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的戰争與戰争的鴉片 二、逼出來的謊話
關燈
小
中
大
夷”逃之夭夭,你伊裡布不是混蛋是什麼!
對此,茅海建先生總結說:“在其開始,伊裡布還是誠實的。
後來奏報與英方交涉,雖不乏‘天朝’的大話,但大體情節仍為可靠。
随着道光帝一道道攻克舟山的嚴旨,他的奏折越來越言不由衷,而獲知其已被免差後,竟滿紙謊言。
”伊裡布自然有伊裡布自己的帳,但那種“容不得半點不同意見、強求一緻的政治體制和君主作風”,難道不正是謊言的催化劑嗎?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伊裡布的撒謊,其實是逼出來的。
楊芳和奕山也一樣。
楊芳和奕山被派到廣州之前,琦善已被罷免。
這當然是楊芳和奕山的前車之鑒。
何況同時還有一道“明發上谕”。
在這道谕旨中,道光皇帝痛斥琦善的“辜恩負國”和“喪失天良”。
道光皇帝說,琦善“被人恐吓,奏報粵省情況,妄稱地利無要可扼,軍械無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堅。
摘舉數端,危言要挾,更不知是何肺腑!”事情很清楚,既然如實陳詞是“危言要挾”,實事求是是“辜恩負國”,實話實說是“喪失天良”,那麼,楊芳和奕山除了撒謊、編謊、捏謊,又還能有什麼别的選擇呢? 因此,楊芳和奕山幾乎是一到前線就撒謊。
不像伊裡布,挨到最後才撒起謊來,效果當然不好。
楊芳和奕山的撒謊可以說是有計劃有步驟有預謀的,至少,也做到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事實上楊芳剛到廣州,清軍就打了一個敗仗,琶洲、獵德、二沙尾炮台淪陷。
然而楊芳卻在奏折裡隻字不提,僅虛筆帶過,道是英軍前哨“探至省城相距十餘裡遊奕”。
然後筆鋒一轉,大談自己如何布防,宣稱“可以仰慰聖廑”。
遠在北京的道光皇帝哪裡知道“省城相距十餘裡”是什麼概念?又哪裡知道“遊奕”是什麼意思?隻是感覺情況尚好,于是在上谕中稱“覽奏稍纾憂念”。
這是1841年3月6日的事。
3月12日和3月17日,楊芳又再次上奏,謊稱清軍“大捷”,殺敵無數,弄得道光皇帝興奮莫名,谕令正在途中的“靖逆将軍”奕山“一俟大兵齊集,即設法斷其歸路,痛加剿洗”。
道光皇帝的上谕是4月2日發出的,而事實是,早在3月18日,英軍便肆虐于省河,廣州城岌岌可危。
于是,楊芳便隻好在3月22日和廣州将軍阿精阿、廣東巡撫怡良聯名上奏,請求道光皇帝批準恢複通商,理由是“逆夷”在我痛擊之下,“今俱不敢妄圖”,隻不過“希冀照常貿易”而已。
因此不妨“将計就計,冀其堕入術中,于剿辦或有把握”。
4月3日,等得心焦的楊芳、怡良又再次上奏,請求批準通商,“暫作羁縻,以便從容布置,可期計出萬全”。
在楊芳等人看來,我軍既然打了那麼多勝仗,萬歲爺該給個面子了。
誰知道光皇帝覽奏勃然大怒。
他的憤怒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若貿易了事,又何必将帥兵卒如此征調?又何必逮問琦善?”是啊,何必呢? 楊芳等人沒有話說。
因為他們不能說:“我們根本就打不赢。
不同意通商,别無出路。
” 于是隻好接受處分:革職留任,以觀後效。
後來奏報與英方交涉,雖不乏‘天朝’的大話,但大體情節仍為可靠。
随着道光帝一道道攻克舟山的嚴旨,他的奏折越來越言不由衷,而獲知其已被免差後,竟滿紙謊言。
”伊裡布自然有伊裡布自己的帳,但那種“容不得半點不同意見、強求一緻的政治體制和君主作風”,難道不正是謊言的催化劑嗎?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伊裡布的撒謊,其實是逼出來的。
楊芳和奕山也一樣。
楊芳和奕山被派到廣州之前,琦善已被罷免。
這當然是楊芳和奕山的前車之鑒。
何況同時還有一道“明發上谕”。
在這道谕旨中,道光皇帝痛斥琦善的“辜恩負國”和“喪失天良”。
道光皇帝說,琦善“被人恐吓,奏報粵省情況,妄稱地利無要可扼,軍械無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堅。
摘舉數端,危言要挾,更不知是何肺腑!”事情很清楚,既然如實陳詞是“危言要挾”,實事求是是“辜恩負國”,實話實說是“喪失天良”,那麼,楊芳和奕山除了撒謊、編謊、捏謊,又還能有什麼别的選擇呢? 因此,楊芳和奕山幾乎是一到前線就撒謊。
不像伊裡布,挨到最後才撒起謊來,效果當然不好。
楊芳和奕山的撒謊可以說是有計劃有步驟有預謀的,至少,也做到了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事實上楊芳剛到廣州,清軍就打了一個敗仗,琶洲、獵德、二沙尾炮台淪陷。
然而楊芳卻在奏折裡隻字不提,僅虛筆帶過,道是英軍前哨“探至省城相距十餘裡遊奕”。
然後筆鋒一轉,大談自己如何布防,宣稱“可以仰慰聖廑”。
遠在北京的道光皇帝哪裡知道“省城相距十餘裡”是什麼概念?又哪裡知道“遊奕”是什麼意思?隻是感覺情況尚好,于是在上谕中稱“覽奏稍纾憂念”。
這是1841年3月6日的事。
3月12日和3月17日,楊芳又再次上奏,謊稱清軍“大捷”,殺敵無數,弄得道光皇帝興奮莫名,谕令正在途中的“靖逆将軍”奕山“一俟大兵齊集,即設法斷其歸路,痛加剿洗”。
道光皇帝的上谕是4月2日發出的,而事實是,早在3月18日,英軍便肆虐于省河,廣州城岌岌可危。
于是,楊芳便隻好在3月22日和廣州将軍阿精阿、廣東巡撫怡良聯名上奏,請求道光皇帝批準恢複通商,理由是“逆夷”在我痛擊之下,“今俱不敢妄圖”,隻不過“希冀照常貿易”而已。
因此不妨“将計就計,冀其堕入術中,于剿辦或有把握”。
4月3日,等得心焦的楊芳、怡良又再次上奏,請求批準通商,“暫作羁縻,以便從容布置,可期計出萬全”。
在楊芳等人看來,我軍既然打了那麼多勝仗,萬歲爺該給個面子了。
誰知道光皇帝覽奏勃然大怒。
他的憤怒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若貿易了事,又何必将帥兵卒如此征調?又何必逮問琦善?”是啊,何必呢? 楊芳等人沒有話說。
因為他們不能說:“我們根本就打不赢。
不同意通商,别無出路。
” 于是隻好接受處分:革職留任,以觀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