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南腔北調

關燈
中國曆來就有關于南方和北方的種種說法:南轅北轍、南征北戰、南來北往、南下北上等等。

    這些說法都不能颠倒或互換。

    比如南轅北轍就不能說成北轅南轍,南征北戰就不能說成是南戰北征,同樣,南腔北調也不能說成南調北腔。

     奇怪!為什麼南是腔而北是調呢? 一、南方與北方 天地玄黃,五谷雜糧,男人女人,北方南方。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南方和北方吃的不一樣。

    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

    米就是水稻,面則是小麥。

    水稻的籽兒去了殼就能吃,因此是“米”。

    麥子要磨成粉以後才能吃,因此是“面”。

    米就是“去皮後的作物子實”,如稻米、慧米、花生米。

    由此及彼,凡粒狀的也都叫米,如姜米、蝦米、高粱米。

    面,本寫作一個麥字加一個丏字,也寫作麵,就是麥子磨成的粉,所以粉狀的東西都叫面,如豆面、藥面、胡椒面。

    北方人以面食為主,甭管是吃包子、餃子、饅頭、面條、餅,都先得把麥子磨成了粉再說。

    所以麥子磨成的粉,幹脆就直接叫面。

    南方人不磨面,要磨也就是磨漿,比如豆漿、米漿。

    所以那麥子磨成的粉,不能簡單地隻叫面,得叫面粉。

    就像在北方,大米做成的主食不能簡單地隻叫做飯,得叫米飯一樣。

     米飯不能單吃,得有菜,所以南方的烹調,功夫花在菜上。

    八大菜系,基本上是南方人大顯身手,沒北方人多少戲。

    北方廚師的用武之地在白案。

    那麥子磨成的粉,可以做出好多花樣來。

    光是條狀的,就有拉面、擀面、壓面、揪面、切面、挂面、刀削面、撥魚子等等,而拉面之中,又有拉條子、揪片子、炮仗子種種。

    南方人弄不清這麼多名堂,統統稱之為“面”。

    要細分,也就是寬面細面、湯面炒面、雲吞面炸醬面。

    北方人就不能把面粉做成的條狀食物簡稱為“面”,得叫“面條”,以區别于面糊、面皮、面包,以及其他用“面”(面粉)做成的東西。

    同樣,南方人也不把粉狀的東西稱為“面”,得叫“粉”,比如胡椒粉、花椒粉、辣椒粉。

     可見,活法不一樣,說法也不一樣。

     說法不一樣,唱法也不一樣。

    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

    北方人唱的是燕趙悲歌,蒼涼激越,聲遏行雲,氣吞萬裡;南方人唱的是吳越小曲,玲珑剔透,凄婉隽永,韻味無窮。

    歌變劇(歌劇),曲變戲(戲曲)。

    所以宋元時期的戲劇,北方的叫“雜劇”,南方的叫“戲文”,這就叫“北劇南戲”或“南戲北劇”。

     戲劇戲劇,戲和劇,都有嬉戲娛樂的意思,它們原本是可以通用的。

    但北方人更喜歡劇烈的劇,南方人則更喜歡遊戲的戲。

    在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執。

    北方人隻不過劇字用得多一點,有時也說“戲”。

    南方卻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還拒絕使用“劇”這個字。

    一應與戲劇有關的詞,均以“戲”字命名,如戲子、戲台、戲園、戲班、古裝戲、時裝戲、木偶戲、文明戲。

    文明戲就是話劇,而電影則叫影戲。

    1939年,上海的報紙上開始提倡“越劇”這個名詞,可老百姓還是管它叫“紹興戲”(紹劇則叫“紹興大班”)。

    甚至京劇,原本也叫京戲,後來要普及國語,北方話占了上風,京戲才變成了京劇。

    但在南方許多地區,地方戲還是不叫“劇”而叫“戲”的,比如閩南的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

    就連“地方戲”這個詞,也沒人改成“地方劇”。

    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戲,不叫“劇”,而叫“戲”。

    如墜子戲(河南)、郿鄠戲(陝西)。

    于是,既有豫劇、越劇、川劇、粵劇、漢劇、楚劇、湘劇、贛劇、閩劇、滬劇,又有柳琴戲、辰河戲、采茶戲、花鼓戲、皮影戲、滑稽戲。

    南北“戲”、“劇”之争,算是打了個平手。

     但如果要較真,就會發現還是南方吃了虧。

    叫“劇”的都是大劇種,叫“戲”的則多半是小劇種,最有名的,也隻有一個黃梅戲,其他就名不見經傳。

    當然,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叫“戲”,也不叫“劇”,而叫“腔”。

    說起來秦腔也是有資格牛逼,京劇(還有漢劇和徽劇)裡的“皮黃”(西皮、二黃)和秦腔都有瓜葛。

    秦腔從襄陽傳到武昌、漢口,就變成了“西皮”;傳到安徽桐城,就變成了“高撥子”;高撥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變成“二黃”。

    這西皮、二黃,漢調、徽調,北上進京一攪和,就成京劇了。

    看來這京劇也是“南腔北調”,秦腔自然也有資格不摻和什麼“戲”、“劇”之争,自顧自地吼它的“腔”。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的地方還很多。

    南人睡床,北人睡炕,這叫“南床北炕”。

    南人坐船,北人騎馬,這叫“南船北馬”。

    “南方人指路,總是說前後左右,北方人指路,總是說東西南北。

    ”(韓少功《陽台上的遺憾》)說前後左右,是以人為坐标;說東西南北,是以物為參照,這也許可以叫“南人北物”。

    南北的差異為什麼這麼大?環境使然。

    南方潮濕,架床便于通風;北方寒冷,打炕可以取暖。

    北方多平原,平原上好跑馬;南方多水鄉,水鄉裡要行船。

    馬馳平原,視野遼闊,東西南北,一目了然;船行水鄉,曲裡拐彎,說東西南北也去不了,就隻好說前後左右了。

     就連打架,南方和北方都不一樣。

    南方人喜歡用拳,北方人喜歡用腿,叫“南拳北腿”。

    南方人個子小,打架的地方也小,深街小巷,擠擠巴巴,難以施展,還是用拳頭便當。

    北方天高地闊,一馬平川,好漢們又一個個人高馬大,一腳飛起,能把對方踢出二三裡地去,很是過瘾,所以願意在腿腳上下功夫。

    也所以,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關系暧昧,在南方就叫“有一手”,在北方則叫“有一腿”。

     南方和北方,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于是就有了“方言”。

     二、南腔與北調 方言首先分南北。

     南北方言不一樣。

     中國曆來就有關于南方和北方的種種說法:南轅北轍、南征北戰、南來北往、南下北上等等。

    這些說法,都不能颠倒或互換。

    比如南轅北轍就不能說成北轅南轍,南征北戰就不能說成南戰北征,同樣,南腔北調也不能說成南調北腔。

     奇怪!為什麼南是腔而北是調呢? 想來大約也是南北方言多寡有别又性質有異之故。

    南方方言種類多而北方方言種類少。

    漢語七大方言(也有說八大的),吳、湘、贛、客、粵、閩(或閩南、閩北)都是南方方言,屬于北佬的隻有一種,也沒法拿省份來命名,幹脆就叫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品種雖然單一,覆蓋面卻大得吓人。

    北方方言四大塊(即四大次方言區),日華北,曰西北,曰西南,曰江淮,簡直就是鋪天蓋地。

    除廣西、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少數民族地區外,長江以北,長江以南鎮江到九江,雲、貴、川,湖北大部,湖南西北,廣西西北,都是北方方言的一統天下,大約占據了全國漢語地區四分之三的地盤。

    就連海南島,也有一小塊北方方言區。

    說漢語的人當中,也有七成是說北方方言的,這可真是四分天下有其三了。

     這樣廣闊的領域,如此衆多的人口,說起話來,原本應該南腔北調的,然而實際上内部分歧卻相當之小。

    從滿洲裡到昆明,空中直線距離三千五百公裡,從南京到酒泉,也有兩千公裡,相互通話卻沒什麼困難。

    因為北方方言雖說也算得上是五花八門,但語法結構差别很小,詞彙方面比較一緻,語音分歧也不很大。

    比方說,都沒有濁塞音、濁塞擦音,沒有b,d,g,m四個輔音韻尾等等。

    也就是說,腔都差不多,就是調門不大一樣。

    區分各地方言,隻要琢磨那調就行了(方言學家李榮就用入聲字的歸并來區分北方方言各次方言區)。

    這也不奇怪,北方方言是“官話”麼!官家不比民間,說話可以随便。

    官家要統一意志,怎麼能七嘴八舌?要令行禁止,怎麼能言語不通?所以官話趨同。

     南方那邊呢?就複雜多了,南北方言都有。

    雲、貴、川、鄂都屬北方方言區,吳、湘、贛、粵、閩則是南方方言區,其中還夾雜着許多“客家方言島”(也是南方方言)。

    客家方言島到處都是,除廣東的東部北部外,福建、台灣、江西、廣西、湖南、四川都有。

    所以廣東一省,就至少有三種方言:屬于粵語的“白話”(廣州話)、屬于閩語的潮汕話和梅縣一帶的客家話。

    其實中國南方說是八大方言,隻怕八十也不止。

    光是福建,就号稱“八閩互不交通”。

    這不就八種了?這還是往大裡說,往小裡算,還不定多少。

     南方方言為什麼要列出這麼多品種呢?因為它們不但調不同,連腔都不一樣。

    比如吃飯的“吃”,北方人說起來,怎麼聽也是“吃”,也就是調門有高有低,聲調有長有短。

    南方人呢?說什麼的都有,七、恰、夾、塞、噎、攜,反正不是“吃”。

    腔相同,事情就好辦一些。

    所以北方人和北方人說話,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