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的戰争與戰争的鴉片 二、逼出來的謊話

關燈
伊裡布原本是可以不撒謊的。

     伊裡布不是等閑之輩。

    他血統高貴,其家世可追溯到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出身正途,是嘉慶六年的二甲進士,滿族官員中少有的科班出身;官運亨通,四年間升遷七次;聖眷正隆,是道光皇帝最為看重的四大總督之一(其餘三人是兩江總督陶澍、直總督隸琦善和湖廣總督林則徐),并已由雲貴總督遷任兩江總督,且被看作善于鎮撫邊務之才,在雲南對付“蠻夷”很是得心應手。

    更重要的是,他的想法一開始和道光皇帝一樣,也是主“剿”的。

    君臣一心,他用不着做手腳。

    相反,在他看來,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由兩江而至浙閩主持軍務,正是他揚名立萬的好機會。

     然而一到浙江前線,伊裡布就發現情況不對。

    不但此時非彼時,此地非彼地,而且此夷非彼夷。

    挾堅船利炮渡海東來的“英夷”,和本國的“蠻夷”(雲南少數民族)根本不是一回事,完全不是他連哄帶吓就能鎮得住的。

    渡海舟山,收複定海,就更是談何容易!作為長期在一線工作的封疆大吏,伊裡布以其聰明狡黠很快就意識到,浙江戰事絕無可為,萬歲爺交給他的任務,根本就完不成! 可是這些話他不能說。

    不但不能對皇上說,也不能對滿朝文武說。

    但又不能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也就隻能打馬虎眼,做小動作。

    《天朝的崩潰》一書詳盡地記述了伊裡布的這些煞費苦心的小動作。

    他一方面對皇帝虛與委蛇,一方面和英軍讨價還價,甚至不惜放下“天朝大吏”的身份,把敵方當作同朝官僚來講價錢:“我們辦事,必令你們下得去,亦必令你們回得國,複得命。

    你們辦事須教我們下得去,教我們奏得大皇帝,教我們大皇帝下得去。

    ”這就簡直等于說:你也不要打了,我也不要打了,我們兩個私下裡講個價錢,大家都讓點步,也都得點好處,各人回去糊弄自家皇帝好了! 這就使我想起廣州戰役中大黃窖炮台守軍将領戰前和英軍的講價:“你也不要放炮,我也不要放炮,誰都不要放炮。

    我可以放六次沒有炮彈的炮,給皇帝留面子,然後走掉。

    ” 可惜洋鬼子不吃這一套,萬歲爺也不像想象的那麼好糊弄,其他官員更并非都是吃素的。

    浙江巡撫劉韻珂、江蘇巡撫裕謙、閩浙總督顔伯焘等人紛紛上奏言兵,京城裡的言官更是奏章不斷。

    終于,1841年2月10日,道光皇帝下诏,免去伊裡布欽差大臣差使,任命主戰最力的江蘇巡撫裕謙接任,“專辦攻剿事宜”! 這下子伊裡布方寸大亂。

    他知道自己已經失寵,亟欲親手收複定海,以為補救。

    碰巧,天上掉下來一個大餡餅,英軍居然主動同意撤兵。

    這樣的大功豈有讓給裕謙之理?于是伊裡布就立即由司令員變成了小說家,也就有了前面的那個故事。

    按照伊裡布的想法,萬歲爺聽到企盼已久的“捷報”、“佳音”,總應該是“龍心大悅”吧? 誰知這個自以為是的小動作卻反倒激怒了道光皇帝:朕早就要你進剿,早就要你進剿,你他媽的卻遲遲按兵不動,總說時機未到準備不足。

    現在好嘛,讓這一小股本可“盡數全殲”的“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