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四章 三、晁蓋遺囑之謎
關燈
小
中
大
(指宋江)為尊之意”。
似乎隻有宋江當寨主,才真正是天王遺志,讓捉得史文恭者為首,反倒違背了晁蓋意願。
林沖的态度也很暧昧。
晁蓋在位時,他倒是願意幫晁蓋做些事情(比如攻打曾頭市,便是林沖相随),但晁蓋死後,領頭請宋江就寨主之位的,卻也是林沖。
可以肯定,如果宋江和晁蓋發生沖突,林沖多半會守中立。
算來算去,和晁蓋最鐵的,也就是阮家三雄。
可惜他們人太少,又常年在山下水寨,成不了什麼氣候。
如此看來,晁蓋其實很孤立。
晁蓋是什麼時候感到這種孤立的?不大清楚。
但曾頭市事件肯定是一個總爆發。
梁山泊要打曾頭市,起因在于一匹“照夜玉獅子馬”。
這匹馬是段景住盜來獻給宋江的。
晁蓋是山寨之主,段景住要以此馬作為晉身之階,上山入夥,理應獻給晁蓋才是,怎麼卻要“獻與宋公明哥哥”呢?任晁蓋再大度,心裡也不能不起疑。
事實上,這種事情出得多了。
早在宋江将上山未上山時,就有歐鵬等四籌好漢前來相見,道是“隻聞山東及時雨宋公明大名,想殺也不能夠見面”。
這話當着晁蓋的面就這麼說。
好在大家“義氣深重”,又都是來救宋江的,也就不會介意。
可是,後面上山的人,也都說是沖着宋江來的。
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人就更是喊得厲害,口口聲聲“江湖上隻聞及時雨大名”,這就不能不讓晁蓋有了想法。
我相信,晁蓋即便再愚鈍,也不會感覺不到,梁山好漢們對他的态度是客氣多于敬重,對宋江卻是實實在在的又敬又愛。
與此同時,晁蓋也一定感覺到宋江是在一步一步有意無意地架空他。
自宋江上山,梁山泊的大半個家,便都是宋江當了。
但有疑問,都是宋江拿主意;但有征戰,也都是宋江領兵下山。
每到這時,衆頭領的态度,不是一片響應:“哥哥所言極是”;便是一片踴躍:“願随哥哥前往”。
晁蓋有什麼決定,總是被委婉地駁回;想要領兵下山,也總被客氣地勸阻。
“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輕動”,宋江總是這麼說。
結果,宋江的功勞越來越大,人馬越來越多,威望也越來越高。
這就不能不讓晁蓋心裡有點那個。
再說,晁蓋也弄不明白,他這個“山寨之主”,究竟是統帥全局的領袖,還是擺看的花瓶?究竟要什麼樣的事,才該他出面、出手、做主,才不是“輕動”?晁蓋心裡,真是想不明白,好沒意思。
所以這一回,晁蓋決計不聽宋江那一套,死活要帶兵下山去。
不但“宋江苦谏不聽”,而且“晁蓋忿怒”。
這“忿怒”二字值得玩味。
忿怒什麼呢?顯然不僅僅是因為曾頭市。
想當時晁蓋一定有一種緊迫感。
他對宋江說:“你且休阻我,遮莫怎地要去走一遭!”同時晁蓋一定也有一種孤獨感。
以往宋江下山時,隻要說一聲:“小可情願請幾位弟兄同走一遭”,廳上廳下便會一齊都道:“願效犬馬之勞,跟随同去”。
就連打一個小小的芒砀山,吳用和公孫勝都要左右輔佐。
這一回,卻似乎沒什麼人自告奮勇,得晁蓋自己點将。
吳用和公孫勝都留下陪伴宋江。
打先鋒和當軍師,全靠“梁山初結義”時的弟兄林沖一人。
這就幾乎注定了晁蓋要失敗。
而緊迫、孤獨導緻的狂躁、冒進,則是晁蓋失敗的直接原因。
晁蓋戰死疆場,自然不失英雄本色,但也同時說明他确實不具備領袖資質,甚至缺少大将風度。
凡為人主、為将帥者,必須能忍人所不能忍,為人所不能為。
像晁蓋這樣沉不住氣,怎麼行呢? 其實,晁蓋不如宋江之處甚多。
他既無遠慮,亦無近謀,而且往往意氣用事。
比如楊雄、石秀兩個來投奔梁山,晁蓋卻要砍他們的腦袋,原因隻在于“這厮兩個,把梁山泊好漢的名目去偷雞吃,因此連累我等受辱”。
結果遭到衆人反對,人情也讓宋江做了。
這豈非考慮欠妥?再說了,既然已經答應他兩個入夥,就該唯才是舉,好生安頓,晁蓋卻叫他們坐在楊林之下。
想那楊林不過地煞星之十五,楊雄、石秀卻在天罡星之列,武藝本事相去何遠?可知晁蓋實在沒有識人之力用人之量,也實在不夠資格當領袖。
難怪晁蓋這領袖當得有點窩囊了。
最窩囊的是,他明明看出了宋江有投降的意思,自己也很不贊成投降,卻又無可奈何。
因為投降對不對、好不好先不說,好歹也是一個綱領一條路線,晁蓋卻什麼綱領路線都沒有。
他的上山,原本就稀裡糊塗;上山以後,又得過且過。
依照他的想法,既不必像李逵嚷嚷的那樣,“殺去東京,奪了鳥位”(他自知無此能耐),也不要像宋江琢磨的那樣,招安投降,謀個一官半職(他明白那并非出路),最好就這麼混着,當一天強盜打一天劫。
隻要弟兄們日日在一處厮混,有肉吃,有酒喝,就不賴。
當然,晁蓋并不蠢。
他也心知肚明,清楚這終非長久之計,可惜又拿不出更好的辦法,隻好過一天算一天,或者寄希望于來人。
在他看來,有本事捉得史文恭者,一定有勇有謀。
有勇,就不會投降;有謀,就能找到出路。
這當然是個辦法,可惜行不通。
因為那捉得史文恭者,如果是山寨中人,豈肯颠覆宋江的領袖地位;如果是山寨外人,又怎麼颠覆得了?顯然,不管是誰捉得史文恭,也仍得讓宋江去坐那頭把交椅。
所以,晁蓋的如意算盤,幾乎注定要落空。
似乎隻有宋江當寨主,才真正是天王遺志,讓捉得史文恭者為首,反倒違背了晁蓋意願。
林沖的态度也很暧昧。
晁蓋在位時,他倒是願意幫晁蓋做些事情(比如攻打曾頭市,便是林沖相随),但晁蓋死後,領頭請宋江就寨主之位的,卻也是林沖。
可以肯定,如果宋江和晁蓋發生沖突,林沖多半會守中立。
算來算去,和晁蓋最鐵的,也就是阮家三雄。
可惜他們人太少,又常年在山下水寨,成不了什麼氣候。
如此看來,晁蓋其實很孤立。
晁蓋是什麼時候感到這種孤立的?不大清楚。
但曾頭市事件肯定是一個總爆發。
梁山泊要打曾頭市,起因在于一匹“照夜玉獅子馬”。
這匹馬是段景住盜來獻給宋江的。
晁蓋是山寨之主,段景住要以此馬作為晉身之階,上山入夥,理應獻給晁蓋才是,怎麼卻要“獻與宋公明哥哥”呢?任晁蓋再大度,心裡也不能不起疑。
事實上,這種事情出得多了。
早在宋江将上山未上山時,就有歐鵬等四籌好漢前來相見,道是“隻聞山東及時雨宋公明大名,想殺也不能夠見面”。
這話當着晁蓋的面就這麼說。
好在大家“義氣深重”,又都是來救宋江的,也就不會介意。
可是,後面上山的人,也都說是沖着宋江來的。
李逵、武松、魯智深等人就更是喊得厲害,口口聲聲“江湖上隻聞及時雨大名”,這就不能不讓晁蓋有了想法。
我相信,晁蓋即便再愚鈍,也不會感覺不到,梁山好漢們對他的态度是客氣多于敬重,對宋江卻是實實在在的又敬又愛。
與此同時,晁蓋也一定感覺到宋江是在一步一步有意無意地架空他。
自宋江上山,梁山泊的大半個家,便都是宋江當了。
但有疑問,都是宋江拿主意;但有征戰,也都是宋江領兵下山。
每到這時,衆頭領的态度,不是一片響應:“哥哥所言極是”;便是一片踴躍:“願随哥哥前往”。
晁蓋有什麼決定,總是被委婉地駁回;想要領兵下山,也總被客氣地勸阻。
“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輕動”,宋江總是這麼說。
結果,宋江的功勞越來越大,人馬越來越多,威望也越來越高。
這就不能不讓晁蓋心裡有點那個。
再說,晁蓋也弄不明白,他這個“山寨之主”,究竟是統帥全局的領袖,還是擺看的花瓶?究竟要什麼樣的事,才該他出面、出手、做主,才不是“輕動”?晁蓋心裡,真是想不明白,好沒意思。
所以這一回,晁蓋決計不聽宋江那一套,死活要帶兵下山去。
不但“宋江苦谏不聽”,而且“晁蓋忿怒”。
這“忿怒”二字值得玩味。
忿怒什麼呢?顯然不僅僅是因為曾頭市。
想當時晁蓋一定有一種緊迫感。
他對宋江說:“你且休阻我,遮莫怎地要去走一遭!”同時晁蓋一定也有一種孤獨感。
以往宋江下山時,隻要說一聲:“小可情願請幾位弟兄同走一遭”,廳上廳下便會一齊都道:“願效犬馬之勞,跟随同去”。
就連打一個小小的芒砀山,吳用和公孫勝都要左右輔佐。
這一回,卻似乎沒什麼人自告奮勇,得晁蓋自己點将。
吳用和公孫勝都留下陪伴宋江。
打先鋒和當軍師,全靠“梁山初結義”時的弟兄林沖一人。
這就幾乎注定了晁蓋要失敗。
而緊迫、孤獨導緻的狂躁、冒進,則是晁蓋失敗的直接原因。
晁蓋戰死疆場,自然不失英雄本色,但也同時說明他确實不具備領袖資質,甚至缺少大将風度。
凡為人主、為将帥者,必須能忍人所不能忍,為人所不能為。
像晁蓋這樣沉不住氣,怎麼行呢? 其實,晁蓋不如宋江之處甚多。
他既無遠慮,亦無近謀,而且往往意氣用事。
比如楊雄、石秀兩個來投奔梁山,晁蓋卻要砍他們的腦袋,原因隻在于“這厮兩個,把梁山泊好漢的名目去偷雞吃,因此連累我等受辱”。
結果遭到衆人反對,人情也讓宋江做了。
這豈非考慮欠妥?再說了,既然已經答應他兩個入夥,就該唯才是舉,好生安頓,晁蓋卻叫他們坐在楊林之下。
想那楊林不過地煞星之十五,楊雄、石秀卻在天罡星之列,武藝本事相去何遠?可知晁蓋實在沒有識人之力用人之量,也實在不夠資格當領袖。
難怪晁蓋這領袖當得有點窩囊了。
最窩囊的是,他明明看出了宋江有投降的意思,自己也很不贊成投降,卻又無可奈何。
因為投降對不對、好不好先不說,好歹也是一個綱領一條路線,晁蓋卻什麼綱領路線都沒有。
他的上山,原本就稀裡糊塗;上山以後,又得過且過。
依照他的想法,既不必像李逵嚷嚷的那樣,“殺去東京,奪了鳥位”(他自知無此能耐),也不要像宋江琢磨的那樣,招安投降,謀個一官半職(他明白那并非出路),最好就這麼混着,當一天強盜打一天劫。
隻要弟兄們日日在一處厮混,有肉吃,有酒喝,就不賴。
當然,晁蓋并不蠢。
他也心知肚明,清楚這終非長久之計,可惜又拿不出更好的辦法,隻好過一天算一天,或者寄希望于來人。
在他看來,有本事捉得史文恭者,一定有勇有謀。
有勇,就不會投降;有謀,就能找到出路。
這當然是個辦法,可惜行不通。
因為那捉得史文恭者,如果是山寨中人,豈肯颠覆宋江的領袖地位;如果是山寨外人,又怎麼颠覆得了?顯然,不管是誰捉得史文恭,也仍得讓宋江去坐那頭把交椅。
所以,晁蓋的如意算盤,幾乎注定要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