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斜陽 第二章 百煉(一)
關燈
小
中
大
續續的說,“狀,狀元,不,不是大宋人麼,鞑子,占了花花江山,狀元不一樣是四等南人”。
王老實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好,他的隊長張狗蛋和本隊的鄉兵,都放慢了腳步,圍在了文天祥左右。
當朝狀元和鄉兵一塊晨煉,這是哪朝哪代都沒有過的奇聞。
“跑快點兒,到時候咱們追着鞑子的腦袋砍,就像他們當初追咱們一樣”,文天祥點點頭,目光仿佛瞬間看穿了衆人心中的疑問。
同樣的話在他嘴裡說出來,味道就是不一樣。
幾個鄉兵們加快腳步,簌擁着文天祥跑向營門。
文天祥喘息着,胸口疼得火燒火燎。
想想贛南會戰前,坐着轎子領兵打仗的各級将領,突然覺得以前的失敗一點兒都不冤。
大宋每戰喪城失地,絕不是因為天命造成的,恐怕人力在期間,起到了比天命還大的作用。
士兵素質,将領素質,和北元士兵差得不是一個檔次。
練兵方案開始執行以來,已經累垮了好幾個将領。
但為了将來的生存,一向對部下比較體貼的文天祥,沒消減半點訓練負荷。
而是身體力行,親自加入到訓練的隊伍當中。
弟兄們跟我沖,和弟兄們給我沖。
兩句話隻差一個字,但這一個字的差别,決定了勝利和失敗之間的差距。
大營門口,新任監軍劉子俊瘟神一樣站着,正在清點着各隊人數。
看到文天祥帶着鄉兵跑近,劉子俊神色一凜,筆直地挺起了腰杆。
在他身後,一杆大旗獵獵飛舞,血色旗面上,書着鬥大的兩個字,“破虜”。
“破虜軍第一标第一營,出操四百五十人,完成訓練,按時返回”!第一營營正林琦清點完本隊人數,上前複命。
“破虜軍第一标第二營,出操四百五十人,完成訓練,按時返回”!第二營營正孫實埔跟着抱拳失禮…… “破虜軍第一标第三營,出操四百五十人,第二都第一隊掉隊十三人,第二隊掉隊十五人,其餘按時返回”,第三營營正箫明哲臉有些紅,喘着粗氣說道。
“帶着你的都頭,隊長,回去接”,劉子俊不跟老朋友留一點兒情面,大聲訓斥,“回來太晚了,相關将佐一并受罰”。
箫明哲楞了楞,回頭看看站在士兵隊伍中的文天祥和鄒洬,低低答了聲“是”,掉頭跑了回去。
“破虜軍第一标第四營,全部歸隊,沒一個孬種”,張唐的大嗓門在隊伍後響起,充滿了自豪。
“整理内務一刻鐘,然後排隊吃飯”,劉子俊點點頭,冷冷地翻轉了更漏。
各營長官聽見了,帶着麾下弟兄迅速跑向了大營中各自的帳篷,退潮一樣,瞬間沒了蹤影。
一幢幢簡陋的帳篷裡,很快傳來了木盆撞擊聲,士兵洗涮聲,還有拳頭砸在被子上的噗噗聲。
破虜軍大旗,在旗杆上,高高飄揚。
文家軍,不,現在應該叫破虜軍,于七日前正是成軍。
百丈嶺上的兩千八百多名潰卒,整編以後,去蕪存精,還剩下了兩千二百餘人。
南宋偏安,用嶽飛的人頭換來與女真的和平後,裁撤兵馬,棄“廂”這個編制不用,所以“軍”一直是部隊中的最大單位。
按“将兵”制,通常以十人為“夥”,五夥為隊,十隊為營,每營設指揮使一人,副指揮使若幹,若幹個營組編為“将”。
通常一将有三千人到上萬人不等。
百丈崖附近沒那麼多士卒,所以文天祥與鄒洬、杜浒等人商議過後,改變了破虜軍編制,每夥依然是十人,但每隊隻設三夥。
為了讓多出來的軍官都有事情可做,在隊與營之間,增設一都,每都轄三隊和一炊事夥,共百人,以一個人為都頭。
每四都,組成一個營,由一個營正率領,連低級軍官加上親兵、文職,每營一共四百五十人。
四個營,組成一“标”,由一個統領率領。
文天祥自領為破虜軍統制,兵部侍郎鄒洬、民軍首領張唐分别擔任了第一“标”的正副統領。
還有四百多因為年齡和身體狀況淘汰下來的士兵,文天祥把他們單獨組成了一個辎重營,交給箫資管理,負責紮營、給養和即将開始的大規模軍械制作。
至于那些死活不肯剃發者,文天祥也沒有為難他們,發了些幹糧,請他們離開了隊伍。
“沒想到,文大人和咱們一起跑步”,吃飯的時候,王老實還沒有從早上的震驚中回過神來,贊歎着說道,剛剛刮過的臉上,帶着幾分欽佩,幾分感慨。
“那算什麼,上午的隊列,下午的臂力練習,我都看到過丞相大人”,坐在王老實身邊和他分享一塊石頭凳子的苗春說道,目光中全是崇拜。
“臭顯擺,我還看到過文大人和被罰的士兵一塊做伏地挺身呢”,隊長張狗蛋用白眼球橫了苗春一眼,對早晨苗春污辱鄉兵的言論耿耿于懷。
苗春也不跟他一般見識,喝了口野菜粥,笑着說道:“爺們兒,别那麼沒肚量,還隊長呢。
我罵你們,是為了你們好,上了戰場你就知道了。
當年在鞏信手下,他罵人罵得更狠。
再說了,這些都是文大人從天書上找出來的訓練方法,大夥别不知道好歹”! “天書,你們聽說過麼,文大人昏迷多日,夢中得仙人傳授了三卷天書,這訓練方法,還有箫大人做那個轟天雷,全是書上所說的”,一個老兵油子端着碗湊過來,壓低了聲音搭讪。
“知道,全是對付鞑子的方法,要不,咱怎麼叫破虜
王老實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好,他的隊長張狗蛋和本隊的鄉兵,都放慢了腳步,圍在了文天祥左右。
當朝狀元和鄉兵一塊晨煉,這是哪朝哪代都沒有過的奇聞。
“跑快點兒,到時候咱們追着鞑子的腦袋砍,就像他們當初追咱們一樣”,文天祥點點頭,目光仿佛瞬間看穿了衆人心中的疑問。
同樣的話在他嘴裡說出來,味道就是不一樣。
幾個鄉兵們加快腳步,簌擁着文天祥跑向營門。
文天祥喘息着,胸口疼得火燒火燎。
想想贛南會戰前,坐着轎子領兵打仗的各級将領,突然覺得以前的失敗一點兒都不冤。
大宋每戰喪城失地,絕不是因為天命造成的,恐怕人力在期間,起到了比天命還大的作用。
士兵素質,将領素質,和北元士兵差得不是一個檔次。
練兵方案開始執行以來,已經累垮了好幾個将領。
但為了将來的生存,一向對部下比較體貼的文天祥,沒消減半點訓練負荷。
而是身體力行,親自加入到訓練的隊伍當中。
弟兄們跟我沖,和弟兄們給我沖。
兩句話隻差一個字,但這一個字的差别,決定了勝利和失敗之間的差距。
大營門口,新任監軍劉子俊瘟神一樣站着,正在清點着各隊人數。
看到文天祥帶着鄉兵跑近,劉子俊神色一凜,筆直地挺起了腰杆。
在他身後,一杆大旗獵獵飛舞,血色旗面上,書着鬥大的兩個字,“破虜”。
“破虜軍第一标第一營,出操四百五十人,完成訓練,按時返回”!第一營營正林琦清點完本隊人數,上前複命。
“破虜軍第一标第二營,出操四百五十人,完成訓練,按時返回”!第二營營正孫實埔跟着抱拳失禮…… “破虜軍第一标第三營,出操四百五十人,第二都第一隊掉隊十三人,第二隊掉隊十五人,其餘按時返回”,第三營營正箫明哲臉有些紅,喘着粗氣說道。
“帶着你的都頭,隊長,回去接”,劉子俊不跟老朋友留一點兒情面,大聲訓斥,“回來太晚了,相關将佐一并受罰”。
箫明哲楞了楞,回頭看看站在士兵隊伍中的文天祥和鄒洬,低低答了聲“是”,掉頭跑了回去。
“破虜軍第一标第四營,全部歸隊,沒一個孬種”,張唐的大嗓門在隊伍後響起,充滿了自豪。
“整理内務一刻鐘,然後排隊吃飯”,劉子俊點點頭,冷冷地翻轉了更漏。
各營長官聽見了,帶着麾下弟兄迅速跑向了大營中各自的帳篷,退潮一樣,瞬間沒了蹤影。
一幢幢簡陋的帳篷裡,很快傳來了木盆撞擊聲,士兵洗涮聲,還有拳頭砸在被子上的噗噗聲。
破虜軍大旗,在旗杆上,高高飄揚。
文家軍,不,現在應該叫破虜軍,于七日前正是成軍。
百丈嶺上的兩千八百多名潰卒,整編以後,去蕪存精,還剩下了兩千二百餘人。
南宋偏安,用嶽飛的人頭換來與女真的和平後,裁撤兵馬,棄“廂”這個編制不用,所以“軍”一直是部隊中的最大單位。
按“将兵”制,通常以十人為“夥”,五夥為隊,十隊為營,每營設指揮使一人,副指揮使若幹,若幹個營組編為“将”。
通常一将有三千人到上萬人不等。
百丈崖附近沒那麼多士卒,所以文天祥與鄒洬、杜浒等人商議過後,改變了破虜軍編制,每夥依然是十人,但每隊隻設三夥。
為了讓多出來的軍官都有事情可做,在隊與營之間,增設一都,每都轄三隊和一炊事夥,共百人,以一個人為都頭。
每四都,組成一個營,由一個營正率領,連低級軍官加上親兵、文職,每營一共四百五十人。
四個營,組成一“标”,由一個統領率領。
文天祥自領為破虜軍統制,兵部侍郎鄒洬、民軍首領張唐分别擔任了第一“标”的正副統領。
還有四百多因為年齡和身體狀況淘汰下來的士兵,文天祥把他們單獨組成了一個辎重營,交給箫資管理,負責紮營、給養和即将開始的大規模軍械制作。
至于那些死活不肯剃發者,文天祥也沒有為難他們,發了些幹糧,請他們離開了隊伍。
“沒想到,文大人和咱們一起跑步”,吃飯的時候,王老實還沒有從早上的震驚中回過神來,贊歎着說道,剛剛刮過的臉上,帶着幾分欽佩,幾分感慨。
“那算什麼,上午的隊列,下午的臂力練習,我都看到過丞相大人”,坐在王老實身邊和他分享一塊石頭凳子的苗春說道,目光中全是崇拜。
“臭顯擺,我還看到過文大人和被罰的士兵一塊做伏地挺身呢”,隊長張狗蛋用白眼球橫了苗春一眼,對早晨苗春污辱鄉兵的言論耿耿于懷。
苗春也不跟他一般見識,喝了口野菜粥,笑着說道:“爺們兒,别那麼沒肚量,還隊長呢。
我罵你們,是為了你們好,上了戰場你就知道了。
當年在鞏信手下,他罵人罵得更狠。
再說了,這些都是文大人從天書上找出來的訓練方法,大夥别不知道好歹”! “天書,你們聽說過麼,文大人昏迷多日,夢中得仙人傳授了三卷天書,這訓練方法,還有箫大人做那個轟天雷,全是書上所說的”,一個老兵油子端着碗湊過來,壓低了聲音搭讪。
“知道,全是對付鞑子的方法,要不,咱怎麼叫破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