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韓信成敗之謎
關燈
小
中
大
候就出現了我們這個系列講座前面一開始就講到的那一幕,就是韓信準備把監獄的人放出來去攻打皇宮,擒拿或者謀殺呂後。
這個時候呂後就采納了蕭何的建議,騙韓信說,前方傳來捷報,皇上在邊境大勝,群臣都要進宮去祝賀,你雖然現在是生病,但是這樣的大事,你也勉勉強強地要去祝賀一下。
于是韓信就去祝賀,于是就被擒拿,就被呂後殺死在長樂宮鐘室。
一個戰功顯赫,為大漢王朝的建立曾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最終也沒有逃脫“功臣末路斷頭顱”的悲劇。
公元前196年,就在漢高祖劉邦帶兵讨伐巨鹿郡守陳豨時,呂後以韓信“判亂”為名,将他殺死在長樂宮鐘室。
當劉邦得知韓信死的消息時,他是什麼樣的心情?劉邦是如何處置曾經鼓動韓信造反的蒯通的? 這是本案最後一個謎團。
劉邦從前方回到京城以後,呂後向他報告,韓信被我殺了,劉邦的态度,司馬遷用了這幾個字來形容叫“且喜且憐之”,司馬遷是非常地偉大,他往往幾個字就傳神了,又高興,又同情,又歎息,又可惜,非常準确地說出了劉邦的矛盾心理和微妙心理。
因為韓信畢竟是劉邦的愛将,兩個人一起出生入死這麼多年,你說一點感情沒有這是講不通的。
當然劉邦脫下自己的衣服給韓信穿,推出自己的飯菜給韓信吃,這帶有收買人心的成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做秀,不能不承認他不是沒有做秀的成分,但是老實說有時候秀做多了,也能有點感情,日久生情的事,假戲真做,做着做着就做成真的了,何況劉邦确實賞識韓信,韓信也确實是優秀的人才,也确實是功高蓋世。
所以他得到韓信的死信以後,他的心情是非常地複雜,是又高興,又覺得可惜,于是劉邦就問呂後,說韓信臨死之前有什麼遺言嗎?呂後說,他說了一句話,我悔不聽蒯通之計。
劉邦說,我知道了,這個人就是齊國的一個辯士,然後傳令,給我把這個人找來。
找來劉邦就問,蒯通,聽說你鼓動韓信自立為王,是不是有這個事兒?蒯通說,是啊,那個小子不聽我的,他要是聽了我的,他今天會這樣,你還能活着嗎?劉邦說,“烹之”,給我扔油鍋裡去,蒯通就大喊一聲,“冤枉”,劉邦說,回來,明明是你教他造反,我殺你,你怎麼冤枉啊?蒯通說,秦王朝王綱解鈕,天下大亂,所有的豪傑風起雲湧,舉兵滅秦,這個時候天下是一個什麼樣的形勢呢?蒯通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就是秦王朝丢掉了自己的梅花鹿,天下的英雄都來追逐他,在這個時候誰的個子高,腿長,跑得快,誰就抓到鹿了,這就是“逐鹿中原”的出處,所以“逐鹿中原”就是這個意思。
那時候都是自由競争,誰都有資格去競争,誰都有可能勝利,所以誰的身邊都有一幫人馬幫助他們,這些人去幫助這些英雄的時候,他們隻知道自己的君主,不知道有别的君主的,我那個時候是幫韓信,我當然隻知道韓信,我不知道陛下,這叫做“各為其主”,這就是忠心耿耿,我怎麼不對?再說,在那個時候,天底下磨快了刀子,想幹陛下幹的那些事的人還少嗎?陛下難道能夠把這些人都抓來殺了?劉邦說,“置之”,放了他,說得對啊,所以劉邦不是糊塗人,劉邦是個明白人,劉邦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蒯通雖然鼓動過韓信謀反,但是蒯通說得有道理,劉邦就把他放了,這就是劉邦的過人之處,所以劉邦最後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那是有道理、有原因的。
劉邦在楚國的邊境上逮捕了韓信以後,把韓信貶為淮陰侯,劉邦經常找他聊天。
有一次劉邦就問韓信:說韓信,你看看我要是帶兵打仗能帶多少人馬?韓信說十萬,那要是你帶兵打仗你能帶多少人馬呢?韓信說,多多益善。
就是說我帶多少人都可以帶,我帶的兵越多越好。
劉邦說,呵呵,奇怪了,我就隻能帶十萬人,你是多多益善,你怎麼被我抓起來了?韓信說,陛下雖不善将兵,你雖然是不善于帶兵的,但是善于将将,你雖然不會帶兵,你會帶将啊,所以帶将的才是最大的人才。
韓信,一代名将,曠世功臣。
他在困境中掙紮,在草莽中崛起,在戰鬥中奮進,在勝利中沉淪。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韓信在最能夠背叛劉邦的時候忠貞不貳,在最不可能反叛的時候卻涉嫌謀反。
有專家據此認為,有勇有謀的韓信不會出此昏招,但也有人認為他是被步步緊逼,無路可退,才出此下策。
韓信到底是否謀反,為何而反,至今還有争論,但這也許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韓信作為我們民族英雄時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負重,他的自強不息,他的叱咤風雲,甚至他的猶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記憶。
他的功過,自有後人評說。
這個時候呂後就采納了蕭何的建議,騙韓信說,前方傳來捷報,皇上在邊境大勝,群臣都要進宮去祝賀,你雖然現在是生病,但是這樣的大事,你也勉勉強強地要去祝賀一下。
于是韓信就去祝賀,于是就被擒拿,就被呂後殺死在長樂宮鐘室。
一個戰功顯赫,為大漢王朝的建立曾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最終也沒有逃脫“功臣末路斷頭顱”的悲劇。
公元前196年,就在漢高祖劉邦帶兵讨伐巨鹿郡守陳豨時,呂後以韓信“判亂”為名,将他殺死在長樂宮鐘室。
當劉邦得知韓信死的消息時,他是什麼樣的心情?劉邦是如何處置曾經鼓動韓信造反的蒯通的? 這是本案最後一個謎團。
劉邦從前方回到京城以後,呂後向他報告,韓信被我殺了,劉邦的态度,司馬遷用了這幾個字來形容叫“且喜且憐之”,司馬遷是非常地偉大,他往往幾個字就傳神了,又高興,又同情,又歎息,又可惜,非常準确地說出了劉邦的矛盾心理和微妙心理。
因為韓信畢竟是劉邦的愛将,兩個人一起出生入死這麼多年,你說一點感情沒有這是講不通的。
當然劉邦脫下自己的衣服給韓信穿,推出自己的飯菜給韓信吃,這帶有收買人心的成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做秀,不能不承認他不是沒有做秀的成分,但是老實說有時候秀做多了,也能有點感情,日久生情的事,假戲真做,做着做着就做成真的了,何況劉邦确實賞識韓信,韓信也确實是優秀的人才,也确實是功高蓋世。
所以他得到韓信的死信以後,他的心情是非常地複雜,是又高興,又覺得可惜,于是劉邦就問呂後,說韓信臨死之前有什麼遺言嗎?呂後說,他說了一句話,我悔不聽蒯通之計。
劉邦說,我知道了,這個人就是齊國的一個辯士,然後傳令,給我把這個人找來。
找來劉邦就問,蒯通,聽說你鼓動韓信自立為王,是不是有這個事兒?蒯通說,是啊,那個小子不聽我的,他要是聽了我的,他今天會這樣,你還能活着嗎?劉邦說,“烹之”,給我扔油鍋裡去,蒯通就大喊一聲,“冤枉”,劉邦說,回來,明明是你教他造反,我殺你,你怎麼冤枉啊?蒯通說,秦王朝王綱解鈕,天下大亂,所有的豪傑風起雲湧,舉兵滅秦,這個時候天下是一個什麼樣的形勢呢?蒯通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就是秦王朝丢掉了自己的梅花鹿,天下的英雄都來追逐他,在這個時候誰的個子高,腿長,跑得快,誰就抓到鹿了,這就是“逐鹿中原”的出處,所以“逐鹿中原”就是這個意思。
那時候都是自由競争,誰都有資格去競争,誰都有可能勝利,所以誰的身邊都有一幫人馬幫助他們,這些人去幫助這些英雄的時候,他們隻知道自己的君主,不知道有别的君主的,我那個時候是幫韓信,我當然隻知道韓信,我不知道陛下,這叫做“各為其主”,這就是忠心耿耿,我怎麼不對?再說,在那個時候,天底下磨快了刀子,想幹陛下幹的那些事的人還少嗎?陛下難道能夠把這些人都抓來殺了?劉邦說,“置之”,放了他,說得對啊,所以劉邦不是糊塗人,劉邦是個明白人,劉邦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蒯通雖然鼓動過韓信謀反,但是蒯通說得有道理,劉邦就把他放了,這就是劉邦的過人之處,所以劉邦最後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那是有道理、有原因的。
劉邦在楚國的邊境上逮捕了韓信以後,把韓信貶為淮陰侯,劉邦經常找他聊天。
有一次劉邦就問韓信:說韓信,你看看我要是帶兵打仗能帶多少人馬?韓信說十萬,那要是你帶兵打仗你能帶多少人馬呢?韓信說,多多益善。
就是說我帶多少人都可以帶,我帶的兵越多越好。
劉邦說,呵呵,奇怪了,我就隻能帶十萬人,你是多多益善,你怎麼被我抓起來了?韓信說,陛下雖不善将兵,你雖然是不善于帶兵的,但是善于将将,你雖然不會帶兵,你會帶将啊,所以帶将的才是最大的人才。
韓信,一代名将,曠世功臣。
他在困境中掙紮,在草莽中崛起,在戰鬥中奮進,在勝利中沉淪。
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韓信在最能夠背叛劉邦的時候忠貞不貳,在最不可能反叛的時候卻涉嫌謀反。
有專家據此認為,有勇有謀的韓信不會出此昏招,但也有人認為他是被步步緊逼,無路可退,才出此下策。
韓信到底是否謀反,為何而反,至今還有争論,但這也許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韓信作為我們民族英雄時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負重,他的自強不息,他的叱咤風雲,甚至他的猶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記憶。
他的功過,自有後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