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薄暮 第四章 合圍(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些話,不說自明。
有些話,卻不便明說。
彼此之間心照不宣地開始沉默,夜風從帳外吹進來,竟微微有些透骨的涼。
“瑞兄,還記得咱們幾個同年西子湖畔立誓,願學嶽元帥,精忠報國的情形麼?”陪文天祥看了一會外邊黑漆漆的天空,陸秀夫又把話題轉移到文天祥書寫的條幅上。
實際上,天還是很熱,紙上的墨迹已經被風幹了。
文天祥的字圓潤,雖沒有嶽武穆的字飄逸,但看上去,别有一番味道。
“當然記得,當年我等還誇下海口,在有生之年,中興大宋,輔佐明主,興師北伐,将鞑子趕回漠北,還我大宋舊日河山!”文天祥的笑容有些苦,目光慢慢從遠處收回,“可惜,當年知交故友,要麼戰死沙場,要麼降了大元。
能攜手同心為華夏盡力的,隻剩下你我兩個!” “是啊,我記得文兄報國之心最熱,當場把字改成了宋瑞,立誓成為我大宋之千古名臣!”提起往事,陸秀夫的話語中包含着無限感慨。
文天祥立誓、改名、因彈劾賈似道而被貶出京城和後來請命出使,他都在場。
一件件往事從眼前滑過,讓他無論如何都很難相信,今天面前的破虜軍統帥,會像人們傳說中的那樣,對大宋懷有異心。
除非,眼前的文天祥已經換了一個人。
“精忠報國,想想當年的事,恍然如夢!”文天祥苦笑着搖頭,背對着陸秀夫說道:“當年,你我少不更事。
如今生生死死走過,才知道武穆留下這四個字的真意!” “此話怎講?”陸秀夫臉上微微一變,低聲問道。
“君實啊,為什麼我大宋屢戰屢敗,國土越來越小,以至現在被逼入一隅呢?”文天祥沒有回答陸秀夫的話,緩緩地反問。
這句話,正是陸秀夫今天來的目的,身子一直,陸秀夫大聲說道:“皆因我大宋文武既不知進取,又不能同心為朝廷效力的緣故。
朝綱不振于内,自然無力禦寇于外!” “喔!”文天祥對陸秀夫的話,不置可否。
“當然,莫非文兄疑我大宋天命麼!”陸秀夫大聲回答,反應的激烈程度出人意料。
自從曾寰闖進屋子後,文天祥身上就有一種無形的威壓感讓他透不過氣來。
好不容易得到機會,陸秀夫恨不得一口氣,把自己心中所想說完。
說完後,即便日後成為仇敵,心中亦無所憾。
“若我大宋文武能同心協力,此刻國運雖然衰微,依然有與北元一較短長之機!”陸秀夫的聲音越來越大,仿佛欲将文天祥從迷茫中喚醒,“江南各地,蒙古軍不過三、五萬,邵武一戰,文兄已經毀之十一,此番文浦合圍,又可殲滅其十之二三。
接連消耗下去,早晚可将蒙古軍消滅幹淨。
挫了鞑子銳氣,那些投降了的新附軍自然會另作主張。
加以時日,我大宋定可恢複舊日河山!” “君實說得好,但不知眼下,如何能讓我大宋文武同心協力呢?君實大才,願不吝教我!”文天祥拊掌贊歎,回過頭來,看着陸秀夫的雙眼問道。
目光與文天祥的目光相遇,陸秀夫的眼神稍稍有些亂,避了一下,又迎着文天祥的目光說道:“自然要先倡導一個忠字。
當今聖上年齡雖幼,卻以露出千古名君之相。
你我皆世受皇恩,理應為大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若能攜手,将奸佞之徒驅逐于朝堂之外,将二十餘萬官兵一統于忠義之士之手。
輔佐聖上,内修仁德,外用霸道…….” 陸秀夫的目光漸漸熱切,這是他多年的夢想。
為了這個夢想,他不遺餘力,周旋于各方力量之間。
現在,大宋各路人馬終于迎來的第一次合作,他希望,現在就有一雙強有力的手,将所有抗元力量捏在一處。
文天祥靜靜地聽着,聽着陸秀夫發自内心的傾訴。
兩年前,他也是這麼想。
但現在,敞開胸懷和穿透時空的雙眼,讓他放棄了這些虛無飄渺的狂熱。
大宋立國三百餘年,那些開國時就有的弊端,早已滲透到骨髓深處。
親賢臣,遠奸佞,這個每個儒者都會提的治國之策,但這六個字,實現起來談何容易。
其中粗疏且不必說,單單在人才選拔上,賢臣和奸佞就很難說清楚。
有些人天天把忠字挂在最邊上,寫在字裡行間。
投降起來,卻唯恐落于人後。
有些人天天講着禮儀道德,背地裡幹的事情,卻連市井流氓也不如。
另一個世界裡的文忠曾經的認為,“那些微言大義,子曰詩雲,不過教導人從小撒謊而已!”這句話雖然偏激,卻說出了大宋儒學的幾百年來在治國方面的無術與無奈。
“文兄,難道你認為我說錯了麼!”見文天祥半晌不吭氣,陸秀夫停了下來,遲疑地問。
“君實所言沒錯,忠義二字,乃華夏傳承之本。
武穆手書,精忠報國四字,倡導的就是一個為國之忠。
但以君實看來,春秋的子胥、前秦的王猛,還有如今北元的董文柄,是忠臣,還是奸佞!” 文天祥又笑了笑,以問做答。
儒學倡導忠,但偏偏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對忠的定義極其含混。
用傳統理論來解釋,此時保衛大宋的人
有些話,卻不便明說。
彼此之間心照不宣地開始沉默,夜風從帳外吹進來,竟微微有些透骨的涼。
“瑞兄,還記得咱們幾個同年西子湖畔立誓,願學嶽元帥,精忠報國的情形麼?”陪文天祥看了一會外邊黑漆漆的天空,陸秀夫又把話題轉移到文天祥書寫的條幅上。
實際上,天還是很熱,紙上的墨迹已經被風幹了。
文天祥的字圓潤,雖沒有嶽武穆的字飄逸,但看上去,别有一番味道。
“當然記得,當年我等還誇下海口,在有生之年,中興大宋,輔佐明主,興師北伐,将鞑子趕回漠北,還我大宋舊日河山!”文天祥的笑容有些苦,目光慢慢從遠處收回,“可惜,當年知交故友,要麼戰死沙場,要麼降了大元。
能攜手同心為華夏盡力的,隻剩下你我兩個!” “是啊,我記得文兄報國之心最熱,當場把字改成了宋瑞,立誓成為我大宋之千古名臣!”提起往事,陸秀夫的話語中包含着無限感慨。
文天祥立誓、改名、因彈劾賈似道而被貶出京城和後來請命出使,他都在場。
一件件往事從眼前滑過,讓他無論如何都很難相信,今天面前的破虜軍統帥,會像人們傳說中的那樣,對大宋懷有異心。
除非,眼前的文天祥已經換了一個人。
“精忠報國,想想當年的事,恍然如夢!”文天祥苦笑着搖頭,背對着陸秀夫說道:“當年,你我少不更事。
如今生生死死走過,才知道武穆留下這四個字的真意!” “此話怎講?”陸秀夫臉上微微一變,低聲問道。
“君實啊,為什麼我大宋屢戰屢敗,國土越來越小,以至現在被逼入一隅呢?”文天祥沒有回答陸秀夫的話,緩緩地反問。
這句話,正是陸秀夫今天來的目的,身子一直,陸秀夫大聲說道:“皆因我大宋文武既不知進取,又不能同心為朝廷效力的緣故。
朝綱不振于内,自然無力禦寇于外!” “喔!”文天祥對陸秀夫的話,不置可否。
“當然,莫非文兄疑我大宋天命麼!”陸秀夫大聲回答,反應的激烈程度出人意料。
自從曾寰闖進屋子後,文天祥身上就有一種無形的威壓感讓他透不過氣來。
好不容易得到機會,陸秀夫恨不得一口氣,把自己心中所想說完。
說完後,即便日後成為仇敵,心中亦無所憾。
“若我大宋文武能同心協力,此刻國運雖然衰微,依然有與北元一較短長之機!”陸秀夫的聲音越來越大,仿佛欲将文天祥從迷茫中喚醒,“江南各地,蒙古軍不過三、五萬,邵武一戰,文兄已經毀之十一,此番文浦合圍,又可殲滅其十之二三。
接連消耗下去,早晚可将蒙古軍消滅幹淨。
挫了鞑子銳氣,那些投降了的新附軍自然會另作主張。
加以時日,我大宋定可恢複舊日河山!” “君實說得好,但不知眼下,如何能讓我大宋文武同心協力呢?君實大才,願不吝教我!”文天祥拊掌贊歎,回過頭來,看着陸秀夫的雙眼問道。
目光與文天祥的目光相遇,陸秀夫的眼神稍稍有些亂,避了一下,又迎着文天祥的目光說道:“自然要先倡導一個忠字。
當今聖上年齡雖幼,卻以露出千古名君之相。
你我皆世受皇恩,理應為大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若能攜手,将奸佞之徒驅逐于朝堂之外,将二十餘萬官兵一統于忠義之士之手。
輔佐聖上,内修仁德,外用霸道…….” 陸秀夫的目光漸漸熱切,這是他多年的夢想。
為了這個夢想,他不遺餘力,周旋于各方力量之間。
現在,大宋各路人馬終于迎來的第一次合作,他希望,現在就有一雙強有力的手,将所有抗元力量捏在一處。
文天祥靜靜地聽着,聽着陸秀夫發自内心的傾訴。
兩年前,他也是這麼想。
但現在,敞開胸懷和穿透時空的雙眼,讓他放棄了這些虛無飄渺的狂熱。
大宋立國三百餘年,那些開國時就有的弊端,早已滲透到骨髓深處。
親賢臣,遠奸佞,這個每個儒者都會提的治國之策,但這六個字,實現起來談何容易。
其中粗疏且不必說,單單在人才選拔上,賢臣和奸佞就很難說清楚。
有些人天天把忠字挂在最邊上,寫在字裡行間。
投降起來,卻唯恐落于人後。
有些人天天講着禮儀道德,背地裡幹的事情,卻連市井流氓也不如。
另一個世界裡的文忠曾經的認為,“那些微言大義,子曰詩雲,不過教導人從小撒謊而已!”這句話雖然偏激,卻說出了大宋儒學的幾百年來在治國方面的無術與無奈。
“文兄,難道你認為我說錯了麼!”見文天祥半晌不吭氣,陸秀夫停了下來,遲疑地問。
“君實所言沒錯,忠義二字,乃華夏傳承之本。
武穆手書,精忠報國四字,倡導的就是一個為國之忠。
但以君實看來,春秋的子胥、前秦的王猛,還有如今北元的董文柄,是忠臣,還是奸佞!” 文天祥又笑了笑,以問做答。
儒學倡導忠,但偏偏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對忠的定義極其含混。
用傳統理論來解釋,此時保衛大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