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白夜 第一章 對峙(一)

關燈
想到……”儒生在滑杆上,拱着手,面紅耳赤。

    不知道是說沒想到自己身體和對方比起來如此赢弱,還是說自己的見識和對方比起來如此短淺。

     沒錯,他就是陸秀夫,帶着工部官員在福建“學習”了一個半月的陸秀夫。

    四十餘天來,他的每一天都在新奇與震驚中渡過。

     他沒想到,福建北部在文天祥的治理下,會如此繁榮。

    街道上,車水馬龍。

    市集中,貨物琳琅滿目。

    學校内,每日書聲琅琅。

     這是太平盛世才有的風景,初來時,陸秀夫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連續觀察數日後,他才肯定自己看到的不是假象。

    眼前一切都是真的,隻是所有的東西都變了,不但是軍制、吏治,還有百姓。

    大多數市井草民見了官員,不再是萎縮,躲避,而是擡起頭,直視其臉,目光中帶着從來沒有的自尊與自信。

     他也沒想到,文天祥的改革如此大膽。

    比傳說中走得更遠,更急,并且每天,都在向新的目标邁進。

     結束福建會戰後的破虜軍,徹底脫離了原來大宋的軍制。

    作為對朝廷不信任自己的報複(陸秀夫認為),文天祥将原來大宋軍中的各級頭銜全部廢除,而是代之以一種全新的晉級制度。

    将軍官分為士、尉、校、将,四級,每級列為下(少)、中、上三品。

    以十二品簡潔的晉級方式,颠覆了大宋三百年來,幾經改制,越改越多,已經高達五十多級的武階。

     與軍階改變相适應,破虜軍的八個标,一個水師也再度擴建。

    在标下,另設了團這個建制,每團設團長一名,副團長兩名,下轄三個普通營和一個炮營,兩千人馬。

    而一個标,則擴展到三到四個團,六千到八千人。

     通過觀察,陸秀夫不得不佩服文天祥這一手玩得高明,經曆一番調整、簡化和梳理,文天祥不動聲色地将整支破虜軍的牢牢地抓到了自己手中。

    團、營一級的軍官,都是經過軍官夜校和教導隊培訓過的百戰老兵。

    高層武将内心深處即使傾向于回歸傳統,也再難将部隊拉出來,響應朝廷的号召。

     在軍制之外,對陸秀夫觸動最大的是福建路吏制的變化。

    地方官員被精簡到極限,原來大宋的冗官,冗員全部剔清。

    糧賦全部被免除,相關官吏一概撤消。

    丞相府對地方的控制,隻有刑名和财務。

    州、縣之父母官,居然由當地百姓自己推選,而吏部隻管考證其品行和能力,不對推舉結果進行幹涉。

     這已經不是革新,而是對傳統的颠覆,陸秀夫清醒地看到這一點。

    但他同時清醒地知道,自己無法對這一切開口指責。

    因為文天祥的改革,革除了大宋身上百年的痼疾,給整個福建帶來了勃勃生機。

     無論是由市泊司延伸出來的海關,還是由工部百工坊脫胎出來的科學院,無論是從刑部衍生出來的巡回法庭,還是從吏部分化出來的律政處,每個部門,都比原來定位更準确,運轉得更高效,更有利于國計民生。

     借用文天祥關于國家的概念,陸秀夫知道,大宋朝庭管理下的中國,就像一個病重的患者,每拖延一天,身上的痼疾就會更重一些。

    而北元朝庭的管理方式,則像一個提着刀的屠夫,隻管從華夏身上割肉,至于國家和百姓的死活,他們不在乎,也懶得在乎。

     繼承了大宋傳統,颠覆了北元統治的福建破虜軍政權,則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方式。

    撫平北元給這片土地帶來的創傷,同時,也在想盡一切辦法,讓華夏文明恢複健康與生機。

     陸秀夫已經不敢評價文天祥做得對不對,儒者的本心告訴他,這一切對華夏有利。

    但他也不敢完全接受文天祥的改革,這種變革,适用于破虜軍變相割據的福建,而不适合整個朝廷。

     福建被元軍占領後,原來大宋遺留的一切被破壞殆盡。

    可以說,北元将大宋的影響徹底抹去,把福建變成了一張白紙。

    文天祥奪回這張白紙,自然可以在上面信筆塗抹。

     而行朝,卻保留着大宋所有傳統,包括它身上那些緻命的缺陷。

     陸秀夫也不再奢求能把文天祥拉回到自己朝廷身邊。

    破虜軍這顆新芽已經吐綠,經過這麼長時間觀察,本性純良的陸秀夫希望它有一個機會可以茁壯成長。

     至于朝廷那邊的道路,陸秀夫有自己的打算。

    文天祥走的是一條路,也許通,也許不通,是摸着石頭過河。

    而朝廷需要走的路,卻有無數古聖先賢曾經論證過。

    如果以儒學之博大,将文天祥在福建這些神兵利器、奇技淫巧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