碗稀粥果腹。
雖然那粥總是稀得照見人影,也總帶着股黴味兒,但畢竟讓很多本來要餓死的人又多捱了一個冬天。
比起窗外冬寒料峭,書房内完全是另一個世界。
重金從南方走私來的碎花玻璃窗将冷空氣完全隔離在外,牆壁上,黃銅打造的水爐子輕輕冒着熱氣,把整個屋子烤得如春天般溫暖。
如此暖洋洋的空氣,很容易令人心生倦意。
可劉大善人的兩隻眼睛卻瞪得滾圓,一顆心上上下下,不斷權衡着紛亂時勢。
沉寂了多時的太行群豪出山了,北面以張一行為首,打下了井阱,真定。
南方以許土根為帥,勢力一直蔓延到了山東。
兩淮、兩河震動,無數豪傑趁勢拉起了自家隊伍。
就連徐州附近也不安甯,紅襖軍在一個叫蕭頭陀的人帶領下,己經攻到了附近的濠州。
而官府忙着提防破虜軍北上,壓根沒精力對付其他土匪流寇。
世道亂了。
亂世出英豪,亂世意味着風險,同時也意味着家族崛起的機遇。
“大哥,你找我們!”一聲親切的招呼打斷了劉文忠的思考,老二劉文義,老三劉文魁拍打着身上的雪花走了進來。
與劉文忠滿臉慈悲相不同,老二劉文義長得方面濃眉,一看就知道是個爽直的漢子。
老三劉文魁人如其名,長得文文靜靜,從頭到腳帶着股書卷氣。
“變天了!”劉文忠沒有回答兩個弟弟的話,望着窗外的飛雪,幽幽地說。
“是啊,真他奶奶的冷。
今天上午在衙門當班,弟兄們都拎不住水火棍!”老二劉文義甕聲甕氣地回答。
他自幼喜好武藝,長大後憑借家族的關系在徐州府衙擔了個旗牌官,手底下管着百十個負責彈壓地方的弓馬手。
每天在街頭耀武揚威,煞是氣派。
“是啊,變天了。
打我記事兒起就沒這麼冷過,眼下城裡流民越來越多,再冷下去,不知道多少人得凍死!”老三劉文魁顯然比老二聰明,順着大哥的口風,含蓄
聰明的管家劉黑鐵點頭哈腰地跟在旁邊,兩隻母雞爪子般的手抄在衣袖裡,仿佛一伸出來,就會被北風像亂樹枝一樣吹折掉。
“黑子,給佃戶做的鞋都發下去了麼?”劉大善人感覺不到天氣的寒冷,無論風多大,步伐總是有條不紊。
“回老爺的話,己經發下去了。
照您說的,每雙鞋裡塞了半兩羊毛。
這幫佃戶跟了您可算祖上積德,要是跟了蒙古老爺,還發鞋呢,有片破布裹蹄子就不錯了!”劉黑鐵上前一步,話語裡充滿了獻媚的味道。
“唉,把他們當牛當馬使喚了一年了,冬天時也得加碗黑豆補補膘。
兵荒馬亂的,能給行善就少造孽!”劉大善人瞪了管家一眼,低聲教誨。
“是,是,老爺英明,如果這樣他們不好好幹活,真是給狗吃了良心。
” “東門外的粥棚呢,安排好了麼。
天冷了,每天多加一鬥米到粥裡去。
家裡發了黴的幹菜葉子不要扔,一并熬到粥裡給苦哈哈們補身!”劉文忠想了想,又發出一道命令。
“小人這就去安排,老爺德被四海,前世一定是位菩薩!連俺這無頭小鬼,跟着您也能修成正果!”管家口中,馬屁之詞有如泉湧。
“滾吧,順便把二爺、三爺喊進來,讓他們到我書房議事!”劉文忠擡腿照着管家屁股上踢了一腳,笑罵。
一直佝偻着身子的管家屁颠屁颠地跑遠了,大善人劉文忠望着他的背影搖了搖頭,伸手挑開了門簾。
提起劉大善人,方圓百裡家喻戶曉。
他祖父曾經是一個屠戶,在北元第一次南下時不小心救了一名宋将。
劉家人精明,把這名宋将的傷養好後,以三百兩銀子的價錢賣給了蒙古人。
憑着這三百兩銀子的本錢和蒙古人的支持,劉家從此在徐州混得風聲水起,沒幾年就成了城内數一數二的富戶。
到了劉文忠這輩兒,劉家基業更大。
包娼庇賭、販賣私鹽、勾結色目轉運使搜刮民财,大鬥進小鬥出倒騰糧食,凡是人能想出的賺錢手段,沒有劉文忠不敢做的。
即便如此,他依然混出了個大善人的名号,黑白兩道通吃。
非但官府的老爺要給他劉大善人面皮,就連往來的鹽幫、附近聲勢浩大的紅襖軍,都不會打劉家産業的主意。
劉文忠會賺錢,也懂得花錢。
賺錢時心狠手黑,花錢時卻慈眉善目。
劉府名下的佃戶、長随的待遇一直比其他大戶人家好,逢年過節,丫鬓們縫制的衣服、鞋襪總是按時發到每個佃戶手裡。
水旱災年,劉老爺就會主動給佃戶們減租。
在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劉府還會在東門外的漢王廟中支開大鍋,無論是乞丐、流民還是吃不飽飯的莊戶人家,每天早上都可以去劉家粥棚領一碗稀粥果腹。
雖然那粥總是稀得照見人影,也總帶着股黴味兒,但畢竟讓很多本來要餓死的人又多捱了一個冬天。
比起窗外冬寒料峭,書房内完全是另一個世界。
重金從南方走私來的碎花玻璃窗将冷空氣完全隔離在外,牆壁上,黃銅打造的水爐子輕輕冒着熱氣,把整個屋子烤得如春天般溫暖。
如此暖洋洋的空氣,很容易令人心生倦意。
可劉大善人的兩隻眼睛卻瞪得滾圓,一顆心上上下下,不斷權衡着紛亂時勢。
沉寂了多時的太行群豪出山了,北面以張一行為首,打下了井阱,真定。
南方以許土根為帥,勢力一直蔓延到了山東。
兩淮、兩河震動,無數豪傑趁勢拉起了自家隊伍。
就連徐州附近也不安甯,紅襖軍在一個叫蕭頭陀的人帶領下,己經攻到了附近的濠州。
而官府忙着提防破虜軍北上,壓根沒精力對付其他土匪流寇。
世道亂了。
亂世出英豪,亂世意味着風險,同時也意味着家族崛起的機遇。
“大哥,你找我們!”一聲親切的招呼打斷了劉文忠的思考,老二劉文義,老三劉文魁拍打着身上的雪花走了進來。
與劉文忠滿臉慈悲相不同,老二劉文義長得方面濃眉,一看就知道是個爽直的漢子。
老三劉文魁人如其名,長得文文靜靜,從頭到腳帶着股書卷氣。
“變天了!”劉文忠沒有回答兩個弟弟的話,望着窗外的飛雪,幽幽地說。
“是啊,真他奶奶的冷。
今天上午在衙門當班,弟兄們都拎不住水火棍!”老二劉文義甕聲甕氣地回答。
他自幼喜好武藝,長大後憑借家族的關系在徐州府衙擔了個旗牌官,手底下管着百十個負責彈壓地方的弓馬手。
每天在街頭耀武揚威,煞是氣派。
“是啊,變天了。
打我記事兒起就沒這麼冷過,眼下城裡流民越來越多,再冷下去,不知道多少人得凍死!”老三劉文魁顯然比老二聰明,順着大哥的口風,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