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斜陽 第一章 黃昏(四)
關燈
小
中
大
山風,涼涼的,透過帳簾吹到文天祥臉上。
忙碌了一夜的他吃過早飯後,終于沉沉睡去,眉頭擰做一團,好像在夢中,還想未來的安排。
幾個前來訴苦的文職在帳篷口探了探腦袋,猶豫着退了出去。
他們皆是剃發令的反對者,被杜浒逼得緊了,所以跑到文天祥這裡為頭發求情。
看着文天祥那光溜溜發着青光的秃腦袋,衆人知道事情已成定局,悄悄地走開。
“丞相太累了,我輩不該以這些小事讓他為難”,一個幕僚打扮的人摘下髒兮兮的峨冠,将一頭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頭發暴露在空氣中。
“丞相剃,咱們也剃,别打擾丞相了,讓他多睡會兒。
自大軍入贛以來,丞相就沒睡過好覺”,有人突然良心發現,感慨了幾聲,戀戀不舍地向山溪邊的剃頭擔子走去。
山溪邊,士兵們拍着隊,一個接一個等待杜浒安排的軍官替他們斷發。
已經替完了頭發的士卒彼此摸摸對方的腦袋,發出了一陣陣憨厚的笑聲。
他們不是士大夫,沒那麼多講究。
上邊說剃了頭,好打仗,大夥就替呗。
光頭好,涼快,還省得将來戰場上被蒙古鞑子揪住頭發。
文天祥并沒睡實,隐隐約約,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另一個世界,又成了那個以文少保為偶像的文忠,1937年,亂亂地跟着人流逃離中央大學。
同學們紛紛南下,隻有他,毅然選擇了北上。
在八路軍中,無數艱苦而快樂的日子。
炒制熟鐵,修複槍械,自制土車床,自制迫擊炮。
日寇大舉進攻黃崖洞,文忠與同伴失散,憑險固守。
一個個穿着蒙古盔甲的日本兵倒在被文忠擊斃,打光了最後一顆子彈,文忠面對着一群撲上來準備活捉他的蒙古武士,拉響了手雷。
沒有恐懼,沒有疼痛,有的隻是對侵略者的輕蔑。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手榴彈“轟”地一聲炸裂,文忠看到自己驕傲的靈魂。
“轟”,一聲巨響将文天祥從夢中驚醒,他一個箭步竄向帳篷口,憑借直覺去摸放在那裡的步槍。
一把摸了個空,才反映過己是文天祥,現在是宋朝,還是突火槍的年代。
剛才那聲炮響也不會是敵襲,蒙古人現在用的最多是投機器,不是火炮。
他那時面對日寇的心情,與此時我面對蒙古人的心情,其實是一樣的啊。
文天祥披好衣服,走出了帳篷。
對于文忠的記憶為什麼會跑到他腦海裡,是不是傳說中的借屍還魂,他依然沒有頭緒。
但是此時,他深深理解了,文忠在生命最後那一刻所表現出來的不屈。
正是同樣的不屈精神,支撐着百丈嶺上的所有人。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無論曆史被人怎樣修改,任那些心懷叵測的人将黑的抹成白的,用墨寫的謊言來遮蓋血淋淋的事實,那股充斥期間的不屈,卻永遠塗抹不掉。
一群群光頭士兵簌擁在不遠處一個山洞口,那個洞穴冒着淡淡的黑煙。
山風吹過,黑煙散開,一股硫磺的味道順着風向鑽進鼻孔。
看熱鬧的士兵見丞相來了,紛紛讓開一條通道。
山洞口,一個烏眉皂眼的人嘿嘿笑着,露出一口整齊的白牙。
是箫資,文天祥費了好大力氣才認出對方的身份。
沒等他發問,被熏成烤豬臉的箫資大叫一聲,躬身鑽進了山洞,很快,捧着幾塊燒得焦黑的石頭鑽了出來。
獻寶般将石頭舉到文天祥面前,興奮地叫道,“丞相,行了,行了,我成功了”。
“箫參軍,成了什麼,慢慢說”,匆忙趕過來的杜浒用力拽了拽箫資的衣服,大聲提醒。
興奮過頭的箫書吏此時才發現自己在丞相大人面前失禮,聲音停了停,盡力壓抑着内心的喜悅解釋道,“我是文職,大夥整軍的事情,我幫不上忙。
所以就琢磨着昨天丞相給咱們畫得那些圖,其中轟天雷那頁,邊角上火藥的制法與配方和軍中常用的不太一樣。
所以我就找了些硝石、硫磺和木炭試了試,沒想到,這東西勁兒如此之大,險些要了我們幾個的命”。
忙碌了一夜的他吃過早飯後,終于沉沉睡去,眉頭擰做一團,好像在夢中,還想未來的安排。
幾個前來訴苦的文職在帳篷口探了探腦袋,猶豫着退了出去。
他們皆是剃發令的反對者,被杜浒逼得緊了,所以跑到文天祥這裡為頭發求情。
看着文天祥那光溜溜發着青光的秃腦袋,衆人知道事情已成定局,悄悄地走開。
“丞相太累了,我輩不該以這些小事讓他為難”,一個幕僚打扮的人摘下髒兮兮的峨冠,将一頭梳理得整整齊齊的頭發暴露在空氣中。
“丞相剃,咱們也剃,别打擾丞相了,讓他多睡會兒。
自大軍入贛以來,丞相就沒睡過好覺”,有人突然良心發現,感慨了幾聲,戀戀不舍地向山溪邊的剃頭擔子走去。
山溪邊,士兵們拍着隊,一個接一個等待杜浒安排的軍官替他們斷發。
已經替完了頭發的士卒彼此摸摸對方的腦袋,發出了一陣陣憨厚的笑聲。
他們不是士大夫,沒那麼多講究。
上邊說剃了頭,好打仗,大夥就替呗。
光頭好,涼快,還省得将來戰場上被蒙古鞑子揪住頭發。
文天祥并沒睡實,隐隐約約,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另一個世界,又成了那個以文少保為偶像的文忠,1937年,亂亂地跟着人流逃離中央大學。
同學們紛紛南下,隻有他,毅然選擇了北上。
在八路軍中,無數艱苦而快樂的日子。
炒制熟鐵,修複槍械,自制土車床,自制迫擊炮。
日寇大舉進攻黃崖洞,文忠與同伴失散,憑險固守。
一個個穿着蒙古盔甲的日本兵倒在被文忠擊斃,打光了最後一顆子彈,文忠面對着一群撲上來準備活捉他的蒙古武士,拉響了手雷。
沒有恐懼,沒有疼痛,有的隻是對侵略者的輕蔑。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手榴彈“轟”地一聲炸裂,文忠看到自己驕傲的靈魂。
“轟”,一聲巨響将文天祥從夢中驚醒,他一個箭步竄向帳篷口,憑借直覺去摸放在那裡的步槍。
一把摸了個空,才反映過己是文天祥,現在是宋朝,還是突火槍的年代。
剛才那聲炮響也不會是敵襲,蒙古人現在用的最多是投機器,不是火炮。
他那時面對日寇的心情,與此時我面對蒙古人的心情,其實是一樣的啊。
文天祥披好衣服,走出了帳篷。
對于文忠的記憶為什麼會跑到他腦海裡,是不是傳說中的借屍還魂,他依然沒有頭緒。
但是此時,他深深理解了,文忠在生命最後那一刻所表現出來的不屈。
正是同樣的不屈精神,支撐着百丈嶺上的所有人。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無論曆史被人怎樣修改,任那些心懷叵測的人将黑的抹成白的,用墨寫的謊言來遮蓋血淋淋的事實,那股充斥期間的不屈,卻永遠塗抹不掉。
一群群光頭士兵簌擁在不遠處一個山洞口,那個洞穴冒着淡淡的黑煙。
山風吹過,黑煙散開,一股硫磺的味道順着風向鑽進鼻孔。
看熱鬧的士兵見丞相來了,紛紛讓開一條通道。
山洞口,一個烏眉皂眼的人嘿嘿笑着,露出一口整齊的白牙。
是箫資,文天祥費了好大力氣才認出對方的身份。
沒等他發問,被熏成烤豬臉的箫資大叫一聲,躬身鑽進了山洞,很快,捧着幾塊燒得焦黑的石頭鑽了出來。
獻寶般将石頭舉到文天祥面前,興奮地叫道,“丞相,行了,行了,我成功了”。
“箫參軍,成了什麼,慢慢說”,匆忙趕過來的杜浒用力拽了拽箫資的衣服,大聲提醒。
興奮過頭的箫書吏此時才發現自己在丞相大人面前失禮,聲音停了停,盡力壓抑着内心的喜悅解釋道,“我是文職,大夥整軍的事情,我幫不上忙。
所以就琢磨着昨天丞相給咱們畫得那些圖,其中轟天雷那頁,邊角上火藥的制法與配方和軍中常用的不太一樣。
所以我就找了些硝石、硫磺和木炭試了試,沒想到,這東西勁兒如此之大,險些要了我們幾個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