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薄暮 第二章 迷局(六)
關燈
小
中
大
數十名左翼軍士卒在百夫長的帶領下,哆哆嗦嗦走過曠野。
四下裡,聽不到人聲,也很少有秋蟲的鳴叫,偶爾遠處傳來一聲悠長的詠歎,那是月夜裡的狼嚎。
随着狼嚎聲,田野裡冒出幾盞淡藍色的小燈籠,滾動着,滑過草尖,輕輕打個旋,仿佛有人提着燈籠在行走。
當士卒們打火把沖過去,藍色的燈籠又消失不見。
腳下的泥地中,隻有幾片慘白色的碎骨。
“見鬼,夜裡也不讓人安生!”巡夜的士兵喃喃地叫罵,表達着自己對環境,還有身上任務的不滿。
鬼蜮一樣陰森的城市,偏偏是泉州的北方門戶。
守在這裡的士卒,可謂是倒了八輩子黴,非但城内沒有油水可撈,還要時刻提防着破虜軍打過來。
即使沒有敵軍的威脅,田野裡那些鬼火也讓人受不了。
太陽一下山,就星星點點冒出來,就像有幾萬人,打着燈籠聚會一般,越看,心裡越滲得慌。
“是死在蒙古人屠刀下的冤魂啊!”百夫長放下火把,雙手合十,為亡者的靈魂祈禱。
也祈禱冥冥中的神靈張開雙眼,保佑自己這夥人平安熬過今夜,執行完該死的巡城任務。
至于明天怎樣,心中不敢去管。
所謂的城,已經是一堆瓦礫了。
興化、仙遊、蒲田皆如此。
昔日萬頃糧田,已經全部荒廢為野地。
聞名遐迩的興化稻和蒲田瓷,也斷了産。
原來萬船雲集的興化灣,不再有片帆入港。
隻剩下沙灘上腐斷的桅杆,和爛在船塢中的海泊,還記得附近港口曾經的繁華。
這裡曾經是閩南的糧倉。
自盛唐以來,百姓陸續修築了延壽陂、南安、太平、木蘭四陂,構成了灌溉莆田南北洋平原的四大水系,使原來木蘭溪下遊的大量灘塗、鹽堿地變成了萬畝良田。
宋初,陳家子從安南帶回占城稻種,使得興化境内百姓,再無餓殍之色。
這裡也曾經是大宋的銀庫。
每年,往來泉州的海船通常都會到興化灣轉一轉,補給糧食、淡水,順便采購些興化特産的瓷器、漆盤,填補未滿的船艙。
同時帶給當地人沿海各國的特産。
一切繁華在消失于兩年前那個瞬間。
蒙古人大舉來攻,背後泉州城的蒲壽庚帶着閩南百姓寄予厚望的左翼軍投降。
興化軍百姓不願意将辛苦建立的家園交給強盜,在陳氏父子的組織下,自發為國守土。
怎奈百姓願意為國效力,官員卻想着保存自家榮華。
不久,大将林華投敵,通判曹澄孫開城降元,閩廣宣撫使陳文龍被捕,絕食而死 未己,文龍之子陳瓒(史書中記載,陳瓒為文龍之叔,但據小說家田中言,為文龍之子)殺林華,複擁其城。
索都大怒,星夜來攻。
陳瓒率阖城百姓堅守孤城七個月。
最終,興化城再度被索都和蒲壽庚聯手城破。
陳瓒被車裂,索都下令屠城三個時辰,從此興化成為鬼蜮。
沒有風,雲飄得也很慢。
淺灰色的雲層後,慢慢浮出半輪血月。
月光打在人臉上,泛起淡淡的青黃。
“頭兒,我覺得,這月色怎麼如此滲得慌!”一個提着燈籠的小卒湊到百夫長耳邊,低低的說。
“怨氣重,趕快走吧。
到媽祖廟附近,順便燒柱香!”燈影下,百夫長臉上的抽搐清晰可見,帶着麾下匆匆跑下原來是外城牆的土坡。
隐隐的,他心中也覺得不踏實,一時卻又說不清楚,到底是哪裡不妥當。
也許是當時跟在蒙古軍身後殺人,殺得太多了吧。
很多士卒歎息着想,心中充滿了悔恨之意。
左翼軍是蒲壽庚兄弟的私軍,這幾年,蒲家踏在宋室宗親的血迹上崛起,左翼軍一直充當着蒲氏兄弟手中的鋼刀,殺人無算。
隻是,最近這把刀砍錯了地方,嘣出了幾道豁口。
如果是河對面的破虜軍打過來,會不會放過我們呢。
膽小者,一邊忏悔,一邊四下觀望。
破虜軍第一标就在不遠處的高蓋山下,上個月為了争奪福清一帶的控制權,雙方已經交過手。
破虜軍一天之内左翼軍五千精銳殺得丢盔卸甲。
從那一刻起,興安州(興化軍的别稱)的所有将士就明白,此地“歸還”給大宋是早晚的事。
雙方戰鬥力的差别,是羊與獅子的差别,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那慘烈的一戰,至今還刻在左翼軍士卒的腦海裡。
上個月初,蒲壽庚聽說有一支破虜軍越過閩江,攻克了福清。
大怒,立刻派了五千精銳重甲迎戰。
雖然知道對方的實力很強大,但蒲氏兄弟并不認為麾下的左翼軍會輸。
整個福建,左翼軍的裝備是最精良的。
牌頭(十夫人長)以上都是披着牛皮甲,百夫長以上都是細鐵柳葉甲,内襯牛皮。
這是蒙古人才有的重裝備,放眼投靠大元的各支新附軍,隻有富家天下的蒲家左翼軍才能裝備得起。
兩支對自己戰鬥力都抱着極大信心的軍隊,在福清城外撞在一起。
開始的時候,破虜軍見自己人數少,慢慢地退向了城牆,在兩軍之間留出了開闊的緩沖區。
左翼軍五個千人隊,就在萬夫長黃謙的率領下,沖了過去。
蒲壽庚對大夥不薄,每月的饷銀能按時發放,戰死者的家屬還能得到重金撫恤。
抱着士為知己者死的念頭,五千左翼軍沖得毫不猶豫。
就在他們距離對方還有一百餘步的時候,半空中突然飛起一道白光。
猶如閃電般,直直地劈進了沖鋒的隊伍裡。
金鐵之聲交鳴,無數個重甲兵驚詫地看到,自己一向信賴的铠甲就像紙糊的一般,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
血,泉水般從破口出噴出來,在地上飛濺。
那是弩,沒有雕翎的弩,是它,讓一百步的距離,成為生與死的分界。
在重賞的刺激下,蒲家左翼軍的沖擊奮不顧身。
但鐵甲卻擋不住弩箭的竄刺。
那種被稱為破虜弓的弩,左翼軍中的高級将領也見過,蒲家還試圖仿制這種利器,但試了幾個月,發覺造價實在太高,隻能放棄,并且認為以破虜軍的财力,不可能在軍中過多配備。
結果到了戰場上,将領們卻發現,對方的士兵幾乎人手拿了一把鋼弩。
“第一排,射,後退裝弩。
第二排,射,後退裝弩,第三排,上前五步,射!”在機械的口令下,五百破虜軍前後移動,掀起一道道起伏的人浪。
每道浪花湧起,都有整整一排左翼軍倒下。
四百五十把鋼弩,交叉射擊出一塊死亡區域。
區域中,沒有任何生命能挺直身軀。
平素的嚴格訓練,讓破虜軍士兵配合默契得如一台殺人機械,盡管很多士兵看着前方的血腥場面胃腸裡翻江倒海,但他們還是跟随着營正的命令,機械地裝填、射擊、後退、前進。
前排的左翼軍被射翻,倒地。
後排的士兵刹不住腳步,踏着袍澤的身體前沖。
幾步之後,再度倒地。
别人的戰靴再度踏上他們的身體,趟過血河,沖向死亡的懷抱。
來不及害怕,也來不及猶豫。
五十步,終于有人趟過了五十步血河,看清了對面破虜軍将士的面目。
“沖啊,奪回福清城,每人賞銀二兩。
斬首一級,每人賞鈔半貫!”千夫長黃謙大聲喊道,揮舞着鋼刀沖在最前排。
即使不能殺入福清,他也要把城下這夥弩手殲滅。
轉眼間,麾下五千多弟兄倒了一千有餘,巨大的損失,已經讓他失去了理智。
對面,那個穿着軍官服色的年青人笑了笑,放下弓,用力一揚手。
幾十個鐵疙瘩從弩手背後飛起,冒着輕煙,落到重甲步兵的腳下。
沒等他們反應過對方扔了什麼東西,“碰”,一聲巨響,無數屍體飛向了半空。
幸存者猛然從狂熱中清醒,丢掉武器,如浪花般退
四下裡,聽不到人聲,也很少有秋蟲的鳴叫,偶爾遠處傳來一聲悠長的詠歎,那是月夜裡的狼嚎。
随着狼嚎聲,田野裡冒出幾盞淡藍色的小燈籠,滾動着,滑過草尖,輕輕打個旋,仿佛有人提着燈籠在行走。
當士卒們打火把沖過去,藍色的燈籠又消失不見。
腳下的泥地中,隻有幾片慘白色的碎骨。
“見鬼,夜裡也不讓人安生!”巡夜的士兵喃喃地叫罵,表達着自己對環境,還有身上任務的不滿。
鬼蜮一樣陰森的城市,偏偏是泉州的北方門戶。
守在這裡的士卒,可謂是倒了八輩子黴,非但城内沒有油水可撈,還要時刻提防着破虜軍打過來。
即使沒有敵軍的威脅,田野裡那些鬼火也讓人受不了。
太陽一下山,就星星點點冒出來,就像有幾萬人,打着燈籠聚會一般,越看,心裡越滲得慌。
“是死在蒙古人屠刀下的冤魂啊!”百夫長放下火把,雙手合十,為亡者的靈魂祈禱。
也祈禱冥冥中的神靈張開雙眼,保佑自己這夥人平安熬過今夜,執行完該死的巡城任務。
至于明天怎樣,心中不敢去管。
所謂的城,已經是一堆瓦礫了。
興化、仙遊、蒲田皆如此。
昔日萬頃糧田,已經全部荒廢為野地。
聞名遐迩的興化稻和蒲田瓷,也斷了産。
原來萬船雲集的興化灣,不再有片帆入港。
隻剩下沙灘上腐斷的桅杆,和爛在船塢中的海泊,還記得附近港口曾經的繁華。
這裡曾經是閩南的糧倉。
自盛唐以來,百姓陸續修築了延壽陂、南安、太平、木蘭四陂,構成了灌溉莆田南北洋平原的四大水系,使原來木蘭溪下遊的大量灘塗、鹽堿地變成了萬畝良田。
宋初,陳家子從安南帶回占城稻種,使得興化境内百姓,再無餓殍之色。
這裡也曾經是大宋的銀庫。
每年,往來泉州的海船通常都會到興化灣轉一轉,補給糧食、淡水,順便采購些興化特産的瓷器、漆盤,填補未滿的船艙。
同時帶給當地人沿海各國的特産。
一切繁華在消失于兩年前那個瞬間。
蒙古人大舉來攻,背後泉州城的蒲壽庚帶着閩南百姓寄予厚望的左翼軍投降。
興化軍百姓不願意将辛苦建立的家園交給強盜,在陳氏父子的組織下,自發為國守土。
怎奈百姓願意為國效力,官員卻想着保存自家榮華。
不久,大将林華投敵,通判曹澄孫開城降元,閩廣宣撫使陳文龍被捕,絕食而死 未己,文龍之子陳瓒(史書中記載,陳瓒為文龍之叔,但據小說家田中言,為文龍之子)殺林華,複擁其城。
索都大怒,星夜來攻。
陳瓒率阖城百姓堅守孤城七個月。
最終,興化城再度被索都和蒲壽庚聯手城破。
陳瓒被車裂,索都下令屠城三個時辰,從此興化成為鬼蜮。
沒有風,雲飄得也很慢。
淺灰色的雲層後,慢慢浮出半輪血月。
月光打在人臉上,泛起淡淡的青黃。
“頭兒,我覺得,這月色怎麼如此滲得慌!”一個提着燈籠的小卒湊到百夫長耳邊,低低的說。
“怨氣重,趕快走吧。
到媽祖廟附近,順便燒柱香!”燈影下,百夫長臉上的抽搐清晰可見,帶着麾下匆匆跑下原來是外城牆的土坡。
隐隐的,他心中也覺得不踏實,一時卻又說不清楚,到底是哪裡不妥當。
也許是當時跟在蒙古軍身後殺人,殺得太多了吧。
很多士卒歎息着想,心中充滿了悔恨之意。
左翼軍是蒲壽庚兄弟的私軍,這幾年,蒲家踏在宋室宗親的血迹上崛起,左翼軍一直充當着蒲氏兄弟手中的鋼刀,殺人無算。
隻是,最近這把刀砍錯了地方,嘣出了幾道豁口。
如果是河對面的破虜軍打過來,會不會放過我們呢。
膽小者,一邊忏悔,一邊四下觀望。
破虜軍第一标就在不遠處的高蓋山下,上個月為了争奪福清一帶的控制權,雙方已經交過手。
破虜軍一天之内左翼軍五千精銳殺得丢盔卸甲。
從那一刻起,興安州(興化軍的别稱)的所有将士就明白,此地“歸還”給大宋是早晚的事。
雙方戰鬥力的差别,是羊與獅子的差别,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那慘烈的一戰,至今還刻在左翼軍士卒的腦海裡。
上個月初,蒲壽庚聽說有一支破虜軍越過閩江,攻克了福清。
大怒,立刻派了五千精銳重甲迎戰。
雖然知道對方的實力很強大,但蒲氏兄弟并不認為麾下的左翼軍會輸。
整個福建,左翼軍的裝備是最精良的。
牌頭(十夫人長)以上都是披着牛皮甲,百夫長以上都是細鐵柳葉甲,内襯牛皮。
這是蒙古人才有的重裝備,放眼投靠大元的各支新附軍,隻有富家天下的蒲家左翼軍才能裝備得起。
兩支對自己戰鬥力都抱着極大信心的軍隊,在福清城外撞在一起。
開始的時候,破虜軍見自己人數少,慢慢地退向了城牆,在兩軍之間留出了開闊的緩沖區。
左翼軍五個千人隊,就在萬夫長黃謙的率領下,沖了過去。
蒲壽庚對大夥不薄,每月的饷銀能按時發放,戰死者的家屬還能得到重金撫恤。
抱着士為知己者死的念頭,五千左翼軍沖得毫不猶豫。
就在他們距離對方還有一百餘步的時候,半空中突然飛起一道白光。
猶如閃電般,直直地劈進了沖鋒的隊伍裡。
金鐵之聲交鳴,無數個重甲兵驚詫地看到,自己一向信賴的铠甲就像紙糊的一般,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
血,泉水般從破口出噴出來,在地上飛濺。
那是弩,沒有雕翎的弩,是它,讓一百步的距離,成為生與死的分界。
在重賞的刺激下,蒲家左翼軍的沖擊奮不顧身。
但鐵甲卻擋不住弩箭的竄刺。
那種被稱為破虜弓的弩,左翼軍中的高級将領也見過,蒲家還試圖仿制這種利器,但試了幾個月,發覺造價實在太高,隻能放棄,并且認為以破虜軍的财力,不可能在軍中過多配備。
結果到了戰場上,将領們卻發現,對方的士兵幾乎人手拿了一把鋼弩。
“第一排,射,後退裝弩。
第二排,射,後退裝弩,第三排,上前五步,射!”在機械的口令下,五百破虜軍前後移動,掀起一道道起伏的人浪。
每道浪花湧起,都有整整一排左翼軍倒下。
四百五十把鋼弩,交叉射擊出一塊死亡區域。
區域中,沒有任何生命能挺直身軀。
平素的嚴格訓練,讓破虜軍士兵配合默契得如一台殺人機械,盡管很多士兵看着前方的血腥場面胃腸裡翻江倒海,但他們還是跟随着營正的命令,機械地裝填、射擊、後退、前進。
前排的左翼軍被射翻,倒地。
後排的士兵刹不住腳步,踏着袍澤的身體前沖。
幾步之後,再度倒地。
别人的戰靴再度踏上他們的身體,趟過血河,沖向死亡的懷抱。
來不及害怕,也來不及猶豫。
五十步,終于有人趟過了五十步血河,看清了對面破虜軍将士的面目。
“沖啊,奪回福清城,每人賞銀二兩。
斬首一級,每人賞鈔半貫!”千夫長黃謙大聲喊道,揮舞着鋼刀沖在最前排。
即使不能殺入福清,他也要把城下這夥弩手殲滅。
轉眼間,麾下五千多弟兄倒了一千有餘,巨大的損失,已經讓他失去了理智。
對面,那個穿着軍官服色的年青人笑了笑,放下弓,用力一揚手。
幾十個鐵疙瘩從弩手背後飛起,冒着輕煙,落到重甲步兵的腳下。
沒等他們反應過對方扔了什麼東西,“碰”,一聲巨響,無數屍體飛向了半空。
幸存者猛然從狂熱中清醒,丢掉武器,如浪花般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