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幫了腐敗的忙 三、針鋒相對
關燈
小
中
大
不知我,後世人當謝我。
”有此信念,他理直氣壯,他信心百倍,他無所畏懼。
的确,王安石的變法具有獨斷專行不計後果的特征。
熙甯四年(公元1071年),開封知府韓維報告說,境内民衆為了規避保甲法,竟有“截指斷腕者”。
宋神宗問王安石,王安石不屑一顧地回答說:這事靠不住。
就算靠得住,也沒什麼了不起!那些士大夫尚且不能理解新法,何況老百姓!這話連神宗聽了都覺得過分,便委婉地說:“民言合而聽之則勝,亦不可不畏也。
”但王安石顯然不以為然。
在他看來,就連士大夫的意見,也都是可以不予理睬的,什麼民意民心之類,就更加無足挂齒!即便民衆的利益受到一些損失,那也隻是改革的成本。
這些成本是必須付出的,因此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王安石的一意孤行弄得他衆叛親離。
朝中那些大臣,有的原本是他的靠山,如韓維、呂公著;有的原本是他的薦主,如文彥博、歐陽修;有的原本是他的領導,如富弼、韓琦;有的原本是他的朋友,如範鎮、司馬光。
但因為不同意他的一些做法,便遭到不遺餘力的排斥。
司馬光出于朋友情分,三次寫信予以勸谏,希望他能聽聽不同意見,王安石則是看見一條駁一條。
如此執迷不悟,司馬光隻好和他分道揚镳。
前面說過,司馬光他們原本也是改革派,隻不過和王安石相比,他們更看重效果而已。
實際上北宋時期的舊黨和晚清時期的徐桐、剛毅之流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語。
後者是真正的腐朽愚昧,前者卻是明白人。
正因為是明白人,就不能隻圖一時痛快,不考慮實際效果。
可以肯定地說,對于帝國和王朝的弊病,司馬光比王安石看得更清楚、更透徹。
這是他主張漸進式改革的原因所在。
不要以為變法就好。
有好的變法,有不好的變法。
前者催生國富民強,後者導緻國破家亡。
而一種改革究竟是好是壞,也不能隻看動機,得看效果。
王安石變法的效果實在是不佳,甚至與他的初衷背道而馳。
新法的本意,是民富國強,結果卻是民怨沸騰,甚至發生了東明縣農民一千多人集體進京上訪,在王安石住宅前鬧事的事情。
就連一個被王安石獎掖提拔的看守城門的小官鄭俠,也在熙甯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畫了一張《流民圖》進呈天子禦覽。
鄭俠同時還附了一道奏疏,說微臣在城門上,天天看見為變法所苦的平民百姓扶攜塞道,質妻鬻子,斬桑拆屋,橫死街頭,實在是忍無可忍。
因此懇請皇上罷廢害民之法,“延萬姓垂死之命”。
而且鄭俠還賭咒發誓,說如果廢除新法之後十日之内不下雨,請将臣斬首于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這一事件讓神宗大為震驚。
據說他觀圖以後心如刀絞,一夜不眠,兩宮太後(太皇太後和皇太後)甚至聲淚俱下地說“安石亂天下”。
這不能不讓皇帝動心。
畢竟,天下大旱已整整十個月,難道真是新法弄得天怒人怨?于是下诏暫停青苗、免稅、方田、保甲八項新法。
诏下三日之後,天降大雨,旱情立解。
這當然未免太有戲劇性,因此隻能視為小說家言,姑妄聽之。
但王安石變法的不得人心卻是事實,最後背着擾民和聚斂的惡名走向慘敗也是必然。
但這種結果,又實在未免太具悲劇性,不但宋神宗和王安石想不通,我們也想不通。
那麼,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難道他的新法真有問題? 并非如此。
”有此信念,他理直氣壯,他信心百倍,他無所畏懼。
的确,王安石的變法具有獨斷專行不計後果的特征。
熙甯四年(公元1071年),開封知府韓維報告說,境内民衆為了規避保甲法,竟有“截指斷腕者”。
宋神宗問王安石,王安石不屑一顧地回答說:這事靠不住。
就算靠得住,也沒什麼了不起!那些士大夫尚且不能理解新法,何況老百姓!這話連神宗聽了都覺得過分,便委婉地說:“民言合而聽之則勝,亦不可不畏也。
”但王安石顯然不以為然。
在他看來,就連士大夫的意見,也都是可以不予理睬的,什麼民意民心之類,就更加無足挂齒!即便民衆的利益受到一些損失,那也隻是改革的成本。
這些成本是必須付出的,因此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王安石的一意孤行弄得他衆叛親離。
朝中那些大臣,有的原本是他的靠山,如韓維、呂公著;有的原本是他的薦主,如文彥博、歐陽修;有的原本是他的領導,如富弼、韓琦;有的原本是他的朋友,如範鎮、司馬光。
但因為不同意他的一些做法,便遭到不遺餘力的排斥。
司馬光出于朋友情分,三次寫信予以勸谏,希望他能聽聽不同意見,王安石則是看見一條駁一條。
如此執迷不悟,司馬光隻好和他分道揚镳。
前面說過,司馬光他們原本也是改革派,隻不過和王安石相比,他們更看重效果而已。
實際上北宋時期的舊黨和晚清時期的徐桐、剛毅之流根本就不可同日而語。
後者是真正的腐朽愚昧,前者卻是明白人。
正因為是明白人,就不能隻圖一時痛快,不考慮實際效果。
可以肯定地說,對于帝國和王朝的弊病,司馬光比王安石看得更清楚、更透徹。
這是他主張漸進式改革的原因所在。
不要以為變法就好。
有好的變法,有不好的變法。
前者催生國富民強,後者導緻國破家亡。
而一種改革究竟是好是壞,也不能隻看動機,得看效果。
王安石變法的效果實在是不佳,甚至與他的初衷背道而馳。
新法的本意,是民富國強,結果卻是民怨沸騰,甚至發生了東明縣農民一千多人集體進京上訪,在王安石住宅前鬧事的事情。
就連一個被王安石獎掖提拔的看守城門的小官鄭俠,也在熙甯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畫了一張《流民圖》進呈天子禦覽。
鄭俠同時還附了一道奏疏,說微臣在城門上,天天看見為變法所苦的平民百姓扶攜塞道,質妻鬻子,斬桑拆屋,橫死街頭,實在是忍無可忍。
因此懇請皇上罷廢害民之法,“延萬姓垂死之命”。
而且鄭俠還賭咒發誓,說如果廢除新法之後十日之内不下雨,請将臣斬首于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
這一事件讓神宗大為震驚。
據說他觀圖以後心如刀絞,一夜不眠,兩宮太後(太皇太後和皇太後)甚至聲淚俱下地說“安石亂天下”。
這不能不讓皇帝動心。
畢竟,天下大旱已整整十個月,難道真是新法弄得天怒人怨?于是下诏暫停青苗、免稅、方田、保甲八項新法。
诏下三日之後,天降大雨,旱情立解。
這當然未免太有戲劇性,因此隻能視為小說家言,姑妄聽之。
但王安石變法的不得人心卻是事實,最後背着擾民和聚斂的惡名走向慘敗也是必然。
但這種結果,又實在未免太具悲劇性,不但宋神宗和王安石想不通,我們也想不通。
那麼,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難道他的新法真有問題? 并非如此。