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薄暮 第二章 迷局(二)
關燈
小
中
大
那地方,的确需要一員上将鎮守,以他的資質與聲望,今天他不主動請纓,我也要派他去。
”文天祥放慢腳步,與劉子俊并肩前行,邊走,邊慢慢解釋道。
“可朝廷那邊…?”劉子俊不放心的提醒了一句。
今天會議的決策是,先打通福建去廣南路線,再供應朝廷武器。
但用這個說辭回複欽差,恐怕未必能輕易蒙混過關。
文天祥懶洋洋的伸了伸胳膊,一邊打着哈欠,一邊說道:“今天下午,夫子給我使了好幾次眼色,我估計,他想到了辦法,子俊有興趣,我們不妨一起猜猜,夫子打算說什麼!” 劉子俊愣了愣,這又是一個出乎他預料的答案。
陳龍複一直以剛正而聞名,他不勸說文天祥聽從盲目響應朝廷,已經讓人感到不解。
私下裡還給文天祥關于如何對付朝廷獻計獻策,真令人奇怪。
看來,大夥都在變。
劉子俊凝神想了一會,豁然開朗,轉身擋住文天祥的目光,在路邊青苔上,寫了一個字,一個人名。
文天祥也笑了,側過身,撿起一塊石子,小心地劃過樹下的青苔。
幾乎同時,二人寫好字,交換位置。
還沒等彼此笑出聲音,背後,已經傳來陳龍複那特有腳步聲,一闆三眼。
“賄、杜規”青苔上,三個字,被文天祥大笑着抹去。
樹上,幾隻不知名的飛鳥被笑聲驚起,呼啦啦,振翅飛向了高空,在夕陽下,雲天間,留下幾點矯健的身影。
坐在窗前,無聊地看着天外的飛鳥,欽差大人楊亮節恨恨地一掌拍在了窗沿上。
糊了細紗的窗子輕輕地嗡了一聲,袅繞間,透着三分寂寞。
已經來福州五、六天了,除了第一天迎接聖旨時,見了文天祥一面。
其他時候,那個剛愎的文天祥一直在忙、忙,不肯再來拜會他這個欽差大人。
這可讓楊亮節面子上有些挂不住。
雖然他的品級差一些,但畢竟是當朝皇帝的舅舅。
即使是在海上漂流時刻,各位大臣見了他也要搶先上前打招呼。
如今身負皇命,卻被冷冰冰地擱在賓館,算個什麼道理。
“這個大逆不道的謬種!”楊亮節忍不住罵出聲來。
擡起頭,小心翼翼地四下看了看,發覺附近全是自己帶來的親信,膽氣頓時一壯,“謬種!奸佞!”,激憤的聲音繞梁不絕。
臨來福州前,幾個交好的領軍豪傑千叮咛,萬囑咐,讓他無論如何也從文天祥手中把破虜弓和火炮要出來。
說那是大夥建功立業,輔佐皇室的根本。
楊亮節也拍着胸脯答應下了此事,皇親國戚,到哪裡,地方官員不趕上門來拍馬屁?要糧、要饷,哪個不是加倍奉承。
甭說一千把弩,百門炮,就是加上一倍,諒他文天祥也不敢不給。
誰料想,文天祥非但對提供軍械一事,找借口百般敷衍。
甚至連該給欽差大人的行儀都沒有按規矩封好。
這種冷淡的姿态,讓楊亮節分外惱怒。
終日在驿館裡罵罵咧咧,卻唯恐被丞相府官員聽見。
“一,一,一二一”,整齊的口令聲,越過院牆,傳入楊亮節耳朵。
吓得欽差大人一縮脖子,半句罵人話硬生生咽回了肚裡。
是出城訓練的新兵收操回營。
不知道是帶隊的軍官無心,還是高級将領有意,每天早晚,都有大隊的破虜軍戰士從欽差大人的館驿前列隊走過。
雖然士兵們還穿着新兵的服色,但走起路來那份軍容與軍威,已經遠遠超過了楊亮節見到的任何一支軍隊。
那些地方豪強的私兵,站在破虜軍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
行朝的民軍,也無法跟人家比,就連張世傑視為珍寶的江淮勁卒,也擺不出破虜軍這份士氣。
那是有我無敵的士氣,隻有常勝之軍,士氣才會如此高昂。
雖然看不出這麼多内在門道,光從表面上,楊亮節知道,如果文天祥真的将這支隊伍帶回行朝,所有文武都沒有立足之地。
所以,他有火氣,隻有忍着。
有怨言,隻能憋着。
除了偶爾小聲罵罵街,不敢多說半句。
每天驿站外走過的軍隊,讓欽差大人明白了一個淺顯的道理。
如果文天祥真無謀反之心,大家縱是心存隔閡,表面上還能好聚好散。
如果文天祥真的下定決心謀反,他這送上們來的皇親國戚,剛好用來殺了祭旗。
“大人,戶部度支員外郎杜大人求見!”一個侍從悄悄地跑上前,伏在楊亮節耳邊彙報。
“杜大人,他來?”楊亮節遲疑地問道,旋即,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雖然這次帶來的一堆官位,對小小的戶部度支員外郎沒什麼印象。
但度支員外郎分管丞相府物資,文天祥派這個職位的人前來回訪,說明破虜軍打算在供應朝廷軍械的事情做出讓步。
既然打算讓步,就說明文天祥不會步泉州蒲家後塵。
自己的安全就有保證。
楊亮節焦躁的心,一下子又被高高在上的眩暈感充滿。
整頓衣冠,慢慢踱向了正堂。
“下官杜規,參加欽差大人!”一個小眼睛的胖子,在楊亮節面前,躬身施禮。
“嗯!”楊亮節故意拖延了一會兒,清清嗓子,慢慢地回道:“免了,大家同殿為官,何必這麼多虛禮。
不知杜大人到此,有何貴幹啊!” “下官前來,乃是奉了我家丞相之命……”受了冷遇,杜規臉上的笑容依然暖若春風。
商人出身的他,在投軍之前看慣了各行各色人的嘴臉。
像楊亮節這種仗勢欺人的貨色,越是擺架子,在杜規眼裡越是個好算計的羊牯。
表面上讓欽差大人風風光光,關鍵處能拖就拖,寸步不讓,這是杜規早就替文天祥想好的主意。
老儒陳龍複找上門來,二人的見解一拍即合。
一個飽讀史書,知道曆史上一切肮髒龌龊手段,卻從來沒有親身實踐過的老儒,一個走遍四海,看慣了各地官吏臉色,摸透貪贓枉法之徒的“奸商”,二人一核計,很快拿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
幾頂高帽子,伴者噓寒問暖的客套話。
片刻間,杜規已經與楊亮節成為莫逆。
上座,奉茶,不慌不忙地,杜規已經将陳龍複交代的場面話轉達清楚,不顧楊亮節有幾分難看的臉色,拍拍手,讓随從端上一個蓋着紅綢子的托盤。
“楊大人,您看,破虜軍兵發泉州,準備洗朝廷被辱,三千皇族被殺之仇,大戰在即,這火炮和強弩實在難以供給。
還請大人回朝之後,在百官面前替破虜軍分辯一二…”杜規慢吞吞說着,輕
”文天祥放慢腳步,與劉子俊并肩前行,邊走,邊慢慢解釋道。
“可朝廷那邊…?”劉子俊不放心的提醒了一句。
今天會議的決策是,先打通福建去廣南路線,再供應朝廷武器。
但用這個說辭回複欽差,恐怕未必能輕易蒙混過關。
文天祥懶洋洋的伸了伸胳膊,一邊打着哈欠,一邊說道:“今天下午,夫子給我使了好幾次眼色,我估計,他想到了辦法,子俊有興趣,我們不妨一起猜猜,夫子打算說什麼!” 劉子俊愣了愣,這又是一個出乎他預料的答案。
陳龍複一直以剛正而聞名,他不勸說文天祥聽從盲目響應朝廷,已經讓人感到不解。
私下裡還給文天祥關于如何對付朝廷獻計獻策,真令人奇怪。
看來,大夥都在變。
劉子俊凝神想了一會,豁然開朗,轉身擋住文天祥的目光,在路邊青苔上,寫了一個字,一個人名。
文天祥也笑了,側過身,撿起一塊石子,小心地劃過樹下的青苔。
幾乎同時,二人寫好字,交換位置。
還沒等彼此笑出聲音,背後,已經傳來陳龍複那特有腳步聲,一闆三眼。
“賄、杜規”青苔上,三個字,被文天祥大笑着抹去。
樹上,幾隻不知名的飛鳥被笑聲驚起,呼啦啦,振翅飛向了高空,在夕陽下,雲天間,留下幾點矯健的身影。
坐在窗前,無聊地看着天外的飛鳥,欽差大人楊亮節恨恨地一掌拍在了窗沿上。
糊了細紗的窗子輕輕地嗡了一聲,袅繞間,透着三分寂寞。
已經來福州五、六天了,除了第一天迎接聖旨時,見了文天祥一面。
其他時候,那個剛愎的文天祥一直在忙、忙,不肯再來拜會他這個欽差大人。
這可讓楊亮節面子上有些挂不住。
雖然他的品級差一些,但畢竟是當朝皇帝的舅舅。
即使是在海上漂流時刻,各位大臣見了他也要搶先上前打招呼。
如今身負皇命,卻被冷冰冰地擱在賓館,算個什麼道理。
“這個大逆不道的謬種!”楊亮節忍不住罵出聲來。
擡起頭,小心翼翼地四下看了看,發覺附近全是自己帶來的親信,膽氣頓時一壯,“謬種!奸佞!”,激憤的聲音繞梁不絕。
臨來福州前,幾個交好的領軍豪傑千叮咛,萬囑咐,讓他無論如何也從文天祥手中把破虜弓和火炮要出來。
說那是大夥建功立業,輔佐皇室的根本。
楊亮節也拍着胸脯答應下了此事,皇親國戚,到哪裡,地方官員不趕上門來拍馬屁?要糧、要饷,哪個不是加倍奉承。
甭說一千把弩,百門炮,就是加上一倍,諒他文天祥也不敢不給。
誰料想,文天祥非但對提供軍械一事,找借口百般敷衍。
甚至連該給欽差大人的行儀都沒有按規矩封好。
這種冷淡的姿态,讓楊亮節分外惱怒。
終日在驿館裡罵罵咧咧,卻唯恐被丞相府官員聽見。
“一,一,一二一”,整齊的口令聲,越過院牆,傳入楊亮節耳朵。
吓得欽差大人一縮脖子,半句罵人話硬生生咽回了肚裡。
是出城訓練的新兵收操回營。
不知道是帶隊的軍官無心,還是高級将領有意,每天早晚,都有大隊的破虜軍戰士從欽差大人的館驿前列隊走過。
雖然士兵們還穿着新兵的服色,但走起路來那份軍容與軍威,已經遠遠超過了楊亮節見到的任何一支軍隊。
那些地方豪強的私兵,站在破虜軍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
行朝的民軍,也無法跟人家比,就連張世傑視為珍寶的江淮勁卒,也擺不出破虜軍這份士氣。
那是有我無敵的士氣,隻有常勝之軍,士氣才會如此高昂。
雖然看不出這麼多内在門道,光從表面上,楊亮節知道,如果文天祥真的将這支隊伍帶回行朝,所有文武都沒有立足之地。
所以,他有火氣,隻有忍着。
有怨言,隻能憋着。
除了偶爾小聲罵罵街,不敢多說半句。
每天驿站外走過的軍隊,讓欽差大人明白了一個淺顯的道理。
如果文天祥真無謀反之心,大家縱是心存隔閡,表面上還能好聚好散。
如果文天祥真的下定決心謀反,他這送上們來的皇親國戚,剛好用來殺了祭旗。
“大人,戶部度支員外郎杜大人求見!”一個侍從悄悄地跑上前,伏在楊亮節耳邊彙報。
“杜大人,他來?”楊亮節遲疑地問道,旋即,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雖然這次帶來的一堆官位,對小小的戶部度支員外郎沒什麼印象。
但度支員外郎分管丞相府物資,文天祥派這個職位的人前來回訪,說明破虜軍打算在供應朝廷軍械的事情做出讓步。
既然打算讓步,就說明文天祥不會步泉州蒲家後塵。
自己的安全就有保證。
楊亮節焦躁的心,一下子又被高高在上的眩暈感充滿。
整頓衣冠,慢慢踱向了正堂。
“下官杜規,參加欽差大人!”一個小眼睛的胖子,在楊亮節面前,躬身施禮。
“嗯!”楊亮節故意拖延了一會兒,清清嗓子,慢慢地回道:“免了,大家同殿為官,何必這麼多虛禮。
不知杜大人到此,有何貴幹啊!” “下官前來,乃是奉了我家丞相之命……”受了冷遇,杜規臉上的笑容依然暖若春風。
商人出身的他,在投軍之前看慣了各行各色人的嘴臉。
像楊亮節這種仗勢欺人的貨色,越是擺架子,在杜規眼裡越是個好算計的羊牯。
表面上讓欽差大人風風光光,關鍵處能拖就拖,寸步不讓,這是杜規早就替文天祥想好的主意。
老儒陳龍複找上門來,二人的見解一拍即合。
一個飽讀史書,知道曆史上一切肮髒龌龊手段,卻從來沒有親身實踐過的老儒,一個走遍四海,看慣了各地官吏臉色,摸透貪贓枉法之徒的“奸商”,二人一核計,很快拿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
幾頂高帽子,伴者噓寒問暖的客套話。
片刻間,杜規已經與楊亮節成為莫逆。
上座,奉茶,不慌不忙地,杜規已經将陳龍複交代的場面話轉達清楚,不顧楊亮節有幾分難看的臉色,拍拍手,讓随從端上一個蓋着紅綢子的托盤。
“楊大人,您看,破虜軍兵發泉州,準備洗朝廷被辱,三千皇族被殺之仇,大戰在即,這火炮和強弩實在難以供給。
還請大人回朝之後,在百官面前替破虜軍分辯一二…”杜規慢吞吞說着,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