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薄暮 第一章 弄潮(三)

關燈
是經史,也不是文忠的記憶。

     “丞相,陳大人求見!”親兵蹑手蹑腳走進來,低聲通報。

     “請老夫子進來!”文天祥笑着站起身,走到門前迎接。

    已經私下裡跟大夥說過很多次,不要再拘泥那些虛禮。

    但陳龍複偏偏堅持禮不可廢,每次前來,都會恭恭敬敬地等在耳房,等待文天祥侍衛的通禀,通傳。

     一會,回廊裡傳來不急不徐的腳步聲,滿臉倦意的陳龍複跟在侍衛身後走了過來。

    這些日子,又要教将領們識字,又要給普通士兵講忠義之說,又要提筆在報紙上跟腐儒們論戰,顯然把老夫子也累得夠嗆,平素齊整的官服上,已經可以看到無時間打理的褶皺。

     “夫子這麼晚來,有事情麼?”落座上茶後,文天祥輕聲問。

     “是向各地派遣官員的事”陳龍複的臉有些紅,汗水綻在額頭上,燈光下,亮津津的。

    “下官有辱使命,請丞相責罰”。

    說完,遞上一個沒寫了幾個字的名冊。

     文天祥笑着接了過來,這是他沒預料到的事情。

    破虜軍中原來領過大宋官職的人不少,可大家的心思都在軍中,沒有人願意去分管地方政務。

    所以,他才委托陳龍複老夫子從地方名流中征召。

    但照陳龍複的表情來看,顯然,丞相府委任的官職對那些地方名流沒有誘惑力,很少人肯擔任太平時代打破腦袋都要搶的地方父母官。

     “大夥說過,為什麼不肯奉召麼?”文天祥翻檢着名冊,輕輕地皺了皺眉頭。

    福州、建甯、邵武和南劍州北部,三個半府大概有十五、六個縣需要人去管理。

    可現在,名冊上隻有五個人奉召,并且都沒應過試,在儒林中聲望也不高。

     “他們說,去了,如果不能守土,不知該如何做,所以,不敢屍位素餐!”陳龍複看看文天祥的臉色,猶豫着說。

    他知道這些所謂的地方賢達為什麼不肯應召。

    雖然接連打了幾次勝仗,破虜軍實力依然很弱。

    在一些地方賢達眼中,跟着文天祥不會有出路。

    一旦大股元軍來攻,帶領百姓守土吧,怕失敗後被元軍屠城。

    投降吧,又怕文天祥事後追究不戰之過。

    棄官而走,肯定會留下罵名,還不如躲起來,在一旁指指點點為妙。

     審時、度勢,然後找強者投靠。

    聰明人有聰明人的活法。

     “不過,很多人願意從軍,入您的幕府”陳龍複又遞上一份名單,長長的列滿了人名。

    都是些年青的讀書人,聲望資曆不足以出任地方官員,但受了破虜軍的接連勝利的鼓舞,投筆從戎的熱情很高。

     “這樣也好,把想投軍的,全送到苗春那裡接受訓練,能堅持下來的,破虜軍歡迎他們加入!”文天祥點點頭,臉上的表情從失望又恢複了平靜。

    他突然想起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相比與阿合馬發明的“撲買”制,更簡單,也适合目前破虜軍控制地區不太穩定的現狀。

     “那地方官員呢,從軍中出麼?”陳龍複猶豫着問。

    誰也不願意去當地方官,行軍打仗雖然累,看着鞑子倒在自己的炮口下,心裡可是說不出的痛快。

    包括他自己,半年來,他已經寫了幾十首詩,記載破虜軍的軍威。

    每一首都超越了自己以前那些風花雪月之作。

    如果被文天祥強壓着去當地方官,才思肯定每這麼敏捷,并且那種坐在椅子上磨屁股的日子,永遠也趕不上軍中多彩多姿。

     “我軍中的人手本來不足,更不可能管地方上的事情。

    地方上的官員,還是從地方選!”文天祥笑了笑,說出了一個令陳龍複驚詫的答案。

     “地方官員,讓地方士紳們自己推選。

    他們推選出來,我立刻委任。

    不用他們替我收賦稅,也不用他們為國守土。

    他們隻管理理地方雜事,調解百姓之間的紛争,盡力造福一方就行了,如果破虜軍打不過元軍,他們盡管投降,我也不問他們不戰之罪!” “丞相!”陳龍複的嘴裡簡直可以塞下一個雞蛋。

    眼前這個文天祥行事越來越匪夷所思,前幾天,不聲不響地将杜浒派到了海上,去統帥一批“租借”來的海盜,已經夠讓人驚呀。

    但那至少可以理解為,為了緩和持不同政見将領之間的矛盾。

    而現在,居然地方官員也不委派了,那破虜軍打下這些地方,和沒打下來之前,有什麼區别! “夫子,咱們在邵武的時候,已經答應附近百姓,農無稅,服徭役付錢,那地方官員,的确不需要太多,也不需要他們幹什麼事。

    他們隻要維護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