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薄暮 第二章 迷局(三)

關燈
模樣的人走進米店,亮出号牌,客氣地命令道。

     “知道了,馬上給您送去!”火雲道長高興地答應一聲,小跑着去安排夥計。

     多福道士放下手邊的活,低着頭湊了過去。

    因為辦事不利,他已經被青陽道長訓斥了好幾次。

    想想青陽那瘋狗一樣的嘴臉,多福的心裡就仿佛有無數小鼓在敲。

    眼下有個機會可以混進大都督府,他當然不會放過。

     “你去吧,路上小心!别惹麻煩!”火雲居士歎了口氣,對着多福低聲叮囑。

    他不敢阻擋青陽的安排,也不敢打擊多福的積極性。

    在這夥一心想投靠蒙古人升官發财的人眼裡,自己已經是個肉中刺。

    一旦再多管閑事,說不定,哪天先被同門師兄弟給清理了門戶。

     “原來是文大人買了我們的糧食,我還奇怪呢,怎麼今年夥計們沒有雞蛋裡挑骨頭!”聽到了官差的話,一個賣糧的百姓跟同伴嘀咕。

     “當然了,賠錢的事,掌櫃的們怎麼會做。

    賣了糧,我得去廟裡上逐香去。

    文大人不收咱們的賦,咱們就求神仙,保他個平安吧!”收到了錢的百姓,大聲回答。

     “是這麼個理兒,這樣的好官,點燈籠都尋不着。

    他不收禮,可咱不能不講良心啊!”百姓的話,在火雲耳邊不停地回蕩。

     良心?火雲下意識地摸摸自己的胸口。

    心,從早晨起,一直在砰砰地跳。

    貼着胸口的護身符已經被汗濕透了,粘粘的,摸在手裡說不出的難受。

     大都督府内,一片忙碌景象。

     戶部度支員外郎杜規帶着一幹下屬,将算盤打得啪啪直響。

    在他的調度下,米店掌櫃們将剛剛收購進來的糧食運送到指定的糧庫中,然後到相關部門領了銀子,馬不停蹄地趕回自己的店鋪。

     丞相府愛護百姓,并不意味着要抑止商人的逐利欲望。

    商人們以去年的糧價從百姓手中收購糧食,而大都督府則在這個價錢上加一成,大宗從商人手中将糧食入庫。

    這種讓利給地方的點子是杜規想出來的,實行之後,效果出奇的好。

     破虜軍剛打下的地區根基不穩,收取農賦,也未必占得到下一個秋收。

    而官府向百姓收賦,官府入庫一,往往胥吏幫閑們從中撈取其九。

    所以文天祥幹脆免去了福建地區所有農賦,改由破虜軍出錢向百姓購買,從通過這種手段與北元争奪民心,也讓百姓知道,除了給人當奴仆外,還有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活法。

    但購買過程中,又會給經手者巧取豪奪之機會,所以,杜規幹脆采用這種商家收購,官府再從商家總收的方式。

    既節約了官府收購糧食的人手,又讓商人們賺到了利潤。

     劈劈啪啪的算盤聲襯托下,杜規嗓音裡充滿興奮。

     “老周,帶幾個人,把新送來的糧食,安置到星字一号庫,天字六号倉已經滿了!” “老趙,去城裡各收購糧食的地方巡視一遍,讓大夥注意質量,盡量給百姓碎銀子。

    好帶!沒有,沒有到大都督府銀庫找人換!” 杜規大聲喊着,圓圓的小肉眼泡眯縫成了一條線,襯托着圓而胖的大臉,活脫一幅奸商相貌。

     但他做得卻是實實在在的事。

     文天祥在福建施行新政,不收賦,不納糧。

    破虜軍的收入除了官辦工廠外,基本斷絕。

    而減租減息逼出來的商販頭上,一時也收不到太多的商稅。

    作為破虜軍的大管家,杜規必須把新式工廠、礦山賺回來的,和造假鈔換回來了的錢,每一文都用在該用的地方。

     在他的精打細算下,一向入不敷出的大都督府已經慢慢有了盈餘。

    看着府庫的帳目一天天豐滿,杜規的心裡充滿的成就感。

     曾經死過一次的他,更了解生存的快樂與價值。

     當年,從蒙古人屠刀下揀回一條命,杜規千裡迢迢來到百丈嶺上。

    本來隻想在軍中作個武士,用鋼刀,面對面地殺死那些禽獸,給家人和同伴報仇。

     誰知道,文天祥居然把他留在了身邊,負責軍中财務。

     轉眼,将他從一個商人,提拔到從五品的高位。

     這是杜規做夢也沒想到的結果。

    大宋朝不輕商,文人也喜歡和商人結交,但商人的用途,通常體現在為宴會買單上。

     而在大都督府,卻充分發揮了每個人的特長,給每個人的付出予相當的回報。

     這裡歡迎一切有能力的人,有了能力,不問出身。

     這裡,你能實實在在的體會到,人與人之間,那種尊重。

    那種彼此當作兄弟的尊重。

    而這種尊重,讓杜規願意,為大都督府,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

     一個軍官模樣的人走了過來,輕輕拉了拉杜規的衣角,亮了亮表明身份的印信,塞給他一張細細的紙條。

     杜規接過紙條看了看,點點頭,嗓門瞬間拉得更高。

     “陳大人,陳大人,把這兩天收購的所有軍糧,給邵武運過去。

    今天就出發,走水路,越快越好!” “人不夠,人不夠就雇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