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斜陽 第二章 百煉(二)
關燈
小
中
大
”,文天祥蹲到鐵匠李二身旁,撿起他打造的成品看了看,笑着問道。
“不渴,我這得抓緊,不能讓弟兄們空手去殺鞑子,您家說,是不”,鐵匠李二估計是個荊湖人(湖南),說話一口一個您家,聽起來很親切,見到文天祥次數多了,所以也不叫他的官稱。
“對,您家忙,我去那邊瞅瞅”,文天祥站起來,說笑着向山谷深處走去。
一路上,不時停下來和鐵匠們談談說說,仿佛他上輩子,曾經輪過油錘一樣。
“簡直是神乎其技巧也”,杜浒拿起一片造弩臂的軟鋼,看了一會,長歎道。
作為士大夫階層的一員,平時,要麼把工匠的技術看得過低,要麼看得過于神秘,今天有幸目睹了一片軟鋼制造的各個階段,心中的震撼難以形容。
跑動,穿梭,忙碌的匠人,在他眼中漸漸幻化成千軍萬馬,百萬鐵騎前,大将杜浒立馬橫槍。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豈不缪哉”!文天祥知道杜浒的想法,笑着引用了蘇東坡的一句名言來打趣他。
從大夥認為不可能制出鋼弩到現在希望盡快得到鋼弩,前後不過一個月的光景。
箫資的工作進度讓他非常滿意。
但此刻他最關心的卻是,是經過這一個多月,箫資對他記述的簡易煉鋼術到底掌握了多少,試驗成功了多少。
百丈嶺不可能永遠安甯,所以他才揀那些最簡單,最易建成也最易搗毀的技術讓箫資去鑽研。
文天祥現在贊同後世那個文忠的的部分觀點,不急于将技術發展到更高更深,而是紮紮實實地将現有技術消化,推廣,管理好每流程的每一步,先重質而後上量。
這才是,後勤部門在遊擊戰争中的生死存亡之道。
“丞相,參軍大人,您怎麼來了”,箫資滿臉煙火之色,放下手中活計,匆匆忙忙趕來見禮。
“過來看看你的進展如何,杜軍師還惦記着他的軟劍呢”,文天祥笑着回答。
“還算順利,已經造出兩把樣弓來,射程可達二百三十步,沒有神臂弓遠,但上弦和射箭速度比神臂弓快,關鍵是不用彎腰用腳去踩,省力氣”。
箫資興奮地彙報。
“你燒出文大人說過的焦炭來了”?杜浒試探着問。
這些日子,他接觸了太多的新名詞。
軍中關于文天祥昏迷中得到仙人所授天書的說法傳得有鼻子有眼,連書名,卷次都編得像真的一般。
還謠傳箫資是文丞相收的開山弟子,直接負責制造天書上的寶器。
這些傳聞有時候讓杜浒也犯迷糊,對箫資這個後生晚輩的問話不敢語氣太生硬。
“燒出來了”箫資的聲音裡,興奮之餘還有些許失落,“工匠們用泥炭燒出了焦炭,炒鐵時用焦炭和木炭混合的效果,比木炭好得多。
但找來的泥炭馬上用完了,現在正發動人手下山去找”。
“不要着急,一步步來,先把質量不太好的鋼料,打些農具,送給山下百姓。
看山民們手裡有沒有泥炭”,文天祥笑着給箫資出了個主意,“還有,造弩的時候,讓工匠們分開,造弩臂的隻造弩臂,造傳動輪的隻造傳動輪,造弩機的隻造弩機,還可以分得更細,但每個部件上必須打上編号和制造者的标記,這樣出了故障也能找出是哪道工序沒造好”。
箫資點點頭,馬上派人去安排分工協作的事。
他不知道文天祥這樣安排是為了加快弩箭制造進度,反而把分工協作當成了一種保密手段。
鋼弩的優越性是明顯的,首先,它不會因為天氣而變形,其次,它不需要那麼多種材料。
軍器書上說,造好弓和弩要“冬天剖析弓幹,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攏諸材,寒冬時把弓臂置與弓匣之内定型,嚴冬極寒時修治外表”。
而造鋼弩雖然過程複雜,工藝要求嚴格外,卻沒那麼多時間上的講究。
所以,在箫資心中,這種絕技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北元掌握了,再像用神臂弓一樣,反過來屠殺大宋将士。
“等到将來下發鋼弩時,哪個士兵領了哪把弩,一定要根據編号記錄,戰場上,人在弩在,弩亡人亡。
”劉子俊低聲建議,他的想法和箫資一樣,極其重視技術的保密性。
這是大宋朝的習慣,當年神臂弓初現,朝廷就曾把所有會制造神臂弓的工匠集中到汴梁,一個不準外出。
文天祥笑了笑,對劉子俊的建議不置可否。
文忠設計的那個弩是東方弩和西洋弩的綜合體,結合了東方弩箭的括機和西方弩箭的金屬弩臂和齒輪傳動技術,所以看起來非常新穎。
但無論是鋼弩還是不遠處那架被大夥視為神物的腳踏簡易車床,其實設計思路都不複雜。
一個老工匠拆裝幾遍,輕易就可以複制出類似的産品。
“關鍵在不斷更新,讓自己的進步永遠比敵手更快。
而不是抱着前人的老底不放,那樣,保護了自己的技術,同時也封閉了自己接受外來技術的可能”。
一個聲音從文大人心底湧起,看來又是異世界那個文忠的想法。
這段記憶,帶給文天祥的不僅僅是一些技術上的總結,不知不覺間,已經改變了他的思考方式。
翻看了一下工匠們在簡易車床上加工出來的傳動輪,文天祥又問道,“那個灌爐呢,你搭好了
“不渴,我這得抓緊,不能讓弟兄們空手去殺鞑子,您家說,是不”,鐵匠李二估計是個荊湖人(湖南),說話一口一個您家,聽起來很親切,見到文天祥次數多了,所以也不叫他的官稱。
“對,您家忙,我去那邊瞅瞅”,文天祥站起來,說笑着向山谷深處走去。
一路上,不時停下來和鐵匠們談談說說,仿佛他上輩子,曾經輪過油錘一樣。
“簡直是神乎其技巧也”,杜浒拿起一片造弩臂的軟鋼,看了一會,長歎道。
作為士大夫階層的一員,平時,要麼把工匠的技術看得過低,要麼看得過于神秘,今天有幸目睹了一片軟鋼制造的各個階段,心中的震撼難以形容。
跑動,穿梭,忙碌的匠人,在他眼中漸漸幻化成千軍萬馬,百萬鐵騎前,大将杜浒立馬橫槍。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豈不缪哉”!文天祥知道杜浒的想法,笑着引用了蘇東坡的一句名言來打趣他。
從大夥認為不可能制出鋼弩到現在希望盡快得到鋼弩,前後不過一個月的光景。
箫資的工作進度讓他非常滿意。
但此刻他最關心的卻是,是經過這一個多月,箫資對他記述的簡易煉鋼術到底掌握了多少,試驗成功了多少。
百丈嶺不可能永遠安甯,所以他才揀那些最簡單,最易建成也最易搗毀的技術讓箫資去鑽研。
文天祥現在贊同後世那個文忠的的部分觀點,不急于将技術發展到更高更深,而是紮紮實實地将現有技術消化,推廣,管理好每流程的每一步,先重質而後上量。
這才是,後勤部門在遊擊戰争中的生死存亡之道。
“丞相,參軍大人,您怎麼來了”,箫資滿臉煙火之色,放下手中活計,匆匆忙忙趕來見禮。
“過來看看你的進展如何,杜軍師還惦記着他的軟劍呢”,文天祥笑着回答。
“還算順利,已經造出兩把樣弓來,射程可達二百三十步,沒有神臂弓遠,但上弦和射箭速度比神臂弓快,關鍵是不用彎腰用腳去踩,省力氣”。
箫資興奮地彙報。
“你燒出文大人說過的焦炭來了”?杜浒試探着問。
這些日子,他接觸了太多的新名詞。
軍中關于文天祥昏迷中得到仙人所授天書的說法傳得有鼻子有眼,連書名,卷次都編得像真的一般。
還謠傳箫資是文丞相收的開山弟子,直接負責制造天書上的寶器。
這些傳聞有時候讓杜浒也犯迷糊,對箫資這個後生晚輩的問話不敢語氣太生硬。
“燒出來了”箫資的聲音裡,興奮之餘還有些許失落,“工匠們用泥炭燒出了焦炭,炒鐵時用焦炭和木炭混合的效果,比木炭好得多。
但找來的泥炭馬上用完了,現在正發動人手下山去找”。
“不要着急,一步步來,先把質量不太好的鋼料,打些農具,送給山下百姓。
看山民們手裡有沒有泥炭”,文天祥笑着給箫資出了個主意,“還有,造弩的時候,讓工匠們分開,造弩臂的隻造弩臂,造傳動輪的隻造傳動輪,造弩機的隻造弩機,還可以分得更細,但每個部件上必須打上編号和制造者的标記,這樣出了故障也能找出是哪道工序沒造好”。
箫資點點頭,馬上派人去安排分工協作的事。
他不知道文天祥這樣安排是為了加快弩箭制造進度,反而把分工協作當成了一種保密手段。
鋼弩的優越性是明顯的,首先,它不會因為天氣而變形,其次,它不需要那麼多種材料。
軍器書上說,造好弓和弩要“冬天剖析弓幹,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攏諸材,寒冬時把弓臂置與弓匣之内定型,嚴冬極寒時修治外表”。
而造鋼弩雖然過程複雜,工藝要求嚴格外,卻沒那麼多時間上的講究。
所以,在箫資心中,這種絕技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北元掌握了,再像用神臂弓一樣,反過來屠殺大宋将士。
“等到将來下發鋼弩時,哪個士兵領了哪把弩,一定要根據編号記錄,戰場上,人在弩在,弩亡人亡。
”劉子俊低聲建議,他的想法和箫資一樣,極其重視技術的保密性。
這是大宋朝的習慣,當年神臂弓初現,朝廷就曾把所有會制造神臂弓的工匠集中到汴梁,一個不準外出。
文天祥笑了笑,對劉子俊的建議不置可否。
文忠設計的那個弩是東方弩和西洋弩的綜合體,結合了東方弩箭的括機和西方弩箭的金屬弩臂和齒輪傳動技術,所以看起來非常新穎。
但無論是鋼弩還是不遠處那架被大夥視為神物的腳踏簡易車床,其實設計思路都不複雜。
一個老工匠拆裝幾遍,輕易就可以複制出類似的産品。
“關鍵在不斷更新,讓自己的進步永遠比敵手更快。
而不是抱着前人的老底不放,那樣,保護了自己的技術,同時也封閉了自己接受外來技術的可能”。
一個聲音從文大人心底湧起,看來又是異世界那個文忠的想法。
這段記憶,帶給文天祥的不僅僅是一些技術上的總結,不知不覺間,已經改變了他的思考方式。
翻看了一下工匠們在簡易車床上加工出來的傳動輪,文天祥又問道,“那個灌爐呢,你搭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