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制度,壞制度 四、官員選拔
關燈
小
中
大
,地位最高的是進士,唐人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就是說三十歲才考上明經科就太差勁了,五十歲能考中進士則很不容易。
因為明經科考的是死記硬背的東西,進士科卻考真才實學。
明清以後,盡罷諸科,隻留進士,考試内容則合并明經、進士兩科。
這是當年王安石主張的改革方案,到明清算是成了定論。
其次是考試的嚴格。
唐宋兩代,“主要的考試隻有一次”,明清卻要從下到上一路考下來。
先在州縣考,叫“童試”;然後在省裡考,叫“鄉試”;然後在部裡考,叫“會試”;最後在宮裡考,叫“殿試”。
層層選拔,層層淘汰,過五關,斬六将,才能出人頭地。
所以很多讀書人,一輩子就耗在考場上了。
第三是等級的森嚴。
參加童試的考生,不論年齡大小,一律叫“童生”。
考中了,就叫“生員”,俗稱“秀才”,算是通過了府、州、縣的“入學考試”。
是否到縣學府學讀書倒不一定,但有資格到省參加鄉試。
鄉試三年一次,八月舉行(因此叫“秋闱”),考三場,中試者為“舉人”(因此叫“中舉”),有資格進京參加會試。
會試次年二月舉行(因此叫“春闱”),由禮部主持(因此又叫“禮闱”),中試者為“進士”。
進士最後還要由皇帝(或以皇帝的名義)在宮廷裡再考一次,分出一二三甲,這就是殿試。
殿試中進士的叫“甲榜”,也叫“甲科”,都是“天子門生”,名單用黃绫書寫向全國公布,叫“金榜題名”。
這就是等級制度了。
秀才一級,舉人一級,進士又一級,三級。
進士也分級,最高一級(一甲)三個:狀元、榜眼、探花,叫“賜進士及第”,也叫“鼎甲”(狀元則叫“鼎元”);第二級(二甲)若幹,叫“賜進士出身”;第三級更多一些,叫“賜同進士出身”。
這又是三級。
這還不夠。
中了進士,照例還應該留在京師讀書三年,由朝廷派一位老資格的進士來教,叫“散館”。
三年以後,再考一次,成績好的就進翰林院,這才算是到了頂,也才有了做大官的資格。
明清兩代,秀才、舉人,是很難做到大官的;進士、翰林,也很少有隻做小官的。
不像兩漢唐宋,“任何人都得從小官做起,但人人都有當大官的希望”。
這就有點像魏晉南北朝,“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都講“出身”,隻不過魏晉的“出身”指血統,明清的“出身”指功名。
進士、翰林,就叫“出身好”。
秀才、舉人,就叫“出身不好”。
出身好的做了官,出身不好的就隻好去做吏。
明清時代在衙門裡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
官就是正職,即長官;僚就是副職、佐貳,即僚屬;吏就是辦事員,即胥吏。
官和僚都是官員,有品級(比如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
又因為自隋以後,官和僚都由中央統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吏則“不入流”,由長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實是民。
也就是說,官僚都是“國家幹部”,吏卻隻好算作“以工代幹”。
他們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員”,其身份與衙役(更夫、捕快、獄卒之類)并無區别,隻不過更夫、捕快、獄卒或服勞役,或服兵役,胥吏則提供知識性服務而已。
因此胥吏地位極低(常被呼為“狗吏”),待遇也極低(往往領不到薪水)。
此外,還有一條規定,就是胥吏不能當禦史(監察官),也不能考進士。
官和吏,就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了。
不過胥吏的地位雖然低,政治影響卻大,因為國家事務,尤其是地方行政,實際上是靠胥吏來處理的。
進士、翰林出身的“官”們,“學問”雖好,能力卻很可疑。
他們往往不屑于(其實也未必能)處理繁瑣的具體事務。
“吏”卻是這方面的專門人才。
而且,由于胥吏沒有别的出路,無法像官那樣步步高升,也就更加努力地把自己打造成“專門人才”,并在執法領域“大顯身手”。
結果,在處理國家事務和地方行政時,官是外行,吏是内行。
外行雖然在名義上領導内行,内行卻可以在實際上糊弄外行。
要知道,帝國的政策和法令往往都是些“原則性意見”,是用漂亮的文言文寫成的,因此是含糊其辭和語焉不詳的,具體尺度全靠執行者掌握。
官們既然不懂行,則升遷的快慢,處分的輕重,賦稅的多少,工程的增減,便都由吏們說了算,或者被胥吏牽着鼻子走。
所以,明末的顧炎武,便說當時的情況是“百官者虛名,而柄國者吏胥也”。
清末的郭嵩焘,也說有清一代是“與胥吏共天下”。
一個王朝的政治,如果居然實際上是由一大批永無出頭之日的辦事員(胥吏)來操縱的,那光景大約意見可想而知。
因為明經科考的是死記硬背的東西,進士科卻考真才實學。
明清以後,盡罷諸科,隻留進士,考試内容則合并明經、進士兩科。
這是當年王安石主張的改革方案,到明清算是成了定論。
其次是考試的嚴格。
唐宋兩代,“主要的考試隻有一次”,明清卻要從下到上一路考下來。
先在州縣考,叫“童試”;然後在省裡考,叫“鄉試”;然後在部裡考,叫“會試”;最後在宮裡考,叫“殿試”。
層層選拔,層層淘汰,過五關,斬六将,才能出人頭地。
所以很多讀書人,一輩子就耗在考場上了。
第三是等級的森嚴。
參加童試的考生,不論年齡大小,一律叫“童生”。
考中了,就叫“生員”,俗稱“秀才”,算是通過了府、州、縣的“入學考試”。
是否到縣學府學讀書倒不一定,但有資格到省參加鄉試。
鄉試三年一次,八月舉行(因此叫“秋闱”),考三場,中試者為“舉人”(因此叫“中舉”),有資格進京參加會試。
會試次年二月舉行(因此叫“春闱”),由禮部主持(因此又叫“禮闱”),中試者為“進士”。
進士最後還要由皇帝(或以皇帝的名義)在宮廷裡再考一次,分出一二三甲,這就是殿試。
殿試中進士的叫“甲榜”,也叫“甲科”,都是“天子門生”,名單用黃绫書寫向全國公布,叫“金榜題名”。
這就是等級制度了。
秀才一級,舉人一級,進士又一級,三級。
進士也分級,最高一級(一甲)三個:狀元、榜眼、探花,叫“賜進士及第”,也叫“鼎甲”(狀元則叫“鼎元”);第二級(二甲)若幹,叫“賜進士出身”;第三級更多一些,叫“賜同進士出身”。
這又是三級。
這還不夠。
中了進士,照例還應該留在京師讀書三年,由朝廷派一位老資格的進士來教,叫“散館”。
三年以後,再考一次,成績好的就進翰林院,這才算是到了頂,也才有了做大官的資格。
明清兩代,秀才、舉人,是很難做到大官的;進士、翰林,也很少有隻做小官的。
不像兩漢唐宋,“任何人都得從小官做起,但人人都有當大官的希望”。
這就有點像魏晉南北朝,“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都講“出身”,隻不過魏晉的“出身”指血統,明清的“出身”指功名。
進士、翰林,就叫“出身好”。
秀才、舉人,就叫“出身不好”。
出身好的做了官,出身不好的就隻好去做吏。
明清時代在衙門裡做事的人,有官,有僚,有吏。
官就是正職,即長官;僚就是副職、佐貳,即僚屬;吏就是辦事員,即胥吏。
官和僚都是官員,有品級(比如知縣正七品,縣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
又因為自隋以後,官和僚都由中央統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吏則“不入流”,由長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實是民。
也就是說,官僚都是“國家幹部”,吏卻隻好算作“以工代幹”。
他們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員”,其身份與衙役(更夫、捕快、獄卒之類)并無區别,隻不過更夫、捕快、獄卒或服勞役,或服兵役,胥吏則提供知識性服務而已。
因此胥吏地位極低(常被呼為“狗吏”),待遇也極低(往往領不到薪水)。
此外,還有一條規定,就是胥吏不能當禦史(監察官),也不能考進士。
官和吏,就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了。
不過胥吏的地位雖然低,政治影響卻大,因為國家事務,尤其是地方行政,實際上是靠胥吏來處理的。
進士、翰林出身的“官”們,“學問”雖好,能力卻很可疑。
他們往往不屑于(其實也未必能)處理繁瑣的具體事務。
“吏”卻是這方面的專門人才。
而且,由于胥吏沒有别的出路,無法像官那樣步步高升,也就更加努力地把自己打造成“專門人才”,并在執法領域“大顯身手”。
結果,在處理國家事務和地方行政時,官是外行,吏是内行。
外行雖然在名義上領導内行,内行卻可以在實際上糊弄外行。
要知道,帝國的政策和法令往往都是些“原則性意見”,是用漂亮的文言文寫成的,因此是含糊其辭和語焉不詳的,具體尺度全靠執行者掌握。
官們既然不懂行,則升遷的快慢,處分的輕重,賦稅的多少,工程的增減,便都由吏們說了算,或者被胥吏牽着鼻子走。
所以,明末的顧炎武,便說當時的情況是“百官者虛名,而柄國者吏胥也”。
清末的郭嵩焘,也說有清一代是“與胥吏共天下”。
一個王朝的政治,如果居然實際上是由一大批永無出頭之日的辦事員(胥吏)來操縱的,那光景大約意見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