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劉邦成功之謎

關燈
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就是我向你推薦的時候,我講的是他的才能,而陛下現在責備我的,是講的他的德行,這個才和德那可是兩個概念,有才的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也不一定有才,而我們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态,我們現在是一個非常艱難困苦,需要突出重圍,走向勝利的這樣一個階段,我們更應該看重的是才。

     但是劉邦還是把陳平叫來了。

    又問他,說先生原來事魏王,後來離開魏王事項王,現在離開項王又來跟着我走,先生的心是不是太多了一點,陳平這樣回答他,他說是的,我原來是追随魏王,但是我的計謀,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隻好去投奔項王,項王同樣是這樣,言不聽,畫不從,而我又聽說大王你廣納人才,求賢若渴,是一個會用人,敢用人的人,我才來投奔大王,我陳平是光着身子,一無所有,一文不名,來到大王軍中的,我如果不接受人家的贈送,不收一點禮金,我連吃飯的錢都沒有。

    我現在向大王提出了很多的建議,大王覺得我這些建議是可以用的,請大王采納。

    如果大王覺得我的這些建議,我的這些計策,我的這些謀劃,是沒有用的,他們送給我的禮金還在,我原封璧還,從此告辭,行不行?劉邦說,對不起,我錯了,寡人錯了。

    寡人慢待先生了,請先生不要介意,請先生繼續留在寡人軍中,用人不疑。

     那麼正是由于劉邦的這樣一種信任,陳平願意為劉邦效力。

    劉邦和陳平有個談話,劉邦說,你看我們現在和項羽處于這樣一個膠着的狀态,誰也吃不掉誰,這樣天下何日能夠安定呢?請先生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夠出奇制勝,盡快地結束這場戰争呢?陳平說,我陳平原來在項王手下當差,我很了解項王,請讓我來給大王分析一下,項王這個人是很高貴的,是很講道德的,也是很講禮數的,因為項羽是一個貴族出身的人,他待人接物,他是按照貴族的那一套,恭恭敬敬、彬彬有禮、客客氣氣,所以那些有道德的,那些高風亮節的,那些看重自己身份名譽,愛惜羽毛的人,都集結在項羽的麾下,這些人雖然對項王忠心耿耿,但是項王這個人多疑,他是跟劉邦剛好是相反的,劉邦是用人不疑,他是疑心重重,我們可以使反間計,讓項王不再信任這些人,砍掉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嗎?劉邦說這個主意好,這是好主意,那就請陳先生來操作吧。

    這個費用就沒有問題了,馬上撥款,黃金四萬斤,大家注意不是金子,是銅啊,四萬斤金子那還得了?實際上那個時候講的黃金就是銅,黃銅,黃銅四萬斤,交給陳平,這些錢就交給你了,随便你怎麼用,不問出入,什麼叫不問出入呢?就是不報銷,不審計,你愛怎麼花怎麼花,你隻要跟我把項羽搞掂了,節約歸己,這是當時這種特殊情況下的一種特殊措施,表示劉邦對陳平的信任。

     劉邦用人的第七個特點是論功行賞。

    我們前面講過了,你要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時呢也應該獎勵,因為獎勵是對一個人才貢獻的實實在在的肯定。

    不能老拿好話甜和人,說你這個人不錯啊,你可是人才難得,你是我們的骨幹,一分錢不給,這個不行,有貢獻你就得獎勵,獎勵你要獎勵得合适,确實是工作做得好,貢獻大的,你要多獎,做得一般地,一般地獎,做得差的,不獎,甚至罰,你要賞罰分明,劉邦奪取天下以後,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獎賞這些功臣們。

    先是大家開會讨論,那還有個譜?所有人發言都是我功勞最大,沒有一個人說自己功勞最小的,而且說得是頭頭是道,如數家珍,也都是事實。

    最後劉邦裁定,蕭何第一。

     這個蕭何第一的裁定裁出來以後,所有的人都不服氣,于是大家都跑到劉邦那兒去提意見,說陛下這樣好像不合适吧,我們這些人可都是浴血奮戰出生入死,我們是提着腦袋給你打江山的。

    我們在前方厮殺的時候,那個蕭何在幹什麼?蕭何是待在家裡面,管管賬本子,管管糧草,管管後勤,做兩件衣服,怎麼他的功勞第一呢?劉邦說,諸位知道什麼叫打獵嗎?知道啊,這都是将軍,将軍誰不會打獵,知道知道,劉邦又問,那諸位知道獵狗嗎?知道啊,那好了,請大家想一想,我們打獵的時候,追兔子的是誰?獵狗啊,對,誰讓獵狗去追兔子的,獵人啊,對,你們就是追兔子的,蕭何呢?是讓你們追兔子的。

    所以蕭何是“功人”,你們隻能算“功狗”,原文如此,原文就是“功狗”兩個字,“功狗”這個詞也是從這兒來的,實際上我們現在都知道功臣,不知道“功狗”,還有“功狗”。

     劉邦這麼說,大家其實還是不服氣,大家心裡想,就算我們是“功狗”,那“功人”也不是蕭何,也是皇上啊,對不對。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定蕭何為第一功臣呢?這個裡面當然有一個親疏的問題,蕭何是原來沛縣的人,跟劉邦一起起義的,有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