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0章 國不國
關燈
小
中
大
玄武門上舞了一曲《談容娘》。
趙履溫也不甘示弱,緊跟着來了一段剛勁有力的《渾脫舞》。
有那既不會舞也不會歌的,就誦上一段經文,或者吟上一段古詩,反正挑些吉利話兒說就是了,也能得到李顯的贊揚和賞賜。
這些大臣平時都是一本正經、嚴肅謹然的模樣,這時各展才藝,有些為了讨帝後歡心,更是忸怩作态、醜态百出,就連侍候一旁的宮娥太監都忍俊不禁。
楊帆冷眼旁觀,想起那日婉兒所說的“君不君臣不臣”,不禁搖頭一歎,喃喃自語道:“眼看着,就要國将不國了……” 李顯和韋後興緻勃勃,安樂公主趁着他們的興頭,笑嘻嘻地道:“父皇,母後,還有許多大臣不曾獻技呢,可城上寒冷,站久了怕也難耐,不如接下來這拔河就從方才不曾歌舞賦詩過的大臣們選拔,讓他們活動一下也好暖暖身子。
” 李顯欣然道:“裹兒所言有理,衆位卿家,不曾歌舞賦詩的,這便出列拔河吧。
” 本來以為逃過一劫的大臣們頓時苦下臉來,可是眼見皇帝興緻勃勃,卻又不敢推脫。
城下早就做了準備,一條近四十丈長的粗大繩索擺放在地上,中間立兩杆大旗為界,那些大臣們你推我搡,不情不願地推選出一批人來,磨磨蹭蹭地下了城頭。
這些人分作兩隊撿起繩索,李顯在城頭興緻盎然,親自奪過鼓槌為他們擂鼓助威,城下這些老臣方才有資格侍立于天子身邊,大多都是年歲大的,平均年齡都在六十歲以上,其中像宰相豆盧欽望和楊再思等人都要八十高齡了。
且不說這個年代,官員大臣極重威儀,堂堂宰相撸袖子拔河供天子取樂,這與他們自己飲酒半酣,主動下場舞蹈的意義大有不同,就算是為了奉迎天子,如此高齡、又位至宰相的人,也是不應該下場的, 可是李顯一見韋後和安樂拍手叫好,生怕掃了她們的興頭,竟是并不阻攔,反而親自擂鼓助興。
拔河源于春秋戰國,古稱“牽鈎”,最初起源于楚國,到了唐朝時期已經和蹴鞠、相撲一樣,成為一項極普遍的民間運動了,不過這一次的拔河當真非同小可,因為參賽者不是身強力壯的青壯男子,而是當朝文武大員。
鼓聲一響,雙方便一聲低喝,用力技起河來,别看他們不情不願的,可是一旦真的動起手來,卻也不免起了好勝之心,雙方許多白發白須的老者,咬牙切齒,争的面紅耳赤。
雙方拉鋸般較量許久,其中一隊漸漸占了上風,不由得士氣大振,他們随着小太監喊出的号子突然用力一拉,隻聽“轟”然一聲,勝方和敗方就一齊摔倒在地上。
敗的一方摔了個狗吃屎,固然形像難看,勝的一方個個摔的仰面朝天,韋後和安樂在城頭看見,隻笑得肚子都疼了,許多宮娥太監也都成了掩嘴葫蘆。
李顯扔下鼓槌,哈哈大笑,道:“來啊,勝者一方,每人賞彩緞五匹,敗者一方……” 他還沒有說完,城下突然一陣喧嘩,許多人都圍攏過去,似乎出了什麼事情,李顯眉頭一皺,扶着碟牆向下觀望,片刻功夫,就有一個太監一陣風兒似地掠上了城頭,正是一身功夫的楊思勖。
楊思勖臉皮子發青,一上玄武門,便向李顯急急禀道:“陛下,大事不好,楊相公一跤跌倒,不省人事。
豆盧相公嗆破了額頭,血流如注。
” “什麼?” 李顯一聽,兩位年近八旬的老宰相因為拔河竟出了這樣的事故,頓時也變了臉色。
這兩個人若是出了事,隻怕他在史書上難逃一個荒唐皇帝的評語了。
李顯臉色難看地從禦座上站起,急道:“快,快帶朕去看看同,馬上傳太醫。
” 李顯随着楊思勖匆匆走下城去,韋後和安樂公主一見出了事情不由大為不悅,韋後颦起眉頭道:“真是掃心,走吧,咱們回宮。
” 安樂道:“是,女兒陪娘親說話。
”安樂攙起韋後的手臂正要下城,突然發現一道挺拔的身影正自石階一步步走下去,那背影有些寂寥,卻似大雪下的青松,有種說不出的孤傲…… P:誠求月票、推薦票! .
趙履溫也不甘示弱,緊跟着來了一段剛勁有力的《渾脫舞》。
有那既不會舞也不會歌的,就誦上一段經文,或者吟上一段古詩,反正挑些吉利話兒說就是了,也能得到李顯的贊揚和賞賜。
這些大臣平時都是一本正經、嚴肅謹然的模樣,這時各展才藝,有些為了讨帝後歡心,更是忸怩作态、醜态百出,就連侍候一旁的宮娥太監都忍俊不禁。
楊帆冷眼旁觀,想起那日婉兒所說的“君不君臣不臣”,不禁搖頭一歎,喃喃自語道:“眼看着,就要國将不國了……” 李顯和韋後興緻勃勃,安樂公主趁着他們的興頭,笑嘻嘻地道:“父皇,母後,還有許多大臣不曾獻技呢,可城上寒冷,站久了怕也難耐,不如接下來這拔河就從方才不曾歌舞賦詩過的大臣們選拔,讓他們活動一下也好暖暖身子。
” 李顯欣然道:“裹兒所言有理,衆位卿家,不曾歌舞賦詩的,這便出列拔河吧。
” 本來以為逃過一劫的大臣們頓時苦下臉來,可是眼見皇帝興緻勃勃,卻又不敢推脫。
城下早就做了準備,一條近四十丈長的粗大繩索擺放在地上,中間立兩杆大旗為界,那些大臣們你推我搡,不情不願地推選出一批人來,磨磨蹭蹭地下了城頭。
這些人分作兩隊撿起繩索,李顯在城頭興緻盎然,親自奪過鼓槌為他們擂鼓助威,城下這些老臣方才有資格侍立于天子身邊,大多都是年歲大的,平均年齡都在六十歲以上,其中像宰相豆盧欽望和楊再思等人都要八十高齡了。
且不說這個年代,官員大臣極重威儀,堂堂宰相撸袖子拔河供天子取樂,這與他們自己飲酒半酣,主動下場舞蹈的意義大有不同,就算是為了奉迎天子,如此高齡、又位至宰相的人,也是不應該下場的, 可是李顯一見韋後和安樂拍手叫好,生怕掃了她們的興頭,竟是并不阻攔,反而親自擂鼓助興。
拔河源于春秋戰國,古稱“牽鈎”,最初起源于楚國,到了唐朝時期已經和蹴鞠、相撲一樣,成為一項極普遍的民間運動了,不過這一次的拔河當真非同小可,因為參賽者不是身強力壯的青壯男子,而是當朝文武大員。
鼓聲一響,雙方便一聲低喝,用力技起河來,别看他們不情不願的,可是一旦真的動起手來,卻也不免起了好勝之心,雙方許多白發白須的老者,咬牙切齒,争的面紅耳赤。
雙方拉鋸般較量許久,其中一隊漸漸占了上風,不由得士氣大振,他們随着小太監喊出的号子突然用力一拉,隻聽“轟”然一聲,勝方和敗方就一齊摔倒在地上。
敗的一方摔了個狗吃屎,固然形像難看,勝的一方個個摔的仰面朝天,韋後和安樂在城頭看見,隻笑得肚子都疼了,許多宮娥太監也都成了掩嘴葫蘆。
李顯扔下鼓槌,哈哈大笑,道:“來啊,勝者一方,每人賞彩緞五匹,敗者一方……” 他還沒有說完,城下突然一陣喧嘩,許多人都圍攏過去,似乎出了什麼事情,李顯眉頭一皺,扶着碟牆向下觀望,片刻功夫,就有一個太監一陣風兒似地掠上了城頭,正是一身功夫的楊思勖。
楊思勖臉皮子發青,一上玄武門,便向李顯急急禀道:“陛下,大事不好,楊相公一跤跌倒,不省人事。
豆盧相公嗆破了額頭,血流如注。
” “什麼?” 李顯一聽,兩位年近八旬的老宰相因為拔河竟出了這樣的事故,頓時也變了臉色。
這兩個人若是出了事,隻怕他在史書上難逃一個荒唐皇帝的評語了。
李顯臉色難看地從禦座上站起,急道:“快,快帶朕去看看同,馬上傳太醫。
” 李顯随着楊思勖匆匆走下城去,韋後和安樂公主一見出了事情不由大為不悅,韋後颦起眉頭道:“真是掃心,走吧,咱們回宮。
” 安樂道:“是,女兒陪娘親說話。
”安樂攙起韋後的手臂正要下城,突然發現一道挺拔的身影正自石階一步步走下去,那背影有些寂寥,卻似大雪下的青松,有種說不出的孤傲…… P:誠求月票、推薦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