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薄暮 第二章 迷局(六)
關燈
小
中
大
回。
哪裡還來得及,将後背暴露給對方,是戰場上的生存大忌。
血,在地上飛濺成河。
憤怒的弩箭追逐着面前的每一條生命。
伴着戰鼓的節奏,破虜軍的弓弦聲清脆而整齊。
弓弦聲嘈嘈切切如歌,無數人不甘心地倒下。
頻死着的呻吟和弩箭破空聲交織于一起,就像佛寺晚鐘聲裡的梵唱。
一退半裡,在親兵拼死護衛下逃過一次劫難的黃謙停住腳,盡量收攏起自己的部下。
沒等他把人數點清,身後已經響起追擊者的腳步。
五百名破虜軍将士,擎着雪亮的鋼刀追了過來,越追越近,越追越近。
對方是沒有端着弩輕甲步兵,幸存的左翼軍将士心中一松。
還沒等他們決定是且戰且走還是組織一次反擊,半空中,突然響起尖利的呼嘯。
幾枚冒着輕煙的彈丸,從城頭上呼嘯着砸了下來。
落入了聚攏在一起的士兵當中。
當幸存者從硝煙中睜開雙眼,沒有人敢認為,彈丸所炸開之處還是人間。
自己的袍澤已經不知去向,原來他們站立的地方,地獄之火熊熊燃燒,斷臂,殘肢,人的頭顱,在空中飛舞,盤旋,下墜。
又幾枚彈丸飛來,在驚詫的士兵們面前炸裂。
帶着滿臉難以置信的表情,千夫人長黃謙飛上了天空。
看着自己的下屬在自己面前四分五裂,看着自己心愛的猴子甲破成碎片。
看着自己的手臂、大腿,突然意識到那些東西,原來都屬于自己,然後就墜入了無盡黑暗。
原來被屠殺,是如此恐怖的事。
幸存者拎着武器,不知道是該繼續逃命,還是跪地求饒。
他們已經沒有選擇了勇氣,人跑得快,快不過天空中飛來的炮彈和弩箭。
求饒,當年跟着蒙古軍殺盡興化城中三萬百姓時,有誰憐憫過城中百姓是自己的同胞! 幾百把鋼刀砍了過來,失去了主見的左翼軍将士,機械地抓起武器,迎戰。
然後毫無抵抗力地被砍翻。
習慣性地在殺戮面前逃跑,然後被追上來的鋼刀刺倒。
有人跪在了地上,丢掉武器,把頭紮進了泥土,把命運交到了對方手中。
讓他們欣慰的是,利刃破空的聲音沒在頭頂上響起。
幾個年齡比較大,讀過書模樣的人把他們聚攏在一起,一一登記,造冊。
然後像趕牲口一樣地将他們趕向了城門。
城門口,一夥奸商模樣的人,對着戰場指指點點。
那一戰,五千左翼軍重甲隻逃回了三百多人。
兩千多戰死在福清城外,一千八百多被俘虜,還有數百人不知去向。
而破虜軍如何處置俘虜的手段,很快從福州那邊傳了過來。
(宋代的重甲兵與歐洲的重甲兵定義不同,裝備要輕得多) 沒參加過興化屠城血案的,算俘虜,可以選擇回家或加入破虜軍預備隊,經訓練和教育後成為補充兵。
而跟着鞑子屠過城的,要到礦山中做十年勞役。
隻到他們認清了自己的罪孽,才可以被家人贖回。
“十年勞役啊,在暗無天日的礦井裡!”巡夜的左翼軍士卒瑟縮着,為自己今後的命運而擔憂。
早知道如此,就不跟在蒲壽庚身後殺人了,隻看到了殺人搶劫時的愉快,卻沒想到了,欠了債,早晚需要還的。
這裡畢竟是大宋的土地,蒙古人得意得了一時,得意不了一世。
一旦他們自己失去了武力優勢,華夏百姓,會一人一塊磚頭,将他們丢回漠北去。
流傳于民間的報紙上的話,讓每個人心裡都犯思量。
這種從福州一帶流傳出來,跟着商販和流民散發向大元各地的報紙,殺傷力有時候比弩箭還嚴重。
“我聽說如果陣前倒戈的話,可以免罪!”有心思機靈者,在看過報紙後,就暗中串連。
在邵武之戰最後一刻反水的楊曉榮的事情他們聽說過。
雖然事後大元殺光了楊曉榮的全家老小,但跟着楊曉榮反水的那六千弟兄,可都成了破虜軍。
過去做的壞事,一筆勾銷。
“頭兒,如果破虜軍攻過來,您說咱們咋辦呢!”提着燈籠的小卒,跟在百夫長身後,喋喋不休地問。
心中渴望着能從百夫長嘴裡,聽到那個對大夥最有利的答案。
“咋辦,蒲大人對大夥有恩,大不了是個,呸,呸,你他媽的哪壺不開提哪壺!”百夫人長狠狠地揣了小卒子一腳,唾罵道。
蒲壽庚對大夥有恩,但他不想死。
不想連對手還沒看清楚就稀裡糊塗的被炸死。
更不想自己死之後,還要背上漢奸的罪名。
流傳在各地的報紙,已經把漢奸的定義說得很清楚了,不管是南朝的宋人,還是北方的漢人,隻要給蒙古人當走狗,屠戮自己同胞的就是漢奸。
無論他的學識、職位,也無論他有多麼冠冕堂皇的借口。
據說報紙流傳開當月,大都城就有幾個老儒吐了血。
那個有“江漢先生”之名的老儒的門下弟子寫了很多文章替他投靠蒙古人的行為辯護。
結果,越是欲蓋彌彰,漢奸之名随着這些辯護之詞傳得越遠。
遠處的草叢中,傳來了一陣沙沙聲,如風拂過般,細細的,密密的,由遠而近。
曠野中的狼嚎聲嘎然而止。
血月下,荒草地中好像有什麼東西動了動,接着,齊腰的野草又晃了晃,越來越劇烈。
“不是風,有人!”幾個巡夜的小卒大叫起來,拎起手中銅鑼,就打算敲。
“敲你個頭,怕死得慢啊!”百夫長一把奪下銅鑼,護到了自己的了後心上,頭一低,腰一哈,撒腿就跑,邊跑,邊喊道,“别進内城,跟着我穿南門,回鄉下去,不想死的就快!” 士兵們恍然大悟,扔下兵器就跟了過去。
幾個對蒲家存了一絲忠心的提刀欲戰,沒等弄清對方人數多少,已經被弩箭釘翻在曾經是城牆的土坡上。
“破虜軍攻進來了,破虜軍攻進來了!”有人在興化城的大街上,凄厲地喊,試圖組織剩餘的百姓抵抗。
結果讓他大失所望,已經沒剩幾戶人家的巷子裡,很快響起了悉悉嗦嗦的拴門窗聲。
屠城中的幸存者,巴不得破虜軍前來為他們報仇。
有人趴在窗口後,看着亂做一團的左翼軍,嘴角慢慢湧上了一層笑意。
有人偷偷地在街道入口處,扔下了火把。
有人将無人居住的房子點燃,替破虜軍照亮進攻路線。
有人偷偷地用火把提示自己的軍隊,興化城是回字型,雙層。
内城防禦比外城緊密。
也有人,抓起自家門闩,躲在街角陰影中。
一個落了單的左翼軍小兵跌跌撞撞闖進街角,試圖找地方躲避。
暗處突然飛起一塊磚頭,打中了他的後頸。
小兵呻吟一聲,軟軟地倒下。
幾個不滿十歲的孩子沖出來,拿着磚頭、木棍,照着他的臉一頓亂敲。
頃刻,求饒聲就變成了呻吟。
呻吟慢慢沉寂,孩子們擡着死者的長槍躲到了矮牆後。
冷冰冰的槍尖在血月下閃着微寒。
比槍鋒更寒冷的,是孩子們的眼睛。
屠城時,他們躲在家人的屍體下逃過劫難,然後在鬼蜮中長大。
有人在他們心中播種下了仇恨,他們就要奉還以仇恨的果實。
大量的破虜軍戰士躍過倒塌的城牆,向興化城中心推進。
被打成了驚弓之鳥的興化外圍守軍幾乎沒等雙方大規模接觸,就潰退了。
正當破虜軍将士向沖向内城的時候,黑暗出,幾點寒光閃了閃。
沖在最前邊的幾個士兵身子猛地一晃,停住,掙紮着栽倒在地上。
血從铠甲下流出來,順着青石地面淌向兩邊的暗溝。
“有埋伏,大家小心!”王老實大喊着,一躍而起,撲到路邊一棵老樹後。
他剛才站立的地方立刻出現了三支羽箭,尖利的箭頭碰得青
哪裡還來得及,将後背暴露給對方,是戰場上的生存大忌。
血,在地上飛濺成河。
憤怒的弩箭追逐着面前的每一條生命。
伴着戰鼓的節奏,破虜軍的弓弦聲清脆而整齊。
弓弦聲嘈嘈切切如歌,無數人不甘心地倒下。
頻死着的呻吟和弩箭破空聲交織于一起,就像佛寺晚鐘聲裡的梵唱。
一退半裡,在親兵拼死護衛下逃過一次劫難的黃謙停住腳,盡量收攏起自己的部下。
沒等他把人數點清,身後已經響起追擊者的腳步。
五百名破虜軍将士,擎着雪亮的鋼刀追了過來,越追越近,越追越近。
對方是沒有端着弩輕甲步兵,幸存的左翼軍将士心中一松。
還沒等他們決定是且戰且走還是組織一次反擊,半空中,突然響起尖利的呼嘯。
幾枚冒着輕煙的彈丸,從城頭上呼嘯着砸了下來。
落入了聚攏在一起的士兵當中。
當幸存者從硝煙中睜開雙眼,沒有人敢認為,彈丸所炸開之處還是人間。
自己的袍澤已經不知去向,原來他們站立的地方,地獄之火熊熊燃燒,斷臂,殘肢,人的頭顱,在空中飛舞,盤旋,下墜。
又幾枚彈丸飛來,在驚詫的士兵們面前炸裂。
帶着滿臉難以置信的表情,千夫人長黃謙飛上了天空。
看着自己的下屬在自己面前四分五裂,看着自己心愛的猴子甲破成碎片。
看着自己的手臂、大腿,突然意識到那些東西,原來都屬于自己,然後就墜入了無盡黑暗。
原來被屠殺,是如此恐怖的事。
幸存者拎着武器,不知道是該繼續逃命,還是跪地求饒。
他們已經沒有選擇了勇氣,人跑得快,快不過天空中飛來的炮彈和弩箭。
求饒,當年跟着蒙古軍殺盡興化城中三萬百姓時,有誰憐憫過城中百姓是自己的同胞! 幾百把鋼刀砍了過來,失去了主見的左翼軍将士,機械地抓起武器,迎戰。
然後毫無抵抗力地被砍翻。
習慣性地在殺戮面前逃跑,然後被追上來的鋼刀刺倒。
有人跪在了地上,丢掉武器,把頭紮進了泥土,把命運交到了對方手中。
讓他們欣慰的是,利刃破空的聲音沒在頭頂上響起。
幾個年齡比較大,讀過書模樣的人把他們聚攏在一起,一一登記,造冊。
然後像趕牲口一樣地将他們趕向了城門。
城門口,一夥奸商模樣的人,對着戰場指指點點。
那一戰,五千左翼軍重甲隻逃回了三百多人。
兩千多戰死在福清城外,一千八百多被俘虜,還有數百人不知去向。
而破虜軍如何處置俘虜的手段,很快從福州那邊傳了過來。
(宋代的重甲兵與歐洲的重甲兵定義不同,裝備要輕得多) 沒參加過興化屠城血案的,算俘虜,可以選擇回家或加入破虜軍預備隊,經訓練和教育後成為補充兵。
而跟着鞑子屠過城的,要到礦山中做十年勞役。
隻到他們認清了自己的罪孽,才可以被家人贖回。
“十年勞役啊,在暗無天日的礦井裡!”巡夜的左翼軍士卒瑟縮着,為自己今後的命運而擔憂。
早知道如此,就不跟在蒲壽庚身後殺人了,隻看到了殺人搶劫時的愉快,卻沒想到了,欠了債,早晚需要還的。
這裡畢竟是大宋的土地,蒙古人得意得了一時,得意不了一世。
一旦他們自己失去了武力優勢,華夏百姓,會一人一塊磚頭,将他們丢回漠北去。
流傳于民間的報紙上的話,讓每個人心裡都犯思量。
這種從福州一帶流傳出來,跟着商販和流民散發向大元各地的報紙,殺傷力有時候比弩箭還嚴重。
“我聽說如果陣前倒戈的話,可以免罪!”有心思機靈者,在看過報紙後,就暗中串連。
在邵武之戰最後一刻反水的楊曉榮的事情他們聽說過。
雖然事後大元殺光了楊曉榮的全家老小,但跟着楊曉榮反水的那六千弟兄,可都成了破虜軍。
過去做的壞事,一筆勾銷。
“頭兒,如果破虜軍攻過來,您說咱們咋辦呢!”提着燈籠的小卒,跟在百夫長身後,喋喋不休地問。
心中渴望着能從百夫長嘴裡,聽到那個對大夥最有利的答案。
“咋辦,蒲大人對大夥有恩,大不了是個,呸,呸,你他媽的哪壺不開提哪壺!”百夫人長狠狠地揣了小卒子一腳,唾罵道。
蒲壽庚對大夥有恩,但他不想死。
不想連對手還沒看清楚就稀裡糊塗的被炸死。
更不想自己死之後,還要背上漢奸的罪名。
流傳在各地的報紙,已經把漢奸的定義說得很清楚了,不管是南朝的宋人,還是北方的漢人,隻要給蒙古人當走狗,屠戮自己同胞的就是漢奸。
無論他的學識、職位,也無論他有多麼冠冕堂皇的借口。
據說報紙流傳開當月,大都城就有幾個老儒吐了血。
那個有“江漢先生”之名的老儒的門下弟子寫了很多文章替他投靠蒙古人的行為辯護。
結果,越是欲蓋彌彰,漢奸之名随着這些辯護之詞傳得越遠。
遠處的草叢中,傳來了一陣沙沙聲,如風拂過般,細細的,密密的,由遠而近。
曠野中的狼嚎聲嘎然而止。
血月下,荒草地中好像有什麼東西動了動,接着,齊腰的野草又晃了晃,越來越劇烈。
“不是風,有人!”幾個巡夜的小卒大叫起來,拎起手中銅鑼,就打算敲。
“敲你個頭,怕死得慢啊!”百夫長一把奪下銅鑼,護到了自己的了後心上,頭一低,腰一哈,撒腿就跑,邊跑,邊喊道,“别進内城,跟着我穿南門,回鄉下去,不想死的就快!” 士兵們恍然大悟,扔下兵器就跟了過去。
幾個對蒲家存了一絲忠心的提刀欲戰,沒等弄清對方人數多少,已經被弩箭釘翻在曾經是城牆的土坡上。
“破虜軍攻進來了,破虜軍攻進來了!”有人在興化城的大街上,凄厲地喊,試圖組織剩餘的百姓抵抗。
結果讓他大失所望,已經沒剩幾戶人家的巷子裡,很快響起了悉悉嗦嗦的拴門窗聲。
屠城中的幸存者,巴不得破虜軍前來為他們報仇。
有人趴在窗口後,看着亂做一團的左翼軍,嘴角慢慢湧上了一層笑意。
有人偷偷地在街道入口處,扔下了火把。
有人将無人居住的房子點燃,替破虜軍照亮進攻路線。
有人偷偷地用火把提示自己的軍隊,興化城是回字型,雙層。
内城防禦比外城緊密。
也有人,抓起自家門闩,躲在街角陰影中。
一個落了單的左翼軍小兵跌跌撞撞闖進街角,試圖找地方躲避。
暗處突然飛起一塊磚頭,打中了他的後頸。
小兵呻吟一聲,軟軟地倒下。
幾個不滿十歲的孩子沖出來,拿着磚頭、木棍,照着他的臉一頓亂敲。
頃刻,求饒聲就變成了呻吟。
呻吟慢慢沉寂,孩子們擡着死者的長槍躲到了矮牆後。
冷冰冰的槍尖在血月下閃着微寒。
比槍鋒更寒冷的,是孩子們的眼睛。
屠城時,他們躲在家人的屍體下逃過劫難,然後在鬼蜮中長大。
有人在他們心中播種下了仇恨,他們就要奉還以仇恨的果實。
大量的破虜軍戰士躍過倒塌的城牆,向興化城中心推進。
被打成了驚弓之鳥的興化外圍守軍幾乎沒等雙方大規模接觸,就潰退了。
正當破虜軍将士向沖向内城的時候,黑暗出,幾點寒光閃了閃。
沖在最前邊的幾個士兵身子猛地一晃,停住,掙紮着栽倒在地上。
血從铠甲下流出來,順着青石地面淌向兩邊的暗溝。
“有埋伏,大家小心!”王老實大喊着,一躍而起,撲到路邊一棵老樹後。
他剛才站立的地方立刻出現了三支羽箭,尖利的箭頭碰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