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宿命 第二章 國戰(六)
關燈
小
中
大
焰滿谷。
及張萬安引兵來援,攻守雙方己無一生者。
唯見滿谷屍骸,面目焦黑不辯敵我。
每天都有大批豪傑戰死,每天都有不甘被征服的百姓從臨江、吉州、甚至廣南東路趕過來,補充到前線上。
大都督府沒有能力給參戰者都配備鎖子甲、斷寇刃、火槍或鋼弩,但大都督府給了每個為國出力者一張“守土證”。
五年前,這片巴掌大小的守土證沒有幾個人看得上眼,而五年後的幾天,一個家族擁有一份守土證,則見證了這個家族的榮耀。
持證者無論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各項賦稅都會得到減免。
持證者本人及其子孫,還可以進入官辦的學堂讀書,所用費用,包括衣服夥食都由官府承擔。
一些己經因傷退役的破虜軍、警備軍老兵告别妻兒,重新走向了戰場。
一些心思靈活的商人也出錢出力,為江南西路的兵馬籌集給養。
而掌握着話語權的文人們,雖然其中不少人對新政還抱有這樣那樣的成見,皆不約而同地把注意力放到了抗元大業上。
大夥彼此之間所處層次不同,利益有沖突。
但在抗擊外辱方面,大多數人的利益是相同的。
北元沒殺來前,大夥争的不過是一口義氣或幾十塊銀元。
破虜軍一旦戰敗,大夥什麼都不用再争,什麼都剩不下。
仲秋,文天祥根據整個江南的局勢,再次調整了軍事部署。
楊曉榮、蕭明哲帶着剛剛擴編的第三師從廣南西路殺入荊湖南路,猛攻北元重兵布防的武岡、零陵一線。
許夫人穩定了泉州局勢後,帶領福建、廣東兩路的警備軍向西移防,彌補了第三師出擊後,廣南和夔州之間空白地帶。
同時,陳吊眼擺脫各路元軍的尾追堵截,攻破了甯海州。
在乳山口得到杜浒的軍火補給後略做修整,與水師一道,于小昆侖山下殺了元軍一個回馬槍。
一直跟在他身後緊追不舍的元萬戶諾敏措手不及,先是在海陽縣附近被陳吊眼和紅襖軍聯手殺得大敗,倉惶後撤六十餘裡。
接着又在一個叫衡村的彈丸之地,被杜浒的炮艦狂轟爛炸,潰不成軍。
陳吊眼和杜浒擊敗諾敏後,立刻根據大都督府的安排,打出了北伐先遣師的旗号。
然後與太行山的八字軍、忠義軍和活躍在山東東路、山東西路的各支紅襖軍聯絡。
在東海方家的傾力配合下,将大批從元軍、新附軍手中繳獲來的兵器、铠甲送到各路義軍手中,同時,對與破虜軍合作意圖較為強烈的民軍派出了教導隊,幫助他們訓練隊伍,傳授給他們和元軍作戰的必要技巧。
另外幾條不見硝煙的戰線上,大都督府的策略也漸漸收到奇效。
失去了兩浙這個糧食和财賦重地,又搶遍了周圍可搶對象的北元财源枯竭,國庫裡存銀連續數月不足百萬。
官員們去年剛剛調整過的傣祿趕不上物價飛漲的速度,一些以清廉自持的名流家中再次斷炊。
太子好友,忽必烈重臣不忽不奉命出使西域諸汗國,臨行前家中無酒餞行,其妻取一碗井水相送。
蒙古人不事生産,隻問征服的弊端在此刻被充分暴露出來。
南方的商人們一方面響應大都督府号召,另一方面由于沿途過于兇險而減少了向北方的物資輸送後,北元各地,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食鹽、土堿、農具都日益匿乏,百姓們半個月吃不上一頓鹹味的日子己經成為常事。
而與百姓困苦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蒙古族的那顔們家中,卻通過各種渠道弄來了海參、魚翅、罐頭、火腿、四輪馬車等高檔奢侈品。
百姓怨聲載道,很多歸順了蒙元很久,己經忘記了自己民族的世家開始檢視自己的族譜,“猛然”發現了自己與蒙古人不是一類。
反抗的暗流在民間洶湧。
“人道江南好,家家有餘糧。
豬肉吃不盡,腌漬曬高牆!”一首民謠随着大戶蒙古人家才消費得起的,來自兩浙的奢任品,金華火腿同時在民間流傳。
傳播者沒有刻意強調此物乃金華民間為酬謝宗澤将軍殺敵所創,隻是突出了其美味和表面用鹽抹過的特性。
聽了民謠,無法在蒙古貴族和漢族世家雙重壓榨下生存的百姓們,更加向往南方。
一些年青人悄悄串通,打算為了生存冒一次險。
“末向南,向南主兇。
徑直向東。
渤海之濱,齊河之北。
黎明十分,真君顯聖!”一個算命打卦的遊方道士,對前來問吉兇的年青人們低語。
趁人不備時,偷偷塞給年青人一個小紙包。
老實巴交的年青人被道士的胡言亂語和古怪舉止吓了一身冷汗,捏着草紙跑出兩裡多遠,找了個沒人處悄悄把紙包打開,看見了一撮久違的白色。
那是鹽,産自福建興化上好的雪花精鹽,如今在民間價格己經相當于等重的銅器。
年青人知道自己今天遇到了貴人,捏着鹽包興沖沖地跑回家。
遊方道士打着卦旗,四處指點人們迷津。
出
及張萬安引兵來援,攻守雙方己無一生者。
唯見滿谷屍骸,面目焦黑不辯敵我。
每天都有大批豪傑戰死,每天都有不甘被征服的百姓從臨江、吉州、甚至廣南東路趕過來,補充到前線上。
大都督府沒有能力給參戰者都配備鎖子甲、斷寇刃、火槍或鋼弩,但大都督府給了每個為國出力者一張“守土證”。
五年前,這片巴掌大小的守土證沒有幾個人看得上眼,而五年後的幾天,一個家族擁有一份守土證,則見證了這個家族的榮耀。
持證者無論今後從事什麼職業,各項賦稅都會得到減免。
持證者本人及其子孫,還可以進入官辦的學堂讀書,所用費用,包括衣服夥食都由官府承擔。
一些己經因傷退役的破虜軍、警備軍老兵告别妻兒,重新走向了戰場。
一些心思靈活的商人也出錢出力,為江南西路的兵馬籌集給養。
而掌握着話語權的文人們,雖然其中不少人對新政還抱有這樣那樣的成見,皆不約而同地把注意力放到了抗元大業上。
大夥彼此之間所處層次不同,利益有沖突。
但在抗擊外辱方面,大多數人的利益是相同的。
北元沒殺來前,大夥争的不過是一口義氣或幾十塊銀元。
破虜軍一旦戰敗,大夥什麼都不用再争,什麼都剩不下。
仲秋,文天祥根據整個江南的局勢,再次調整了軍事部署。
楊曉榮、蕭明哲帶着剛剛擴編的第三師從廣南西路殺入荊湖南路,猛攻北元重兵布防的武岡、零陵一線。
許夫人穩定了泉州局勢後,帶領福建、廣東兩路的警備軍向西移防,彌補了第三師出擊後,廣南和夔州之間空白地帶。
同時,陳吊眼擺脫各路元軍的尾追堵截,攻破了甯海州。
在乳山口得到杜浒的軍火補給後略做修整,與水師一道,于小昆侖山下殺了元軍一個回馬槍。
一直跟在他身後緊追不舍的元萬戶諾敏措手不及,先是在海陽縣附近被陳吊眼和紅襖軍聯手殺得大敗,倉惶後撤六十餘裡。
接着又在一個叫衡村的彈丸之地,被杜浒的炮艦狂轟爛炸,潰不成軍。
陳吊眼和杜浒擊敗諾敏後,立刻根據大都督府的安排,打出了北伐先遣師的旗号。
然後與太行山的八字軍、忠義軍和活躍在山東東路、山東西路的各支紅襖軍聯絡。
在東海方家的傾力配合下,将大批從元軍、新附軍手中繳獲來的兵器、铠甲送到各路義軍手中,同時,對與破虜軍合作意圖較為強烈的民軍派出了教導隊,幫助他們訓練隊伍,傳授給他們和元軍作戰的必要技巧。
另外幾條不見硝煙的戰線上,大都督府的策略也漸漸收到奇效。
失去了兩浙這個糧食和财賦重地,又搶遍了周圍可搶對象的北元财源枯竭,國庫裡存銀連續數月不足百萬。
官員們去年剛剛調整過的傣祿趕不上物價飛漲的速度,一些以清廉自持的名流家中再次斷炊。
太子好友,忽必烈重臣不忽不奉命出使西域諸汗國,臨行前家中無酒餞行,其妻取一碗井水相送。
蒙古人不事生産,隻問征服的弊端在此刻被充分暴露出來。
南方的商人們一方面響應大都督府号召,另一方面由于沿途過于兇險而減少了向北方的物資輸送後,北元各地,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食鹽、土堿、農具都日益匿乏,百姓們半個月吃不上一頓鹹味的日子己經成為常事。
而與百姓困苦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蒙古族的那顔們家中,卻通過各種渠道弄來了海參、魚翅、罐頭、火腿、四輪馬車等高檔奢侈品。
百姓怨聲載道,很多歸順了蒙元很久,己經忘記了自己民族的世家開始檢視自己的族譜,“猛然”發現了自己與蒙古人不是一類。
反抗的暗流在民間洶湧。
“人道江南好,家家有餘糧。
豬肉吃不盡,腌漬曬高牆!”一首民謠随着大戶蒙古人家才消費得起的,來自兩浙的奢任品,金華火腿同時在民間流傳。
傳播者沒有刻意強調此物乃金華民間為酬謝宗澤将軍殺敵所創,隻是突出了其美味和表面用鹽抹過的特性。
聽了民謠,無法在蒙古貴族和漢族世家雙重壓榨下生存的百姓們,更加向往南方。
一些年青人悄悄串通,打算為了生存冒一次險。
“末向南,向南主兇。
徑直向東。
渤海之濱,齊河之北。
黎明十分,真君顯聖!”一個算命打卦的遊方道士,對前來問吉兇的年青人們低語。
趁人不備時,偷偷塞給年青人一個小紙包。
老實巴交的年青人被道士的胡言亂語和古怪舉止吓了一身冷汗,捏着草紙跑出兩裡多遠,找了個沒人處悄悄把紙包打開,看見了一撮久違的白色。
那是鹽,産自福建興化上好的雪花精鹽,如今在民間價格己經相當于等重的銅器。
年青人知道自己今天遇到了貴人,捏着鹽包興沖沖地跑回家。
遊方道士打着卦旗,四處指點人們迷津。
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