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韓信身世之謎
關燈
小
中
大
,你這個家夥,個子是長得蠻高的,平時還帶把劍走來走去的,我看啊,你是個膽小鬼!他這麼一說,呼啦就圍上來一大群人看熱鬧。
這個家夥氣就更盛了,說,韓信你不是有劍嗎?你不是不怕死嗎?你要不怕死,你就拿你的劍來刺我啊!你敢給我一劍嗎?不敢吧?那你就從我兩腿之間爬過去。
大家都看着韓信。
是殺啊?還是爬啊?韓信怎麼樣呢?司馬遷用三個字來描寫:“孰視之”。
這個“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熟”是通用的。
“孰視之”就是盯着他看,看了一陣子,他把頭一低,就從這個無賴的胯下爬過去了,然後趴在地上。
看到這個場面,一市人皆笑――整個街上的人都笑,這就是有名的韓信遭受“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對一個男人來說那是奇恥大辱啊,而我們前面講過韓信是一個破落的貴族,是一個士,誰都知道一句話:“士可殺而不可辱”。
韓信為什麼接受這樣一個奇恥大辱呢?他還是不是個士?他究竟是英雄還是懦夫呢? 柏楊先生有個說法很有意思,不要認為彎下膝蓋就是懦弱,這其中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心膽俱裂,膽戰心驚,丢掉了靈魂,“撲通”一聲跪下來,這是懦夫;還有一種是先彎一下,然後往上一蹦――因為人隻有蹲下來以後才能跳得高――如果是為了将來跳得高些蹲下來一下,這是英雄。
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撲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這算是什麼?是螃蟹。
韓信肯定不是螃蟹,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引用蘇東坡一篇文章的觀點來說明。
這篇文章叫做《留侯論》,論的是誰呢?論的是張良,不是韓信。
但是《留侯論》開頭的這段話我覺得可以用在韓信身上。
這段話是這樣說的:“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匹夫見辱,拔劍而起”,就是說那些普通人、小人物,受到一點侮辱以後,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樣:拔刀子或者掏拳頭。
我說這個不算勇敢,這叫什麼?這叫魯莽,這叫盲動,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真正的大勇敢是什麼呢?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臨一件什麼事情,神色不變,并不驚慌失措,别人無緣無故把一個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氣,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
為什麼這麼說呢?“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樣的人,他懷着遠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長遠的目标,他不會為眼前的這一點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魯莽地盲動,所以有句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韓信這個時候面臨的選擇是什麼呢?要麼殺了這個家夥,要麼爬過去。
殺了這家夥的結果是什麼?你也要被殺頭,将來遠大的理想還能不能夠實現呢?不能實現了。
而一個懷有遠大理想的人是能夠忍受的。
司馬遷就是這樣的人,他遭到宮刑――這也是一個男人的奇恥大辱,是一個男人不能接受的東西――他還不是忍下來了?為什麼要忍下來?他是要完成《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
而韓信同樣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視之”――盯着那個無賴看了很久――思想鬥争很厲害,最後為了自己的遠大理想犧牲了眼前的榮辱。
我想韓信當時心裡面一定有一個聲音在對自己說,韓信啊韓信,心字頭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這就叫做忍辱負重。
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韓信是一個英雄,是一個有着遠大理想和志向的英雄。
這樣的一個英雄,絕不會滿足于那樣的生活,蠅營狗苟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他一定要有所作為!那麼,韓信有着怎樣的作為呢?他又是怎樣走上了一條新的人生道路呢? 韓信既然是英雄,而且“所挾甚大,其志甚遠”,那麼他在這個各路英雄大顯身手的時代就不會無所作為。
韓信是怎樣成為風雲人物的?他從軍後,在項羽和劉邦那裡都不得志,他的命運又是怎樣發生轉變的? 韓信終于成為一個英雄是遇到了一個時勢,這就是“時勢造英雄”。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傑在陳勝吳廣的帶動下,全部站出來和暴秦進行鬥争。
這個時候韓信的家鄉同樣發生了起義,項羽的叔叔項梁拉起了一支義軍,于是韓信“仗劍從之”――韓信拎着他的寶劍參軍了。
韓信參軍以後先跟着項梁,後來又跟着項羽,但是項羽不重視他,韓信這個時候的情況司馬遷用了四個字進行概括:“無所知名”――當時韓信還沒有什麼名氣,在項羽那兒他覺得沒有發展前途,于是又投奔了劉邦。
劉邦讓他當什麼呢?劉邦讓他當個連敖,連敖就是接待員,就是公關先生。
韓信這個人長得比較體面,是一個帥哥,做做接待工作還是不錯的。
這個時候韓信的狀态也是四個字:“未得知名”。
那麼,有一次韓信和幾個同事都犯了軍法,依法當斬,一個個拉出來殺頭。
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氣殺了十三
這個家夥氣就更盛了,說,韓信你不是有劍嗎?你不是不怕死嗎?你要不怕死,你就拿你的劍來刺我啊!你敢給我一劍嗎?不敢吧?那你就從我兩腿之間爬過去。
大家都看着韓信。
是殺啊?還是爬啊?韓信怎麼樣呢?司馬遷用三個字來描寫:“孰視之”。
這個“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熟”是通用的。
“孰視之”就是盯着他看,看了一陣子,他把頭一低,就從這個無賴的胯下爬過去了,然後趴在地上。
看到這個場面,一市人皆笑――整個街上的人都笑,這就是有名的韓信遭受“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對一個男人來說那是奇恥大辱啊,而我們前面講過韓信是一個破落的貴族,是一個士,誰都知道一句話:“士可殺而不可辱”。
韓信為什麼接受這樣一個奇恥大辱呢?他還是不是個士?他究竟是英雄還是懦夫呢? 柏楊先生有個說法很有意思,不要認為彎下膝蓋就是懦弱,這其中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心膽俱裂,膽戰心驚,丢掉了靈魂,“撲通”一聲跪下來,這是懦夫;還有一種是先彎一下,然後往上一蹦――因為人隻有蹲下來以後才能跳得高――如果是為了将來跳得高些蹲下來一下,這是英雄。
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撲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這算是什麼?是螃蟹。
韓信肯定不是螃蟹,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引用蘇東坡一篇文章的觀點來說明。
這篇文章叫做《留侯論》,論的是誰呢?論的是張良,不是韓信。
但是《留侯論》開頭的這段話我覺得可以用在韓信身上。
這段話是這樣說的:“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匹夫見辱,拔劍而起”,就是說那些普通人、小人物,受到一點侮辱以後,第一個反應就是這樣:拔刀子或者掏拳頭。
我說這個不算勇敢,這叫什麼?這叫魯莽,這叫盲動,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真正的大勇敢是什麼呢?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臨一件什麼事情,神色不變,并不驚慌失措,别人無緣無故把一個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氣,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
為什麼這麼說呢?“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樣的人,他懷着遠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長遠的目标,他不會為眼前的這一點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魯莽地盲動,所以有句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
韓信這個時候面臨的選擇是什麼呢?要麼殺了這個家夥,要麼爬過去。
殺了這家夥的結果是什麼?你也要被殺頭,将來遠大的理想還能不能夠實現呢?不能實現了。
而一個懷有遠大理想的人是能夠忍受的。
司馬遷就是這樣的人,他遭到宮刑――這也是一個男人的奇恥大辱,是一個男人不能接受的東西――他還不是忍下來了?為什麼要忍下來?他是要完成《史記》這部偉大的著作。
而韓信同樣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視之”――盯着那個無賴看了很久――思想鬥争很厲害,最後為了自己的遠大理想犧牲了眼前的榮辱。
我想韓信當時心裡面一定有一個聲音在對自己說,韓信啊韓信,心字頭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這就叫做忍辱負重。
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韓信是一個英雄,是一個有着遠大理想和志向的英雄。
這樣的一個英雄,絕不會滿足于那樣的生活,蠅營狗苟地活在這個世界上,他一定要有所作為!那麼,韓信有着怎樣的作為呢?他又是怎樣走上了一條新的人生道路呢? 韓信既然是英雄,而且“所挾甚大,其志甚遠”,那麼他在這個各路英雄大顯身手的時代就不會無所作為。
韓信是怎樣成為風雲人物的?他從軍後,在項羽和劉邦那裡都不得志,他的命運又是怎樣發生轉變的? 韓信終于成為一個英雄是遇到了一個時勢,這就是“時勢造英雄”。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傑在陳勝吳廣的帶動下,全部站出來和暴秦進行鬥争。
這個時候韓信的家鄉同樣發生了起義,項羽的叔叔項梁拉起了一支義軍,于是韓信“仗劍從之”――韓信拎着他的寶劍參軍了。
韓信參軍以後先跟着項梁,後來又跟着項羽,但是項羽不重視他,韓信這個時候的情況司馬遷用了四個字進行概括:“無所知名”――當時韓信還沒有什麼名氣,在項羽那兒他覺得沒有發展前途,于是又投奔了劉邦。
劉邦讓他當什麼呢?劉邦讓他當個連敖,連敖就是接待員,就是公關先生。
韓信這個人長得比較體面,是一個帥哥,做做接待工作還是不錯的。
這個時候韓信的狀态也是四個字:“未得知名”。
那麼,有一次韓信和幾個同事都犯了軍法,依法當斬,一個個拉出來殺頭。
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氣殺了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