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劉邦成功之謎
關燈
小
中
大
劉邦勝利以後,曾經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大家一起讨論一個問題,劉邦提出來說,請大家說一說,我和項羽争奪天下,為什麼最後天下是我的?項羽丢了呢?你們大家都說真話,不要隐瞞朕,全部要說實話。
這時候就有兩位大臣,一位叫高起,一位叫王陵,就出列說實話了,說我們認為,陛下這個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項羽這個人仁而愛人,很仁厚,也很體貼人,這是實話了,當着劉邦說,但是為什麼像陛下這樣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個仁而愛人的項羽丢了天下,我們認為是這個原因,陛下每打下一個地方,就把這個地方分給那些功臣,得到了什麼好處呢?也分給我們大家,所以我們樂意擁護您,您就得了天下。
劉邦說,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你們看到一方面,沒看到另外一方面,他說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張良,在指揮部制定戰略方針,然後指揮遠方的戰場,取得勝利這個方面我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賞,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就是治理一個國家,保證後勤的供應,這個我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帶領這個軍隊去作戰,每戰必勝,這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是我們當今天下的人傑,可是這三個人都能為我所用,所以我能夠奪取天下。
項羽呢?那邊隻有一個範增,他還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劉邦認為,這是他奪取勝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劉邦看來,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劉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領導藝術,我總結了八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也是我們講到領導藝術的時候,經常要說的一個詞,但是我們要分析一下,什麼叫知人善任?我認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當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聰明。
這個是很難,确實很難。
而劉邦卻恰恰是有一個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呢?是調動部下的積極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屬都有什麼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麼性格,有什麼特征,有什麼長處,有什麼短處,放在什麼位置上最合适。
這個是一個領導最大的才能,領導不是說要自己親自去做什麼事,事必躬親的領導絕非好領導,作為一個領導,你隻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們放在适當的位置上,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你的事業就成功了。
這個根本道理劉邦懂,所以劉邦就成為他這個集團的一個核心。
孔子治理國家講施政,他有這樣一句話,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麼叫北辰呢,就是北極星,衆星拱之,你看我們北極星,北極星是永遠不動的,北極星外面是北鬥七星,圍繞着北極星旋轉,北鬥七星是動的,北極星是不動的,領導核心就是個不動的,讓别人動起來。
劉邦就是他們這個軍事集團的北極星。
蕭何,張良、韓信、陳平、樊哙、周勃、曹參這些人就是他的北鬥七星。
所以劉邦能夠取得成功。
第二個特點是不拘一格,一個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會有知人之明,一個連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難了解别人。
劉邦由于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
而且他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劉邦的隊伍裡面什麼人都有,我們來看劉邦是一個什麼樣的隊伍。
在劉邦這個隊伍裡,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樊哙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
可以說是什麼人都有。
然後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是一個雜牌軍,是一個草頭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這叫什麼呢?這就叫不拘一格,這是劉邦用人的第二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招降納叛,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你願意,歡迎,歡迎。
比方說韓信,比方說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陳平走的路更多,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發揮作用投奔項王,不能發揮作用再投奔漢王,當時陳平來投奔劉邦的時候,他是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于是劉邦“大悅之”,非常高興,然後問他說,陳先生在項羽那裡擔任的什麼職務呢?陳平說,都尉,劉邦說,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他做都尉。
任命以後,輿論嘩然,很多劉邦軍隊裡面的老資格的将領不服。
就開始嘀嘀咕咕了,說我們大王也真有意思啊,項羽那邊一個逃兵,
這時候就有兩位大臣,一位叫高起,一位叫王陵,就出列說實話了,說我們認為,陛下這個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項羽這個人仁而愛人,很仁厚,也很體貼人,這是實話了,當着劉邦說,但是為什麼像陛下這樣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個仁而愛人的項羽丢了天下,我們認為是這個原因,陛下每打下一個地方,就把這個地方分給那些功臣,得到了什麼好處呢?也分給我們大家,所以我們樂意擁護您,您就得了天下。
劉邦說,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你們看到一方面,沒看到另外一方面,他說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張良,在指揮部制定戰略方針,然後指揮遠方的戰場,取得勝利這個方面我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賞,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就是治理一個國家,保證後勤的供應,這個我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衆,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帶領這個軍隊去作戰,每戰必勝,這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是我們當今天下的人傑,可是這三個人都能為我所用,所以我能夠奪取天下。
項羽呢?那邊隻有一個範增,他還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劉邦認為,這是他奪取勝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劉邦看來,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劉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領導藝術,我總結了八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也是我們講到領導藝術的時候,經常要說的一個詞,但是我們要分析一下,什麼叫知人善任?我認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當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聰明。
這個是很難,确實很難。
而劉邦卻恰恰是有一個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個領導最重要的才能是什麼呢?是調動部下的積極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屬都有什麼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麼性格,有什麼特征,有什麼長處,有什麼短處,放在什麼位置上最合适。
這個是一個領導最大的才能,領導不是說要自己親自去做什麼事,事必躬親的領導絕非好領導,作為一個領導,你隻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們放在适當的位置上,讓他們最大限度地、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作用,你的事業就成功了。
這個根本道理劉邦懂,所以劉邦就成為他這個集團的一個核心。
孔子治理國家講施政,他有這樣一句話,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麼叫北辰呢,就是北極星,衆星拱之,你看我們北極星,北極星是永遠不動的,北極星外面是北鬥七星,圍繞着北極星旋轉,北鬥七星是動的,北極星是不動的,領導核心就是個不動的,讓别人動起來。
劉邦就是他們這個軍事集團的北極星。
蕭何,張良、韓信、陳平、樊哙、周勃、曹參這些人就是他的北鬥七星。
所以劉邦能夠取得成功。
第二個特點是不拘一格,一個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會有知人之明,一個連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難了解别人。
劉邦由于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
而且他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劉邦的隊伍裡面什麼人都有,我們來看劉邦是一個什麼樣的隊伍。
在劉邦這個隊伍裡,張良是貴族,陳平是遊士,蕭何是縣吏,樊哙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婁敬是車夫,彭越是強盜,周勃是吹鼓手,韓信是待業青年。
可以說是什麼人都有。
然後劉邦把他們組合起來,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說他是一個雜牌軍,是一個草頭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這叫什麼呢?這就叫不拘一格,這是劉邦用人的第二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招降納叛,劉邦的隊伍裡面,有很多人原來曾經是在項羽手下當差的,因為在項羽的部隊裡面待不下去跑過來投奔劉邦,劉邦敞開大門,一視同仁表示歡迎,你願意,歡迎,歡迎。
比方說韓信,比方說陳平,韓信原來是項羽手下的人,因為在項羽手下不能發揮作用,來投奔劉邦,陳平走的路更多,陳平原來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發揮作用投奔項王,不能發揮作用再投奔漢王,當時陳平來投奔劉邦的時候,他是從項羽的軍中逃出來,于是劉邦“大悅之”,非常高興,然後問他說,陳先生在項羽那裡擔任的什麼職務呢?陳平說,都尉,劉邦說,好,你在我這兒還當都尉,馬上任命他做都尉。
任命以後,輿論嘩然,很多劉邦軍隊裡面的老資格的将領不服。
就開始嘀嘀咕咕了,說我們大王也真有意思啊,項羽那邊一個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