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斜陽 第三章 選擇(五)
關燈
小
中
大
“禀丞相,有幾個被抓的敵将要見你,說不問你幾句話,他們死不瞑目。
”中軍殿外突然傳來一陣喧嘩,打斷了文天祥對局勢的思索,一個士兵慌慌張張沖進來報告,臉色比打了敗仗還着急。
“噢,這樣”,文天祥擡起頭,整了整衣冠,大步走出了臨時充做中軍殿的邵武軍府衙。
邵武一戰,破虜軍得到了急需的礦藏和補給,同時,也得到了大批俘虜。
上萬名,遠遠超過破虜軍的總數。
冬末的陽光有些刺眼,清冷的北風下,萬餘俘虜,黑壓壓地擠在校場上,等待着自己未知的命運。
一張張肮髒的面孔上,帶着難以掩飾的驚恐和絕望。
黃去疾的腦袋就挂在不遠處的高杆上,被石灰水洗過的臉上,痛苦的表情不知道是否是在懊悔當年的錯誤。
帶頭鬧事的幾個軍官已經被綁住了,劊子手死死按着他們的肩膀。
破虜軍第二标統領杜浒站在隊伍前,看樣子打算砍了這幾個軍官示衆。
數個破虜軍将領擦拳摩掌,随時準備帶人沖進俘虜群中大開殺戒。
“杜将軍,暫且刀下留人”,劉子俊遠遠地看見文天祥趕來,低低的喊了一嗓子,制止了杜浒的進一步行動。
“知道,等大人訓斥完他們,讓他們死得心服口服”,杜浒答應一聲,冷冷的将身子閃到一邊。
當年北元派了文天祥的舊部吳浚前來勸降,被殺前也是滿口喊冤,結果文天祥以君臣大義責問,吳浚隻好含淚受死。
杜浒手狠,所以文天祥才會派他去給黃去疾最後一擊。
為的就是不給黃去疾留活路,免得見了面後,自己一時心軟,動了故舊之情。
艱難的形勢逼迫得文天祥,不得不一天天變得更加冰冷。
但校場上的戰俘和黃去疾不同,他們大多是些福建本地的鄉兵。
被主帥帶着投降蒙古人時,多少有些被逼無奈的成分在。
況且在文天祥得來的記憶中,那支八路軍可以輕易的将僞軍轉化為自己的戰士,在戰争中不斷發展壯大。
“丞相,怎麼處置這些人,您得盡快拿個主意。
他們人數比咱們破虜軍還多,放了,難免會聚嘯山林,禍害地方。
留着,恐怕此輩在戰場上徒累人矣”!兵部侍郎鄒洬上前一步,低聲建議。
他不主張殺降,但也不主張吸納這些人進破虜軍。
這代表了大多數破虜軍将領的意見,在他們心中,對替蒙古人張目的新附軍,一百二十個瞧不起。
“放這些窩囊廢走吧,留着白吃飯,打起仗來,逃得比沖鋒還快,況且殺俘,不祥”,文天祥的老師陳龍複悲憫的說。
他是當世大儒,胸懷間比别人多幾分悲憫。
隻是這種廉價的憐憫聽在俘虜耳朵裡,比抽人耳光還令人難受。
聽到敵手如此輕賤自己,被按在地上的千夫長張元掙紮着站起來,大聲喊道:“你我各為其主,今天輸在你們手裡,要殺便殺。
何必臨死之前還污辱我等,那不是英雄所為”? 他的話音剛落,登時一起一片憤怒的叱責。
第一标副統領張唐沖到張元面前,一把揪住了其脖領子罵道“認賊做父的家奴,誰是你的主,你奶奶的,你祖上是蒙古人,還是宋人”? “我跟着皇上降了大元,大元自然是我的主。
皇上降了,太後降了,留丞相也降了,我一個響馬,沒吃過朝廷的祿米,自然跟着降,這有什麼錯”!畢竟當過土匪,千夫長張元毫不畏懼,直着脖子為自己的行為辯論。
聽了他的話,幾個被按在地上的軍官和校場上的一些士兵同時鼓噪起來,大約是覺得自己沒有了活路,反而豁了出去,在死前也裝一回豪傑。
“皇上降得,太後降得,我等自然也降得……”。
“宋朝氣數盡了,憑什麼讓我們為他送死”? “對,各為其主罷了,誰也别裝英雄….”。
吵鬧聲伴着啼哭聲,讓人聽了心情煩躁。
負責看守俘虜的破虜軍戰士抽出戰刀圍了上來,隻待文天祥一聲令下,就要沖進去殺一儆百。
“文大人,末将李興有禮”,俘虜堆中突然傳出了聲熟悉的問候。
一個血染鐵甲的低級将領站了起來,對着文天祥抱拳施禮。
“是帶領三百豪傑夜戰鞑子,在敵陣中兩度進出的李将軍麼”?文天祥故作驚訝地問,瘦削的臉上,帶着幾分譏諷。
李興當年曾經是起兵勤王,參與臨安保衛戰的江湖豪傑之一。
從陳子敬傳回來的情報中,文天祥早知道李興在黃去疾麾下效力。
城破後一直留意他的去向,沒想到他就躲在俘虜堆中。
聞聽故人提起自己當年抗擊北元的戰績,李興羞得老臉通紅,分開人群,走到了衆被俘軍官前面,大聲說道:“我等敗在大人之手,生死自然是大人一句話。
但這些士卒,卻是受了我等帶領,罪不緻死。
” “這個我知曉”,文天祥點點頭,無論當年在抗蒙戰場上還是今天,李興的表現都讓他非常感興趣。
此人倒有些膽氣。
張唐沒想到俘虜堆中還能有李興這般人物,饒有興趣的點點頭,眼睛上下打量,就像評估一份貨物一般,估測起對方的價值。
“那李某赴死之
”中軍殿外突然傳來一陣喧嘩,打斷了文天祥對局勢的思索,一個士兵慌慌張張沖進來報告,臉色比打了敗仗還着急。
“噢,這樣”,文天祥擡起頭,整了整衣冠,大步走出了臨時充做中軍殿的邵武軍府衙。
邵武一戰,破虜軍得到了急需的礦藏和補給,同時,也得到了大批俘虜。
上萬名,遠遠超過破虜軍的總數。
冬末的陽光有些刺眼,清冷的北風下,萬餘俘虜,黑壓壓地擠在校場上,等待着自己未知的命運。
一張張肮髒的面孔上,帶着難以掩飾的驚恐和絕望。
黃去疾的腦袋就挂在不遠處的高杆上,被石灰水洗過的臉上,痛苦的表情不知道是否是在懊悔當年的錯誤。
帶頭鬧事的幾個軍官已經被綁住了,劊子手死死按着他們的肩膀。
破虜軍第二标統領杜浒站在隊伍前,看樣子打算砍了這幾個軍官示衆。
數個破虜軍将領擦拳摩掌,随時準備帶人沖進俘虜群中大開殺戒。
“杜将軍,暫且刀下留人”,劉子俊遠遠地看見文天祥趕來,低低的喊了一嗓子,制止了杜浒的進一步行動。
“知道,等大人訓斥完他們,讓他們死得心服口服”,杜浒答應一聲,冷冷的将身子閃到一邊。
當年北元派了文天祥的舊部吳浚前來勸降,被殺前也是滿口喊冤,結果文天祥以君臣大義責問,吳浚隻好含淚受死。
杜浒手狠,所以文天祥才會派他去給黃去疾最後一擊。
為的就是不給黃去疾留活路,免得見了面後,自己一時心軟,動了故舊之情。
艱難的形勢逼迫得文天祥,不得不一天天變得更加冰冷。
但校場上的戰俘和黃去疾不同,他們大多是些福建本地的鄉兵。
被主帥帶着投降蒙古人時,多少有些被逼無奈的成分在。
況且在文天祥得來的記憶中,那支八路軍可以輕易的将僞軍轉化為自己的戰士,在戰争中不斷發展壯大。
“丞相,怎麼處置這些人,您得盡快拿個主意。
他們人數比咱們破虜軍還多,放了,難免會聚嘯山林,禍害地方。
留着,恐怕此輩在戰場上徒累人矣”!兵部侍郎鄒洬上前一步,低聲建議。
他不主張殺降,但也不主張吸納這些人進破虜軍。
這代表了大多數破虜軍将領的意見,在他們心中,對替蒙古人張目的新附軍,一百二十個瞧不起。
“放這些窩囊廢走吧,留着白吃飯,打起仗來,逃得比沖鋒還快,況且殺俘,不祥”,文天祥的老師陳龍複悲憫的說。
他是當世大儒,胸懷間比别人多幾分悲憫。
隻是這種廉價的憐憫聽在俘虜耳朵裡,比抽人耳光還令人難受。
聽到敵手如此輕賤自己,被按在地上的千夫長張元掙紮着站起來,大聲喊道:“你我各為其主,今天輸在你們手裡,要殺便殺。
何必臨死之前還污辱我等,那不是英雄所為”? 他的話音剛落,登時一起一片憤怒的叱責。
第一标副統領張唐沖到張元面前,一把揪住了其脖領子罵道“認賊做父的家奴,誰是你的主,你奶奶的,你祖上是蒙古人,還是宋人”? “我跟着皇上降了大元,大元自然是我的主。
皇上降了,太後降了,留丞相也降了,我一個響馬,沒吃過朝廷的祿米,自然跟着降,這有什麼錯”!畢竟當過土匪,千夫長張元毫不畏懼,直着脖子為自己的行為辯論。
聽了他的話,幾個被按在地上的軍官和校場上的一些士兵同時鼓噪起來,大約是覺得自己沒有了活路,反而豁了出去,在死前也裝一回豪傑。
“皇上降得,太後降得,我等自然也降得……”。
“宋朝氣數盡了,憑什麼讓我們為他送死”? “對,各為其主罷了,誰也别裝英雄….”。
吵鬧聲伴着啼哭聲,讓人聽了心情煩躁。
負責看守俘虜的破虜軍戰士抽出戰刀圍了上來,隻待文天祥一聲令下,就要沖進去殺一儆百。
“文大人,末将李興有禮”,俘虜堆中突然傳出了聲熟悉的問候。
一個血染鐵甲的低級将領站了起來,對着文天祥抱拳施禮。
“是帶領三百豪傑夜戰鞑子,在敵陣中兩度進出的李将軍麼”?文天祥故作驚訝地問,瘦削的臉上,帶着幾分譏諷。
李興當年曾經是起兵勤王,參與臨安保衛戰的江湖豪傑之一。
從陳子敬傳回來的情報中,文天祥早知道李興在黃去疾麾下效力。
城破後一直留意他的去向,沒想到他就躲在俘虜堆中。
聞聽故人提起自己當年抗擊北元的戰績,李興羞得老臉通紅,分開人群,走到了衆被俘軍官前面,大聲說道:“我等敗在大人之手,生死自然是大人一句話。
但這些士卒,卻是受了我等帶領,罪不緻死。
” “這個我知曉”,文天祥點點頭,無論當年在抗蒙戰場上還是今天,李興的表現都讓他非常感興趣。
此人倒有些膽氣。
張唐沒想到俘虜堆中還能有李興這般人物,饒有興趣的點點頭,眼睛上下打量,就像評估一份貨物一般,估測起對方的價值。
“那李某赴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