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的戰争與戰争的鴉片 五、小曲好唱口難開

關燈
中,最有可能打動道光皇帝的,可能是第九條:浙江去年雪災,春糧多未布種,物價與日俱增,小民度日艱難,人心浮動,盜賊四起,而地方官又忙于戰事,無暇兼顧。

    在這樣一種動亂時期,誰能保證沒有“不呈之徒乘機而起”? 這是有道理的,也是很能讓道光驚心的。

    對于一個專制君王來說,頭等重要的,是保住皇權。

    “英夷”雖然可惡,但畢竟隻是要求通商、賠款、割地,并無滅清亡國之意,也動搖不了國本。

    然而一旦民衆造反,則很可能就是皇冠落地。

    這可是大意不得的。

    “清朝統治者們盡管在諸多事務上糊塗昏聩,但在這一根本大計上十分清醒。

    ”道光皇帝看了他這段話,很可能會心裡打個激淩。

     劉韻珂的這個觀點很容易遭到今人的诟病:這完全是為了維護滿清王朝的統治嘛!在我看來,這種批判也完全是唱高調!劉韻珂畢竟是大清帝國的官員。

    他不維護大清王朝的統治,難道維護大英帝國的統治不成?再說了,他的話,是要講給道光皇帝聽的。

    如果他的立場不是維護大清,道光皇帝會聽嗎? 現在看來,道光皇帝是聽進去了的。

    朱批曰:“所奏不為無見。

    另有旨。

    欽此。

    ” 茅海建先生總結說:“講真話,需要點勇氣,也需要點正氣。

    ”我想補充一點:在專制制度下,也需要點技巧和心眼。

    劉韻珂就是證明。

    他在朝野上下不是唱高調就是說假話的氛圍下,唱了“反調”講了“真話”(真實的想法),卻不但沒有得咎,反倒升了官職,──由浙江巡撫升任閩浙總督。

    順便說一句,他也是交戰省份督撫中唯一未獲咎處反得升遷的人。

    這不能不歸結為他的“為人乖巧”。

     不過,劉韻珂的技巧和心眼也給他帶來了麻煩。

    他擔任閩浙總督後,繼續用對付皇上的辦法搞“曲線救國”,用“陰柔之策”對付“英夷”。

    表面上,他遵守條約讓福州通商,背地裡卻做盡手腳,讓英美商人無利可圖,以緻1855年福州的貿易額僅為37萬元,1856、1857年竟無一艘“番舶”光顧。

    劉韻珂對此十分自得。

    他在給道光皇帝的奏折裡洋洋得意地說:“福州竟不通商,數年後,該夷灰心而去,則省城根本之地,不令非我族類實逼處此。

    ” 可惜他這一套到了鹹豐朝就吃不開了。

    登基未久的鹹豐皇帝要的不是這種鬼鬼祟祟的伎倆,而是堂堂皇皇的勝利,而朝野上下對劉韻珂的“媚夷”姿态也久為不滿。

    劉韻珂混不下去了,稱病請假。

    鹹豐皇帝看穿他的把戲,将計就計,打發他回老家“調理”,而且一“調理”就是12年。

    等到同治朝他再複出時,已經不可能有所作為了。

     這可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劉韻珂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制度的悲劇。

    作為專制制度中人,劉韻珂輩做人的最高境界不過就是“乖巧”。

    “乖巧”之人想得出來的“制敵方略”和“錦囊妙計”,大約也隻能是些“陰招”。

    劉韻珂靠着這一套在官場上混,也許還能如魚得水。

    一旦置身于一個全新的國際大環境,就總有一天會混不下去。

    即便鹹豐皇帝不讓他“回家養病”,他遲早也會在别的什麼地方崴了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