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劉邦崛起之謎
關燈
小
中
大
氣,他不叫不服氣,叫不服周,不服周,老子就是不服周。
就是不服這個周,所以他就自強不息,拼命地擴張自己。
當時楚王是有一個家族的這樣一個傳統是,七年不出兵是奇恥大辱,經常發動戰争的,最後成為南方之強。
在楚人看來的統一中國的應該是我們楚人,而不是秦老西,他不服。
所以,楚人流傳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就說哪怕我楚國隻剩下三戶人家,我也要把你秦國滅了,非滅你不可。
所以範增說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你又在楚國原來的地方發動這樣一個起義,你就應該請一位楚王的後代來做領袖。
但是陳勝沒有這樣做,所以他必然失敗,因此請項梁你這樣做。
項梁說這個建議有道理。
因為這樣一種造反起義,他确實需要有一種精神上的、輿論上的号召和支持,于是就到處去找,看有沒有楚王的後代,七找八找找到一個放羊娃,這個放羊娃的名字叫做心,就是這個心。
據說是楚懷王的孫子,他說這個好,為什麼?楚懷王當年到秦國以後被秦國扣留下來,死在秦國的,楚人都很懷念他,現在把他孫子給找出來了,所以立他為楚懷王,還叫懷王,作為起義軍聯盟的名義上的領袖。
公元前208年,陳勝起義暫時遭到挫折後,由楚國舊貴族出身的項梁領導的一支義軍,在聽取了謀士範增的建議後,立原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楚懷王。
楚懷王也當仁不讓地行使了其領導權,決定各路諸侯出兵滅秦,命令項羽北上救趙,派劉邦西進關中,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這不明擺着就是偏劉邦嗎,為什麼會這樣?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當時讨論這個戰略決策的時候,有很多的諸侯,說我們現在要打秦國,誰願意去啊?誰都不願意去。
因為秦國當時非常強大,誰都不願意去打頭陣。
打頭陣是做炮灰,會打仗的人都知道,兩軍交戰,沖鋒沖過去,第一排死掉了,最後後面的軍隊過去拔旗子,他摘取勝利的果實,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去。
隻有兩個人願意去,劉邦、項羽。
這是第一個原因。
那麼在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什麼要選擇劉邦呢?是因為大家都有一個意見,項羽這個人太殘暴了,打仗是很能打,但是他每打到一個地方,打下一座城池以後屠城,他就是不管你是投降還是沒投降,是怎麼來的,他打進去把一城的人都殺光,然後敵軍投降的這些俘虜全部活埋。
一路走就是燒殺掠搶,奸淫婦女,這個軍紀實在是太惡劣了,大家說還是要有一個忠厚厚道人,做人要厚道,要有一個厚道人去打秦國,這樣秦的軍民他就不會頑抗,一想來一個厚道人,可能還對我們有一些什麼好處,可能就投降了,這樣就比較容易打下來,所以不讓項羽去打秦,讓劉邦去打。
由此我們就得出劉邦能夠崛起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實力雖弱,膽子大。
劉邦西進也不順利,但是他這個時候身邊來了一個重要的人,這個人叫做郦其食。
郦其食這個人是陳留高陽人,陳留在哪裡呢?就是現在河南省的陳留縣,郦其食是陳留高陽人,60歲,身高八尺,非常狂妄,誰都不放在眼裡,一縣的人都稱他為狂生,但是這是一個有計謀的人,他一直在關注國家形勢的變化。
當時起義軍一撥一撥從陳留過進,因為陳留是一個兵家必争之地,義軍今天這一撥來了,明天那一撥來了。
郦其食經過觀察發現這些将領都不行,惟獨對劉邦情有獨鐘,他覺得劉邦這個人能成大事。
郦其食見劉邦的故事有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都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上,那麼第一個版本是這樣的。
劉邦的軍隊來到陳留的時候,郦其食就去找劉邦軍隊裡邊的一個下級軍官,這個人跟郦其食是認識的。
郦其食就說,他說我想投靠劉邦,請你去幫我說一說,你怎麼說呢?你就說,這個陳留縣有一個叫郦其食的人,所有的人都說他是個狂生,他自己認為他不是個狂生,你就這麼說。
這個人說不行,我不能去給你說,說你不知道,我們沛公最瞧不起的,最讨厭的,最痛恨的就是你們這些讀書人,他最讨厭讀書人,但凡有讀書人來求見他,他就要侮辱這些讀書人。
當時這個儒生也是戴冠的,儒生的冠是一個像鬥一樣的東西。
他說這些讀書人、儒生一進來,我們沛公就把他頭上鬥一樣的冠拿下來撒尿,最瞧不起讀書人。
不能說,說你是儒生的話,他肯定不見。
郦其食說,不管,你就去說。
這個人就如實對劉邦說了,劉邦還果然就召見了他。
召見的時候劉邦在幹什麼?在洗腳,坐在床上,伸開兩條腿,讓兩個女孩子一邊一個在給他洗腳。
可能還估計做點足底按摩,就跟現在足浴一樣,我估計是這樣,大大咧咧的。
郦其食走進去昂然而入,長揖不拜。
這個按規矩本來應該是跪下來要拜的,但是他不拜,長揖,說沛公,你是想幫助暴秦的吧,你的打算是要幫助秦的吧。
劉邦說,豎儒,豎儒是個罵人的話,豎是什麼?奴才,你這個奴才書呆子,亂講,我是打秦國的,我怎麼會是幫秦國的呢?郦其食說,那就不對了,如果你是想滅秦的,想奪得天下的,怎麼能用這種态度見我老人家。
劉邦說,對不起,把兩個足底按摩的小妹,趕出去,然後把衣服穿起來,把鞋子穿起來,郦先生請坐。
這是郦其食見劉邦的第一個版本。
郦其食見劉邦還有第二個版本,這個版本是什麼樣的?這個版本是這樣說的,說是沒
就是不服這個周,所以他就自強不息,拼命地擴張自己。
當時楚王是有一個家族的這樣一個傳統是,七年不出兵是奇恥大辱,經常發動戰争的,最後成為南方之強。
在楚人看來的統一中國的應該是我們楚人,而不是秦老西,他不服。
所以,楚人流傳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就說哪怕我楚國隻剩下三戶人家,我也要把你秦國滅了,非滅你不可。
所以範增說在這樣一個情況下,你又在楚國原來的地方發動這樣一個起義,你就應該請一位楚王的後代來做領袖。
但是陳勝沒有這樣做,所以他必然失敗,因此請項梁你這樣做。
項梁說這個建議有道理。
因為這樣一種造反起義,他确實需要有一種精神上的、輿論上的号召和支持,于是就到處去找,看有沒有楚王的後代,七找八找找到一個放羊娃,這個放羊娃的名字叫做心,就是這個心。
據說是楚懷王的孫子,他說這個好,為什麼?楚懷王當年到秦國以後被秦國扣留下來,死在秦國的,楚人都很懷念他,現在把他孫子給找出來了,所以立他為楚懷王,還叫懷王,作為起義軍聯盟的名義上的領袖。
公元前208年,陳勝起義暫時遭到挫折後,由楚國舊貴族出身的項梁領導的一支義軍,在聽取了謀士範增的建議後,立原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楚懷王。
楚懷王也當仁不讓地行使了其領導權,決定各路諸侯出兵滅秦,命令項羽北上救趙,派劉邦西進關中,并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這不明擺着就是偏劉邦嗎,為什麼會這樣?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當時讨論這個戰略決策的時候,有很多的諸侯,說我們現在要打秦國,誰願意去啊?誰都不願意去。
因為秦國當時非常強大,誰都不願意去打頭陣。
打頭陣是做炮灰,會打仗的人都知道,兩軍交戰,沖鋒沖過去,第一排死掉了,最後後面的軍隊過去拔旗子,他摘取勝利的果實,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去。
隻有兩個人願意去,劉邦、項羽。
這是第一個原因。
那麼在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什麼要選擇劉邦呢?是因為大家都有一個意見,項羽這個人太殘暴了,打仗是很能打,但是他每打到一個地方,打下一座城池以後屠城,他就是不管你是投降還是沒投降,是怎麼來的,他打進去把一城的人都殺光,然後敵軍投降的這些俘虜全部活埋。
一路走就是燒殺掠搶,奸淫婦女,這個軍紀實在是太惡劣了,大家說還是要有一個忠厚厚道人,做人要厚道,要有一個厚道人去打秦國,這樣秦的軍民他就不會頑抗,一想來一個厚道人,可能還對我們有一些什麼好處,可能就投降了,這樣就比較容易打下來,所以不讓項羽去打秦,讓劉邦去打。
由此我們就得出劉邦能夠崛起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實力雖弱,膽子大。
劉邦西進也不順利,但是他這個時候身邊來了一個重要的人,這個人叫做郦其食。
郦其食這個人是陳留高陽人,陳留在哪裡呢?就是現在河南省的陳留縣,郦其食是陳留高陽人,60歲,身高八尺,非常狂妄,誰都不放在眼裡,一縣的人都稱他為狂生,但是這是一個有計謀的人,他一直在關注國家形勢的變化。
當時起義軍一撥一撥從陳留過進,因為陳留是一個兵家必争之地,義軍今天這一撥來了,明天那一撥來了。
郦其食經過觀察發現這些将領都不行,惟獨對劉邦情有獨鐘,他覺得劉邦這個人能成大事。
郦其食見劉邦的故事有兩個版本,這兩個版本都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上,那麼第一個版本是這樣的。
劉邦的軍隊來到陳留的時候,郦其食就去找劉邦軍隊裡邊的一個下級軍官,這個人跟郦其食是認識的。
郦其食就說,他說我想投靠劉邦,請你去幫我說一說,你怎麼說呢?你就說,這個陳留縣有一個叫郦其食的人,所有的人都說他是個狂生,他自己認為他不是個狂生,你就這麼說。
這個人說不行,我不能去給你說,說你不知道,我們沛公最瞧不起的,最讨厭的,最痛恨的就是你們這些讀書人,他最讨厭讀書人,但凡有讀書人來求見他,他就要侮辱這些讀書人。
當時這個儒生也是戴冠的,儒生的冠是一個像鬥一樣的東西。
他說這些讀書人、儒生一進來,我們沛公就把他頭上鬥一樣的冠拿下來撒尿,最瞧不起讀書人。
不能說,說你是儒生的話,他肯定不見。
郦其食說,不管,你就去說。
這個人就如實對劉邦說了,劉邦還果然就召見了他。
召見的時候劉邦在幹什麼?在洗腳,坐在床上,伸開兩條腿,讓兩個女孩子一邊一個在給他洗腳。
可能還估計做點足底按摩,就跟現在足浴一樣,我估計是這樣,大大咧咧的。
郦其食走進去昂然而入,長揖不拜。
這個按規矩本來應該是跪下來要拜的,但是他不拜,長揖,說沛公,你是想幫助暴秦的吧,你的打算是要幫助秦的吧。
劉邦說,豎儒,豎儒是個罵人的話,豎是什麼?奴才,你這個奴才書呆子,亂講,我是打秦國的,我怎麼會是幫秦國的呢?郦其食說,那就不對了,如果你是想滅秦的,想奪得天下的,怎麼能用這種态度見我老人家。
劉邦說,對不起,把兩個足底按摩的小妹,趕出去,然後把衣服穿起來,把鞋子穿起來,郦先生請坐。
這是郦其食見劉邦的第一個版本。
郦其食見劉邦還有第二個版本,這個版本是什麼樣的?這個版本是這樣說的,說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