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餘晖 第三章 破賊(三)
關燈
小
中
大
圍城中,除了斷糧,最痛苦的莫過于外界消息隔絕。
當處于四面楚歌,不知道敵人有多少,也不知道援軍在哪裡的時候,精神上的壓力對将士們造成的打擊,往往大于敵人的進攻。
五天過去,城中的氣氛幾乎讓人瘋狂。
頁特密實每天派出人馬四下突圍求援,每支人馬都被截殺在半路上。
王積翁、錢榮之、武忠、李英,四路人馬沒有半點消息。
可城外打着宋字旗号的人馬卻越聚越多。
許夫人的興宋軍、陳吊眼麾下義賊,還有聞訊趕來助拳的各路豪傑,團團将建甯城圍住。
四天以前在城南,還留着一線突圍的希望。
現在,最後的希望也消失了。
正南面,破虜軍離城已經不足二裡。
站在城牆上,可清楚看見士兵、義賊、百姓們忙碌的身影,和做飯時升起的袅袅炊煙。
頁特密實唯一可慶幸的是,蜈蚣嶺前那落地就炸的鐵彈丸,沒再落到城内一發。
烈火與硝煙的血夜,已經将蒙古武士殺落了膽。
自渡江以來從沒打過敗仗的他們,一旦發現自己并非不可戰勝,士氣下降得非常快。
如果不看他們的铠甲,光從臉上的表情和呆滞的目光上看,很難再分清楚他們和新附軍的區别在哪裡。
頁特密實當然不知道,炮營将士已經沒有足夠的炮彈再演一次蜈蚣嶺血夜。
其他各營,也沒有實力再組織一次那樣的反擊。
實際上,破虜軍和自己的敵手一樣,都到了強弩之末。
唯一不同的是,城中的蒙古軍是在被征服的土地上作戰,一旦暴露出軟弱,就面臨着牆倒衆人推的境地。
而破虜軍是在捍衛自己的家園,血與火的洗禮給他造成了傷害,同時也鑄就了他的威名。
而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威名就是号召力。
除了陳吊眼和許夫人兩路援軍,附近很多小規模結寨自保的地方武裝也陸續趕來了。
有些人一到達建甯城外,立刻向文天祥提出請求,要求把自己的全部人馬并入到破虜軍中。
有些人則禮貌地保持了獨立,一邊與破虜軍并肩戰鬥,一邊從破虜軍身上學習正規軍隊的作戰模式。
無論後來者抱着什麼目的,從頁特密實決定依托建甯據守待援那一刻起,勝利的天平,已經垂在了破虜軍這邊。
蒙古人擅長攻城,卻不擅長守。
建甯城乃彈丸之地,亦不可守。
倉惶敗退的時候,元軍将辎重都丢在了路上。
沒有足夠的弓箭,蒙古人所擅長的射技就發揮不出威力。
而失去了補給後,再好的戰馬也不可能以像膘肥體壯時一樣速度縱橫馳騁。
内無糧草,外無援軍。
一向攻城拔寨的蒙古武士終于嘗到了被困孤城的滋味。
度日如年的等死的感覺比戰死更難受。
随身攜帶的幹糧很快就消耗完了,蒙古人可以殺馬充饑,新附軍卻隻能分些人家吃剩下的湯水過日子。
饑餓逼着人開始尋找出路,每當黑夜來臨,就有新附軍士冒着被射殺的風險逃出城來,逃向破虜軍陣地。
隻要活着跑到目的地,就得救了,文大人有令,不殺俘虜,破虜軍會拿來熱乎乎米粥給你喝,并且還會配上一碟子農家小菜。
此時,飯菜的香味對守軍的殺傷力不亞于弓箭。
而這時候的一口肉湯,往往就意味着你要付出一條命來交換。
第五日黃昏,一隊蒙古軍再次沖出了城門,身後,跟着數千剛分到了幾口肉湯的新附軍,呐喊着,沖向正南方的土丘。
兩軍之間的空地轉瞬沖過。
戰馬越沖越近,山坡上的士兵已經可以看到蒙古人刀尖上的寒光。
西門彪長身而起,拉動手中角弓,勢如滿月。
松手,一支鳴镝帶着風,落入蒙古騎兵當中。
“弓箭手,兩百步,準備”,陳吊眼冷靜地舉起令旗,手一揮,“射”。
幾百支弓箭向斜上方射了出去,兩百步外,下了一陣箭雨。
數個蒙古武士中箭落馬,幸存者壓低馬頭,蹬裡藏身,繼續沖擊。
“一百八十步,射”,陳吊眼的喊聲,伴着弓弦的彈動,冷靜而低沉。
“一百六十步,射” “一百四十步,射,後退”,陳吊眼看了看旁邊的破虜軍,指揮義賊中間的弓箭手,發完最後一輪箭,退了下去。
破虜軍副統制鄒洬立刻接替了他的指揮位置。
“破虜軍弩手準備,平,三疊射”。
林琦麾下的第三标弩營,因前去清流城劫糧而錯過了蜈蚣嶺決戰,現在是破虜軍建制最完好的一個營。
憋了好幾天的士兵們迅速排開了隊形,發射,上弩,上弩,發射。
弩的射速不比弓箭快,但
當處于四面楚歌,不知道敵人有多少,也不知道援軍在哪裡的時候,精神上的壓力對将士們造成的打擊,往往大于敵人的進攻。
五天過去,城中的氣氛幾乎讓人瘋狂。
頁特密實每天派出人馬四下突圍求援,每支人馬都被截殺在半路上。
王積翁、錢榮之、武忠、李英,四路人馬沒有半點消息。
可城外打着宋字旗号的人馬卻越聚越多。
許夫人的興宋軍、陳吊眼麾下義賊,還有聞訊趕來助拳的各路豪傑,團團将建甯城圍住。
四天以前在城南,還留着一線突圍的希望。
現在,最後的希望也消失了。
正南面,破虜軍離城已經不足二裡。
站在城牆上,可清楚看見士兵、義賊、百姓們忙碌的身影,和做飯時升起的袅袅炊煙。
頁特密實唯一可慶幸的是,蜈蚣嶺前那落地就炸的鐵彈丸,沒再落到城内一發。
烈火與硝煙的血夜,已經将蒙古武士殺落了膽。
自渡江以來從沒打過敗仗的他們,一旦發現自己并非不可戰勝,士氣下降得非常快。
如果不看他們的铠甲,光從臉上的表情和呆滞的目光上看,很難再分清楚他們和新附軍的區别在哪裡。
頁特密實當然不知道,炮營将士已經沒有足夠的炮彈再演一次蜈蚣嶺血夜。
其他各營,也沒有實力再組織一次那樣的反擊。
實際上,破虜軍和自己的敵手一樣,都到了強弩之末。
唯一不同的是,城中的蒙古軍是在被征服的土地上作戰,一旦暴露出軟弱,就面臨着牆倒衆人推的境地。
而破虜軍是在捍衛自己的家園,血與火的洗禮給他造成了傷害,同時也鑄就了他的威名。
而在這個混亂的時代,威名就是号召力。
除了陳吊眼和許夫人兩路援軍,附近很多小規模結寨自保的地方武裝也陸續趕來了。
有些人一到達建甯城外,立刻向文天祥提出請求,要求把自己的全部人馬并入到破虜軍中。
有些人則禮貌地保持了獨立,一邊與破虜軍并肩戰鬥,一邊從破虜軍身上學習正規軍隊的作戰模式。
無論後來者抱着什麼目的,從頁特密實決定依托建甯據守待援那一刻起,勝利的天平,已經垂在了破虜軍這邊。
蒙古人擅長攻城,卻不擅長守。
建甯城乃彈丸之地,亦不可守。
倉惶敗退的時候,元軍将辎重都丢在了路上。
沒有足夠的弓箭,蒙古人所擅長的射技就發揮不出威力。
而失去了補給後,再好的戰馬也不可能以像膘肥體壯時一樣速度縱橫馳騁。
内無糧草,外無援軍。
一向攻城拔寨的蒙古武士終于嘗到了被困孤城的滋味。
度日如年的等死的感覺比戰死更難受。
随身攜帶的幹糧很快就消耗完了,蒙古人可以殺馬充饑,新附軍卻隻能分些人家吃剩下的湯水過日子。
饑餓逼着人開始尋找出路,每當黑夜來臨,就有新附軍士冒着被射殺的風險逃出城來,逃向破虜軍陣地。
隻要活着跑到目的地,就得救了,文大人有令,不殺俘虜,破虜軍會拿來熱乎乎米粥給你喝,并且還會配上一碟子農家小菜。
此時,飯菜的香味對守軍的殺傷力不亞于弓箭。
而這時候的一口肉湯,往往就意味着你要付出一條命來交換。
第五日黃昏,一隊蒙古軍再次沖出了城門,身後,跟着數千剛分到了幾口肉湯的新附軍,呐喊着,沖向正南方的土丘。
兩軍之間的空地轉瞬沖過。
戰馬越沖越近,山坡上的士兵已經可以看到蒙古人刀尖上的寒光。
西門彪長身而起,拉動手中角弓,勢如滿月。
松手,一支鳴镝帶着風,落入蒙古騎兵當中。
“弓箭手,兩百步,準備”,陳吊眼冷靜地舉起令旗,手一揮,“射”。
幾百支弓箭向斜上方射了出去,兩百步外,下了一陣箭雨。
數個蒙古武士中箭落馬,幸存者壓低馬頭,蹬裡藏身,繼續沖擊。
“一百八十步,射”,陳吊眼的喊聲,伴着弓弦的彈動,冷靜而低沉。
“一百六十步,射” “一百四十步,射,後退”,陳吊眼看了看旁邊的破虜軍,指揮義賊中間的弓箭手,發完最後一輪箭,退了下去。
破虜軍副統制鄒洬立刻接替了他的指揮位置。
“破虜軍弩手準備,平,三疊射”。
林琦麾下的第三标弩營,因前去清流城劫糧而錯過了蜈蚣嶺決戰,現在是破虜軍建制最完好的一個營。
憋了好幾天的士兵們迅速排開了隊形,發射,上弩,上弩,發射。
弩的射速不比弓箭快,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