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餘晖 第一章 廟算(二)
關燈
小
中
大
蘇衡身邊。
剛才過關的情景他比蘇衡看得更清楚,文天祥所在地外松内緊,每個關口除了明崗外,至少安排了不止一道暗哨。
如果剛才車隊回答的口令不對或者稍有異動,幾十個護車夥計,肯定瞬間要倒下大半。
山坡上的旱田裡,油菜花已經連成了片,金黃金黃的,一望無際的向天邊延伸開去。
三三兩兩的大宋士兵俯身在田間,認真的拔草,仿佛腳下的土地是他自己的一般。
蘇姓掌櫃用手指捅了捅老夥計,悄悄的指着山坡問道:“老方,你長這麼大,見過當兵的給老百姓幹農活麼”? “沒,我這一路上是開了眼,老人說當年嶽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搶掠,這破虜軍,居然比當年的嶽家軍還在上。
文大人身邊有高人指點啊,這減地租,免農賦,鼓勵工商的道道一畫出來,沒等開打,廟堂之上蒙古人先輸了一層。
你來了燒殺搶掠,破虜軍來了勤政愛民,老百姓心裡那杆稱偏向哪邊,還不是明擺着的事情麼”。
老百姓心裡有杆稱,自古以來,對于這些享受不到皇家雨露恩澤,隻剩交賦納稅功能的百姓來說,“忽”家取代趙家,元取代宋,和以往的改朝換代沒什麼區别。
雖然蒙古軍殺戮重了些,但哪朝哪代鬧兵火不死人呢。
那天新附軍将領張元問得好,在宋朝是給官家當狗,在元朝是給蒙古人當狗,一樣的狗,有區别麼? 那天校場上,文天祥的沖口說出了夢中想說的話。
過後斟酌,身上冷汗淋漓。
做為大宋丞相,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他為趙家效忠天經地義。
可那些士兵呢,他們受過趙家什麼好處? 當把忠君體國的心思抛開,上升到維護一個民族不被征服,一個文明不被野蠻毀滅的角度,所有的疑問都迎刃而解。
為了不當蒙古人的奴隸而戰,首先,治下的百姓就不應該是宋人的奴隸。
所以文天祥認認真真的再度回憶夢中之事,在黃崖洞那些神兵利器之外,又找到另外一些東西,支撐着另一個時空根據地在日寇重圍下生存的法寶――-在趕走侵略者之前,讓百姓先看到美好生活的希望。
步亦步,趨亦趨,文天祥盡力以自己和周圍人能接受的方式,将記憶中,八路軍根據地的那些救亡措施搬出來,酌情施展。
怕的不是跟在别人後邊學,而是明知道自己錯了,卻堅持錯誤的方向走下去,以為積累錯誤可達到正确。
所以在打下邵武後,漢曆臘月和正月兩個月裡,破虜軍并沒急着攻城掠地,而是以邵武軍為中心,向周邊各地滲透,襲擾,以掠奪大元治下的金銀資源為主要目的,一邊練兵,一邊向外界展示一種與衆不同的治政方式。
文忠記憶裡,八路軍的關鍵一條民政措施是減租減息,文天祥和部将商議後,以與北元争奪民心的名義,大着膽子将它改成了減租免賦。
這條政策試行得非常順利。
邵武地處山區,元軍兩度劫掠後,當地的大戶早已被屠戮得差不多,對減租政策有心抵抗亦無力抵抗,況且文天祥在減去地租的同時,免去了地方全年的農賦,減少了他們頭上的負擔。
很多百姓在元軍到來邵武之前,已經逃到山裡避兵禍。
聽說破虜軍分無主之地,個别膽子大的抱着試試看的心思跑了出來,果真拿到了屬于自己的田産。
看到那些膽子大的先下山者真在劉子俊手中領到了地契,山上的百姓奔走相告,忽拉拉跑下來了一大批,連臨近幾個元軍治下也有人棄家舍業前來投奔。
城中的人多起來後,文天祥實施的第二條利民措施就是鼓勵工商。
邵武四面環山,是個抵抗蒙古騎兵的理想場所,但地方上的人口增加了,難免會面臨生活資源匮乏的問題,光憑臨近幾家見風使舵的新附軍悄悄供應,糧饷肯定受制于人。
況且眼下破虜軍的資金是元朝治下的金礦銀坑劫掠而來,并不穩定。
所以在免除了地方田賦後,鼓勵工商的措施也相繼出台。
邵武周圍礦山多,金屬和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
有三倍以上的利潤,足以誘惑商人冒生命危險。
而另一個時空見過的那些新鮮玩意和民用器械,開發出來,給商家的帶來的利潤何止十倍! 大宋朝最大的優點是不輕商,自南渡後,為了豐富國庫,商人地位漸高,讀書人經商并不是新鮮事。
在邵武推行重商措施,受到的抵抗比當初給破虜軍剃頭小得多。
這條政策隻是苦了箫資和他麾下的那些巧匠,為了讓邵武能從與外界的買賣中賺到錢,他們不得不将文天祥東鱗西爪的描述拼湊成圖,想盡辦法變成現實。
好在經曆了造炮和放孔明燈事件後,大家對文天祥的奇思妙想已經習慣,不會有人懷疑他的設計是否可行。
“丞相,行商們帶來的貨已經都賣完了,明天安排他們陸續離開,您看還有沒有别的安排”,門被輕輕推開,一身商人打扮的劉子俊和杜規風塵仆仆地走進了文天祥的書房。
“子俊,子矩,收獲如何?”文天祥從文件堆中擡起頭,笑了笑,起身親手給劉子俊和杜規倒了杯茶,将感動得手足無措的下屬按進了椅子裡。
“這些天辛苦了你們,又要提防奸細混進來,又要不傷了他們的精神頭兒”。
“下官不敢,大人統籌全局,比我等辛苦萬分。
”杜子矩感動的答了一句,放下茶杯,從衣袖内的夾袋中掏出一個賬本。
“下官找人粗略統計了一下,這次招集行商,加上稅務和場地租金,咱們一共賺了三百多兩銀子,扣除了茶點酒水,三天下來,還剩下紋銀一百五十兩,銅錢三十多貫”。
戰亂時代,大宋的交子和蒙古的紙錢都沒人願意用,買賣要麼是真金白銀,要麼是以貨易貨。
邵武軍冒着這麼大風險辦了個交易會,一百五十兩白銀的利潤實在太少,但考慮到被客商帶往各地的新奇産品起到的推廣作用,杜規對這個結果還頗為滿意,頓了頓,繼續彙報道:“丞相安排人制造那些器械和農具,行商們很感興趣,易貨易走了不少。
特别是那個軋棉的攪車和黎族的腳踏三
剛才過關的情景他比蘇衡看得更清楚,文天祥所在地外松内緊,每個關口除了明崗外,至少安排了不止一道暗哨。
如果剛才車隊回答的口令不對或者稍有異動,幾十個護車夥計,肯定瞬間要倒下大半。
山坡上的旱田裡,油菜花已經連成了片,金黃金黃的,一望無際的向天邊延伸開去。
三三兩兩的大宋士兵俯身在田間,認真的拔草,仿佛腳下的土地是他自己的一般。
蘇姓掌櫃用手指捅了捅老夥計,悄悄的指着山坡問道:“老方,你長這麼大,見過當兵的給老百姓幹農活麼”? “沒,我這一路上是開了眼,老人說當年嶽家軍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搶掠,這破虜軍,居然比當年的嶽家軍還在上。
文大人身邊有高人指點啊,這減地租,免農賦,鼓勵工商的道道一畫出來,沒等開打,廟堂之上蒙古人先輸了一層。
你來了燒殺搶掠,破虜軍來了勤政愛民,老百姓心裡那杆稱偏向哪邊,還不是明擺着的事情麼”。
老百姓心裡有杆稱,自古以來,對于這些享受不到皇家雨露恩澤,隻剩交賦納稅功能的百姓來說,“忽”家取代趙家,元取代宋,和以往的改朝換代沒什麼區别。
雖然蒙古軍殺戮重了些,但哪朝哪代鬧兵火不死人呢。
那天新附軍将領張元問得好,在宋朝是給官家當狗,在元朝是給蒙古人當狗,一樣的狗,有區别麼? 那天校場上,文天祥的沖口說出了夢中想說的話。
過後斟酌,身上冷汗淋漓。
做為大宋丞相,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他為趙家效忠天經地義。
可那些士兵呢,他們受過趙家什麼好處? 當把忠君體國的心思抛開,上升到維護一個民族不被征服,一個文明不被野蠻毀滅的角度,所有的疑問都迎刃而解。
為了不當蒙古人的奴隸而戰,首先,治下的百姓就不應該是宋人的奴隸。
所以文天祥認認真真的再度回憶夢中之事,在黃崖洞那些神兵利器之外,又找到另外一些東西,支撐着另一個時空根據地在日寇重圍下生存的法寶――-在趕走侵略者之前,讓百姓先看到美好生活的希望。
步亦步,趨亦趨,文天祥盡力以自己和周圍人能接受的方式,将記憶中,八路軍根據地的那些救亡措施搬出來,酌情施展。
怕的不是跟在别人後邊學,而是明知道自己錯了,卻堅持錯誤的方向走下去,以為積累錯誤可達到正确。
所以在打下邵武後,漢曆臘月和正月兩個月裡,破虜軍并沒急着攻城掠地,而是以邵武軍為中心,向周邊各地滲透,襲擾,以掠奪大元治下的金銀資源為主要目的,一邊練兵,一邊向外界展示一種與衆不同的治政方式。
文忠記憶裡,八路軍的關鍵一條民政措施是減租減息,文天祥和部将商議後,以與北元争奪民心的名義,大着膽子将它改成了減租免賦。
這條政策試行得非常順利。
邵武地處山區,元軍兩度劫掠後,當地的大戶早已被屠戮得差不多,對減租政策有心抵抗亦無力抵抗,況且文天祥在減去地租的同時,免去了地方全年的農賦,減少了他們頭上的負擔。
很多百姓在元軍到來邵武之前,已經逃到山裡避兵禍。
聽說破虜軍分無主之地,個别膽子大的抱着試試看的心思跑了出來,果真拿到了屬于自己的田産。
看到那些膽子大的先下山者真在劉子俊手中領到了地契,山上的百姓奔走相告,忽拉拉跑下來了一大批,連臨近幾個元軍治下也有人棄家舍業前來投奔。
城中的人多起來後,文天祥實施的第二條利民措施就是鼓勵工商。
邵武四面環山,是個抵抗蒙古騎兵的理想場所,但地方上的人口增加了,難免會面臨生活資源匮乏的問題,光憑臨近幾家見風使舵的新附軍悄悄供應,糧饷肯定受制于人。
況且眼下破虜軍的資金是元朝治下的金礦銀坑劫掠而來,并不穩定。
所以在免除了地方田賦後,鼓勵工商的措施也相繼出台。
邵武周圍礦山多,金屬和森林資源豐富的優勢。
有三倍以上的利潤,足以誘惑商人冒生命危險。
而另一個時空見過的那些新鮮玩意和民用器械,開發出來,給商家的帶來的利潤何止十倍! 大宋朝最大的優點是不輕商,自南渡後,為了豐富國庫,商人地位漸高,讀書人經商并不是新鮮事。
在邵武推行重商措施,受到的抵抗比當初給破虜軍剃頭小得多。
這條政策隻是苦了箫資和他麾下的那些巧匠,為了讓邵武能從與外界的買賣中賺到錢,他們不得不将文天祥東鱗西爪的描述拼湊成圖,想盡辦法變成現實。
好在經曆了造炮和放孔明燈事件後,大家對文天祥的奇思妙想已經習慣,不會有人懷疑他的設計是否可行。
“丞相,行商們帶來的貨已經都賣完了,明天安排他們陸續離開,您看還有沒有别的安排”,門被輕輕推開,一身商人打扮的劉子俊和杜規風塵仆仆地走進了文天祥的書房。
“子俊,子矩,收獲如何?”文天祥從文件堆中擡起頭,笑了笑,起身親手給劉子俊和杜規倒了杯茶,将感動得手足無措的下屬按進了椅子裡。
“這些天辛苦了你們,又要提防奸細混進來,又要不傷了他們的精神頭兒”。
“下官不敢,大人統籌全局,比我等辛苦萬分。
”杜子矩感動的答了一句,放下茶杯,從衣袖内的夾袋中掏出一個賬本。
“下官找人粗略統計了一下,這次招集行商,加上稅務和場地租金,咱們一共賺了三百多兩銀子,扣除了茶點酒水,三天下來,還剩下紋銀一百五十兩,銅錢三十多貫”。
戰亂時代,大宋的交子和蒙古的紙錢都沒人願意用,買賣要麼是真金白銀,要麼是以貨易貨。
邵武軍冒着這麼大風險辦了個交易會,一百五十兩白銀的利潤實在太少,但考慮到被客商帶往各地的新奇産品起到的推廣作用,杜規對這個結果還頗為滿意,頓了頓,繼續彙報道:“丞相安排人制造那些器械和農具,行商們很感興趣,易貨易走了不少。
特别是那個軋棉的攪車和黎族的腳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