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薄暮 第一章 弄潮(一)

關燈
風乍起,吹動閩江上潔白的帆。

     沙灘上,第二标統領杜浒逆風而行。

    ,臉上剛剛愈合不久的刀疤泛出血色,随着呼吸上下跳動,看上去說不出的猙獰。

     看臉色,杜浒顯然剛剛跟人争吵過,火氣未消。

    侍衛們不敢在這個時候冒犯他,又放心不下他的安全,隻好遠遠地綴在他身後。

     “哎!”杜浒撿起一塊扁石頭,斜斜地扔向江面。

    石塊在浪尖上打出一串水花,跳躍着,紮進一個巨浪懷抱。

    “被激怒”的潮頭怒吼撲向岸邊,卷起千堆餘雪。

     “轟,轟”,江潮拍打着岩石,仿佛千軍萬馬在沖擊。

     杜浒非常生氣,為陳龍複的固執,也為文天祥的糊塗。

     福州光複後,一個如何對待海上飄蕩的行朝,就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議題。

    昨天的會議中,盡管杜浒作出了堅持,但依然沒有能夠阻止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

     行朝在海上漂流已久,必須早日登岸修整。

    而臨海的福州,無疑是皇帝駐跸的一個好地方。

    以兵部侍郎鄒洬、老儒陳龍複、第三标統領林琦和新任的第二标統領箫明哲為代表的将領持此意見,他們希望文天祥早日派人去海上與皇帝聯絡,讓漂流已久的行朝來福州,以福州為據點,光複大宋全部山河。

     名不正,則言不順。

    讓皇帝駐跸福州,一切改革的命令以皇帝的号令,丞相府的壓力就會小得多。

     雖然這樣做,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味。

    但大夥的忠心,日月可鑒。

     第一标統領張唐、司農卿杜浒、第四标統領李興、第八标統領陶老麼和炮兵營營正吳希奭等人卻反對這個建議,他們認為,福州所處位置,不适合防守。

    如果張世傑帶來行朝來到此地,用不了多久,大元的全部力量就會撲到這裡來。

    四面夾擊下,這片剛剛光複的土地支持不了多久。

    而現在,趁着元軍後方被各地起義力量攪得亂做一團的機會,擁有近二十萬大軍的朝廷應該自己打下一個根據地來,而不是東一天,西一天的靠着各地義軍的接濟過日子。

     況且,福州、建甯、邵武三地,均不是産糧區,那麼大的朝廷搬過來,光糧食問題就足以将破虜軍的全部戰果壓垮。

     文天祥仔細權衡之下,采用了陳龍複等人的建議。

    如今,城中的垂拱殿,延和殿已經再次裝潢一新,等待着聖駕的光臨。

    到時候,一切政令就要出自朝廷,經過陳宜中、張世傑等人的讨論後,才能生效。

     無論從效率角度,還是從其他角度,這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朝廷中那些隻剩下一個印信的高官們,不會贊同文天祥現在的做法。

    而光憑人數上來衡量,他們的意見将成為朝議的主流。

    到時候,文天祥又要面臨被架空的命運,破虜軍半年來的一切努力,都要成為他人嫁衣。

     杜浒不甘心如此。

    他還清楚的記得,當初就是因為陳宜中和張世傑的千般刁難,才迫使文天祥遠離朝廷,單獨開府。

     在江南西路血戰時,個路義軍也沒得到朝廷半點兒援助。

    甚至在個路人馬遭遇打擊,紛紛潰敗時,朝廷的旨意,還是要求不得向朝廷靠攏,各自為戰,發揮一支“奇兵”的作用。

     當正面朝廷的力量不足以與敵軍相持時,“奇兵”的命運,杜浒不用再去回憶。

    贛南會戰中死去那些弟兄的面孔,幾乎每天夜裡都會出現在他的夢中。

     天知道丞相大人是怎麼想的,好了傷疤,就忘了疼。

    杜浒氣哼哼向江中丢着石頭,發洩着心中的不滿。

    諸将之中,他追随文天祥的時日最久,所以對文天祥寄與的期望也最高。

    以目前的局勢,破虜軍的正确選擇,絕對不是迎接皇帝歸來,占據什麼大義上的制高點。

    而是修整兵馬,積蓄力量,消化幹淨邵武保衛戰獲得的成果。

     雖然眼前各标的都是滿員之數,還有由破虜軍老兵組成的教導隊協助訓練。

    但帶過兵的人都應該知道,眼下兵馬膨脹到近三萬的破虜軍,實力未必有與頁特密實交戰前那支隊伍強。

    那些百丈嶺上走下來的老兵,無論對敵士氣、作戰技巧和作戰經驗,都遠非目前這些新招募入伍的流民和新附軍降卒可比。

     要把這些新兵捶打成百丈嶺上一樣的老兵,沒有半年時間幾乎不可能。

    而一旦行朝漂到福州,北元絕對不會給大夥留半年時間。

    在元軍的持續打擊下,破虜軍消耗殆盡,行朝繼續入海,是可想而知的結局。

     “貴卿好雅興啊,看來手臂恢複得不錯!”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